《人世间》:入凡写俗而又超凡脱俗

作者: 张永祎

《人世间》:入凡写俗而又超凡脱俗0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平平常常的人生,起起伏伏的命运,在岁月的流转中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编导们满怀向市井生活致敬的心情,把镜头的焦点牢牢对准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理想荣光,让那段“离我们仿佛很近,但又很远”的曾经时光,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电视剧《人世间》没有把喜怒哀乐渲染得惊天动地,却在循循善诱的不动声色中越发显得有声有色。通过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演绎,让真实成为一种风范,让寻常成为一种风景,让诚恳成为一种态度,让细腻成为一种追求。执一支生命的素笔,在时光的长河里舞墨作画,编导们以入凡写俗的情怀,再现了超凡脱俗的震撼之美。

穿透之力:岁月的变迁并不如烟

电视剧《人世间》是根据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58集的年代大剧,展现了1969年到2016年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段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伴随着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迁发展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整个社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单一走向多元,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焕然一新的时代旋律,人世间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到处都弥漫着感人至深的故事,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奋发的意,那种意气风发、奋勇向前的穿透力,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情节和严谨的结构,挟裹着联翩往事呼啸而来。

20世纪60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就这样成了这段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是一大片犬牙交错的老式住宅区,邻里之间拥挤得水泄不通,长年积累下来的弯弯曲曲的芝麻小胡同,给人们提供了可以见缝插针迈出脚步的喘息之机。记得周志刚要求儿子周秉昆送他去车站,他们从家里出来,在“光字片”绕来绕去,一个弯转过来,又是一个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年情景依旧在”。老房子、老街道、老巷子、老道具、老景色等,充满了年代感,对于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珍贵的人生回忆啊!而对于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又能激发起多少寻寻觅觅的探索愿望啊!导演李路说:“我们想要通过《人世间》这部剧,在点点滴滴的地方,展现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物质丰富的当代,这么一整个历程,为了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我们是下了很多功夫的。”诚然,时代的汹涌毫无差别地流淌过曾经的时光,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方式与时俱进,在细碎的光阴里不断涌现出许多美好的瞬间,渐行渐近、渐行渐浓,无须奔赴星辰大海,也不必寻找诗和远方,平凡的岁月中就潜藏着弘扬真善美的广阔史诗。

在电视剧《人世间》里,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追求普普通通的生活,拥有普普通通的朋友,珍惜普普通通的经历,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普普通通,让人们看到了许多比比皆是的市井俚俗以及前所未有的人间奇景。是的,当急剧变化的时代与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他们怀揣梦想的那一份不懈努力,就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事实上也只有当每个人能够察看自己的人生价值时,阅读社会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起来。他们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用顺势而为的目光选择各取所需的道路,有的是改革的先行者,有的是发展阵痛的承受者,有的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有的是时代的淘汰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管是矢志不渝,还是异想天开,有些可以径情直遂,有些不能随愿如意,有些甚至事与愿违,有些想不通却行得通,有些想得通却行不通,不同的人生在沉沉浮浮中展现奋斗历程。

在这个《人世间》里,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草根的奋斗、生活的艰难和勤奋的努力,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看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到了命运的跌宕起伏,看到了家人的悲欢离合,看到了百姓的酸甜苦辣,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亲疏远近,更看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这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部描述平民生活的年代大戏。“我们啊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身处其中的人们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也激发了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脚步有劲头、生活有奔头、希望在前头,电视剧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人物群像,具有时代的、现实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烟火之气:通过家庭的窗口

