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作者: 陈珊 常继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更多求职困难,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导致大学失业人数尤其是文科专业大学生失业人数明显增多。2021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鼓励文科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基于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和目标成就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以及创业动机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三元交互决定理论。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属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是指人、环境、行为三者存在相互制约和决定的作用。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也能够影响环境,而环境对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对高校创业教育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文科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主体认知,提高创业动机。同时,高校还应该为文科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活动,通过实践形成认知,改变环境,提高自我。所以本文采用三元交互决定理论,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和创业动机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目标成就理论。目标成就理论在创业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在众多动机理论中,目标成就理论是最直接用于解释创业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目前成就目标研究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用表现型目标和掌握型目标来分析和整合。如果认为个体发展过程中能力是不可变的,那么个体会倾向于通过比别人表现的更好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此类为表现型目标。相反,如果认为在个体发展中能力是可变的,就会通过获取知识来提高个人能力以达到目标,此类为掌握型目标。
目标成就理论在创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对高校文科生这一潜在创业群体研究较少。目标成就理论研究学生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因,而创业动机是指高校文科生创业的理由和动力,两者的出发点和研究思路是一致的。本文采用张凯骏的目标成就理论,分析创业动机三个不同维度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来激发高校文科生的创业意愿。
二、提出假设与模型构建
1.创业教育、创业动机与创业意愿的关系
通过对国外大量文献的梳理,发现大部分的外国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如Stamboulis和Barlas(2014)采用对照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对创业的想法、自信心、主动性、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未来的创业规划等方面都更有优越性,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是使学生克服困难和心理障碍进入创业领域的有效途径。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某些高校甚至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如VonGraevenitz和Gurel(2014)分别基于对德国大学和土耳其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创业意愿在经过创业教育后不升反降的现象,可能与变量设置不同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合理有关。
基于中国国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愿影响最大。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文科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关于创业方面的政策,对创业有较深的体验和了解,认识到文科生创业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具有好的想法和创意就可以实现。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和学校非常鼓励创业并有非常大力度的支持,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创业意愿。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创业意愿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即创业教育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认知即创业动机的影响。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在学校接受创业教育的同时,不同的创业动机会导致产生不同强度的创业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2:创业动机对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
2.创业动机的调节效应
创业动机反映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力或原因,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创业意愿。基于目标成就理论,研究学生产生创业意愿从事创业活动的原因。本文采用将创业动机分为精神动机、名利动机和财富动机的三因素法,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推测三种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目前我国文科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是00后,思想活跃,乐于挑战,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渴望可以通过创业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渴望获得高成就感,而创业有较高风险,成功率相对较低,确实可以带来比其他岗位更多的成就感,所以存在精神动机的个体在创业教育中更易产生创业意愿。因此精神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创业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创业成功可以使人快速的积累财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创业相比其他工作能够更迅速更快捷地带来财富和权势。在创业教育中,学生可能通过接触大量创业成功的案例和典范,增添创业的动力,激发创业热情,产生创业意愿。因此名利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创业不止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名利财富和高成就感,还可以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创业成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帮助更多人致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方向多集中于高科技和互联网,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产生创业意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因此我们推测,责任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创业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假设3.1:精神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假设3.2:名利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假设3.3:责任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常州大学的文科生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问卷的发放方式为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共发放了150份电子问卷和300份的纸质问卷。电子问卷的推广利用朋友圈,好友圈等进行宣传,纸质问卷采用在教学楼每一层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通过录入过程和软件自动分析排除掉无效问卷后,得到306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68%。
本问卷分为两大模块:个人基本资料和变量。变量方面涉及创业教育、创业意愿、精神动机、名利动机、责任动机等。
(一)调查对象状况
1.控制变量
基本资料数据统计如下(见表2):对性别进行虚化处理,女性为“0”,男性为“1”,调查对象中女生为182人,占比59.5%,男生为124人,占比40.5%;大一人数为51人,占比16.7%,大二人数为53人,占比为17.3%,大三人数为93人,占比30.4%,大四人数为109人,占比35.6%;籍贯为江苏的同学人数最多,为161人,占比52.6%;专业中管理类113人,占比36.9%,语言类24人,占比7.8%,金融财务类62人,占比20.3%,法学类人数51人,占比16.7%,美术类21人,占比6.9%,其他专业35人,占比11.4%;在学校有任职的人数为117人,占比38.2%,没有任职的人数为189人,占比61.8%。
2.创业教育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量表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为0.776。
3.创业意愿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量表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为0.885。
4.创业动机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量表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为0.791。其中精神动机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为0.836;名利动机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为0.812;责任动机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为0.814。
(二)数据分析结果
1.同源方差的控制及检验
由于采用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所涉及的三个变量均为同一名同学填写,可能会存在同源方差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本研究在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程序上对同源方差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数据收集后采用哈曼单因素检测法检验同源方差,发现第一个主成分占了总方差的36.344%,所以同源方差并不严重,结论基本具有可靠性。
2.变量区分效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Amos1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采用Steiger(1990)的研究,采用X2/df、RMSEA、CFI、NFI四个拟合指标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按照中国政法大学余泰魁(2006)的观点,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小于5、CFI大于0.85可以作为适配度比较宽泛的指标,结果显示五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见表3),这说明本研究的五个变量之间具备良好的区分效度。
3.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正相关,其中(r=0.675,p<0.01),创业教育与精神动机正相关(r=0.674,p<0.01),创业教育与名利动机正相关(r=0.585,p<0.01),创业教育与责任动机正相关(r=0.412,p<0.01),创业意愿与精神动机正相关(r=0.607,p<0.01),创业意愿与名利动机正相关(r=0.579,p<0.01),创业意愿与责任动机正相关(r=0.355,p<0.01)。
4.假设检验
(1)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根据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675,P<0.001,这说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得到了验证。
(2)调节效应检验。本研究采用分层多元回归方法检验调节效应,使用三个模型来分析数据。在进行检验之前,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交互项进行中心化处理,以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并同时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在对假设2进行检验,假设2得到了支持。具体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在创业动机三个维度中,精神动机标准回归系数为0.149,p<0.05,表明精神动机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名利动机标准回归系数为0.213,p<0.001,表明名利动机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责任动机标准回归系数为0.05,表明责任动机对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综上,创业动机对创业意愿有正向的影响。
在对假设3.1,假设3.2,假设3.3进行检验时,将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了三步回归,具体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模型3的结果来看,三个交互项都是显著的,并且比模型2对创业意愿的解释能力增加了4%(△F=0.214,p<0.001),这证明了调节效应的存在。
从模型3的结果可见,假设3.1没有得到支持,从分析结果来看,精神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β=-0.222,p<0.001)。本研究采用Cohen(1983)提出的方法,画出相应的调节效应图,具体见图2。
假设3.2得到了支持,即名利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β=0.118,p<0.001)。本研究采用Cohen(1983)提出的方法,画出相应的调节效应图,具体见图3。
假设3.3得到了支持,即责任动机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β=0.197,p<0.001)。本研究采用Cohen(1983)提出的方法,画出相应的调节效应图,具体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