透视悲欢离合的人生

人世间最平凡的事就是家务事,最不平凡的美就是家庭美。家是烟火气袅袅升起的地方,也是情和爱浓墨重彩的领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场景,也是人们矛盾纠葛的焦点,电视剧中所有错落有致的故事和纷呈迭出的情节,都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周家有三代人。第一代是父亲周志刚和母亲李素华。父亲为八级瓦工,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外东奔西走,为祖国的大三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又深明大义、通情达理,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也非常疼爱,宽严相济,在听到女儿为了爱情不惜要与父母脱离关系时,他脱口而出:“你可以不要我这个父亲,但我还想要你这个女儿。”母亲不识字,但人很善良,在家把三个孩子养育成人,为了这个家奉献了全部的爱,唯独忘记的是自己。第三代是孙辈楠楠、玥玥、聪聪等。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故事,但在电视剧中也只是起到了辅线的作用。电视剧重点描写的是第二代。周家的三个孩子一开始人生道路就分了叉,分别生活在三个地方。周秉义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去了兵团。周蓉为了追求爱情,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山区。周秉昆按照当时的政策,留在家中陪着自己的老母亲,先后在木材厂和酱油厂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双双考取北大。毕业之后周秉义从政,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周蓉做了大学老师,最后成为一名作家。周秉昆开了个饭店和书店,好不容易搞上了出版社的事业编制,又因为过失伤人而入狱,使得刚刚有点起色的人生又前功尽弃。他的经历一波三折、坎坷不平,但他的那些看似“平庸”的付出,却实实在在地撑起了这个大家庭。用周志刚的话来说,秉昆对这个家庭贡献最大了,哥哥姐姐都应该感谢他才对。

他们全家在1969年时曾经拍了一张全家福,每到过年时,周志刚都会记着这件事,希望能够再拍一张全家福。但几次都因故被耽搁了,以至于在他看来1969年的全家福,也许就是他们最后一张全家福了。随着周志刚和李素华的去世,还真的一语成谶,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其实在我的心中,倒是更希望他们能够拍上这一张全家福,可以让美好定格在与亲人相聚、与爱人相守的时光里,这不仅是周志刚的期盼,也代表着全家的梦圆。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即便已近在咫尺,忽又风吹叶落,变得遥不可及,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喟人生的意外和生命的无常。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不遂人愿,现实中五花八门的事情,有些可能比这还要残酷。好在剧中有一场三个孩子和爸妈睡在一个炕上的戏,孩子们都问爸爸你最爱谁。爸爸说,你不在的时候,我就说他最好,他不在的时候,我就说你最好,你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心头的最爱。这虽不是全家福的照片,却是全家福的镜头,其乐融融,特别生活,特别亲切,特别温暖,这是周家最美好的样子,也应该是周家最幸福的时光。

通过周家三代人的这条故事主线,也把“光字片”的许多邻家串连起来。这主要以周秉昆的六个哥们儿为主,在剧中被称为“六小君子”,包括周秉昆、曹德宝、肖国庆、孙赶超、吕川、唐向阳。孙赶超、肖国庆是周秉昆的发小,也是其木材加工厂的工友,曹德宝、吕川是周秉昆酱油加工厂的工友,而唐向阳是吕川的朋友,他们都因周秉昆而相识。他们原本是因为街坊邻居走到一起,后来通过大冬天的一起买猪肉的事件,彼此山盟海誓,成为至交,关系一下子变得更铁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其乐无穷,其趣不断。随着岁月的变迁,各人也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因为唐向阳和吕川到北京上学,他们在剧中的戏份并不太多,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周秉昆、曹德宝、孙赶超、肖国庆几个家庭。孙赶超前期一直在木材加工厂干活,后在下岗潮中被迫下岗,只能靠在路边打些零工维持生计,事业上虽没大起色,但不怕吃苦,跟爱人于虹也能过得下去。曹德宝在周秉昆家聚会喝酒时,借机跟乔春燕共处一室,因此弄假成真,与乔春燕结为秦晋之好。后来在“光字片”项目拆迁中,曹德宝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惜举报陷害周秉义。后经调查周秉义是清白的,曹德宝因造谣而入狱,乔春燕也因此看不起他的人格,果断与其离婚。肖国庆20来岁就娶了长胡子的吴倩为妻,后来乔春燕找人治好了吴倩的病症。肖国庆开始在木材厂工作,本来日子挺好,谁知后来接二连三出现变故,让肖国庆几近崩溃。不仅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是借来的。尽管肖国庆面临着许多生活难题,但他的职业操守依然水准不低。担任工厂门卫时,他非但没有像以前门卫那样敷衍了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更加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守牢自己的门卫防线,即便是在路上被人报复,他也奋起反击,决不让步,努力站好自己的岗位,坚决杜绝偷公肥私现象的发生。

在电视剧中,编导们所着力表现的不仅是由点到线,指向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还继续由点到面,努力将镜头对准芸芸众生,希望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形象。据说引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00多个,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不同层面的人,在巨变当中的各种位置”。这里有郝省长、金主任夫妇,有马守常、曲书记夫妇,有导演蔡晓光,有郑娟弟弟光明,甚至还包括骆士宾、水自流等。他们有的赢得了尊重,有的赢得了爱情,有的赢得了事业,有的赢得了机会。应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许多人都带来了新的机会,找到了新的方位,建立了新的人生。当然,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各色人等贪恋不同的风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结局。孙小宁孤身闯深圳,因为贪念虚荣,失去自我,做了老板的小三,最终吞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冯化成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周蓉,对于周蓉不顾一切的爱情,他心存感激,信誓旦旦,认为周蓉就是他的一切,但在面对新的诱惑时,他的情感防线就一触即溃。唐向阳开始还算是个积极向上的青年,但在时代变迁中,逐渐变得自私自利、圆滑世故,利用自己的才华做诱饵,到处留情,专搞歪门邪道,最终因不法生意而锒铛入狱。龚维则原本是个被大家认可的好片警,但随着职位的提升,从副所长到副局长后,竟无视党纪国法,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作为向不法商人通风报信的便利,没有顶得住利益的诱惑,只能在金钱面前败下阵来。

人世间的故事,说白了就是家的故事,一家一家故事连接起来就是百家故事,一家一家烟火连接起来就是万家灯火。电视剧紧扣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基本线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应该说,所有的问题在这里都有所体现,所有的矛盾在这里都有所再现,他们的故事不一样,矛盾的焦点不一样,问题的类型也不一样。我们确实也看到了许多生活的痛苦、艰辛和不易,有着让人同情的沮丧、失落、忧郁和无奈,但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让心灵变得黯淡无光。“这些小人物,即使在动荡的年代,却始终如一,保持着善良的底色”。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在平凡的人生中却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不管世间怎么变化,真诚永远不过期,善良永远不作废。只有同其光,才能和其尘。简单真诚,人间奢侈。

动人之弦:情感性浓度超过戏剧性强度

有人说,电视剧《人世间》不太讲究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我觉得,这点不太符合事实。其实周家的三个孩子一开始就置身不同的路径,他们的未来之路就是最大的悬念,再加上他们各自的爱情是否如人所愿,还有楠楠、玥玥和光明等不同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都充满着太多的巧合和叠加,不仅跌宕,而且起伏,很好看,也很耐看。但它们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为了引人入胜,而是为了让人们看得见那些因此而产生的情感交错和心情激荡。我不知道编导们为什么特别喜欢拍冬天的戏,雪落大地,“光字片”到处白皑皑一片,这当然是比较明确地反映出东北的地域特色,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为了强调那种温暖如春的审美释放。在许多情感关系中,无论是不可思议的选择,还是无可奈何的退让,几乎都一股脑儿地被挟裹在人性的温柔良善之下,也正因为剧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这种美好的品质,这才不约而同地给整个屏幕铺就了一道厚厚的温暖色调。所以我认为该剧特别重感情,编导们是用情感酿制成一坛陈年老酒,猛喝一口马上就醉,只有在慢慢的细品中,才能够越喝越有滋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