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与世界局势
作者: 成晓叶 钮菊生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军事冲突彻底打破了战后欧洲国际秩序。美国策动部分盟国对俄实施制裁,将其踢出SWIFT结算系统,导致既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巨大裂变。俄乌冲突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发生的,是经过了长期的演化而出现的现象,偶然之中有必然。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种必然结果,昭示着国际格局进一步动荡的发展趋势。“变”是大变局的显著特点,俄乌冲突是对大变局的充分验证,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进一步深化大变局,对国际秩序、全球政治、经济、地缘、军事及民生,乃至社会思潮等诸多领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俄乌冲突印证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
在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学界看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变”字,它包括世界局势与国际格局之“变”、世界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之“变”、东西方权力转移之“变”以及由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未来科技之“变”。在大变局进程中,美国两届政府始终固守冷战思维,热衷以意识形态划线,大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挑动对立对抗,拉帮结派,其真实目的就是要延续自身霸权和强权,这些做法导致了世界局势剧烈变动。
俄乌冲突产生的“蝴蝶效应”不断溢出。以俄乌冲突为例,首先,从表面上看,俄乌冲突是两个国家,即俄罗斯与其邻国乌克兰在军事上的一次对抗,但实质上却是冷战结束之后冷战对抗思维在东欧地区延续至今的一次大摊牌,也是俄罗斯对美国及北约不断食言而无休止战略扩张与挤压的一次总反击,是地缘危机在积累到一定时期的大爆发。在这场博弈中,另一方美国与北约除了成建制的军队之外,已动用了几乎一切手段,包括情报、卫星导航、武器装备、人员培训等,同时还动用了金融制裁、信息封锁,以及以英国首相约翰逊为首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轮番亲临乌克兰首都基辅撑腰打气等“混合战”的一切手段对俄罗斯进行全面绞杀、孤立。随着战事的胶着,特别是乌克兰军队转守为攻,开始主动攻击俄军,一方面,一贯善于投机的西方国家最终将会对俄罗斯落井下石,而另一方面,久拖不决的胶着战事也可能迫使俄方欲以非常规手段快刀斩乱麻。部分智库不无担忧地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开始上升。
其次,冲突爆发以来的60多天中,西方对俄罗斯进行了总共5300多次各类制裁,是美国过去40年中连续制裁伊朗数量的1.5倍,而制裁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极其奇葩。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借此机会彻底击垮俄罗斯,至少也要狠狠地削弱俄罗斯,尤其是美国总统拜登貌似在无意中讲了一句“让普京下台”的话,更是令俄罗斯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这无疑是逼迫俄罗斯在别无选择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动用核武器。就在这场战事爆发的当月底,普京便命令俄核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这实际上陡然间又增加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新因素。此后,俄总统发言人暗示,若国家面临“生存”威胁,俄罗斯有可能使用核武器。其实,在俄乌大规模军事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核演习、俄法互相提醒自己有核武器等一系列事件,不断在推高核对抗。这意味着情况正在往地球大灾难的方向发展,甚至还有智库已经进行了未来爆发核战争的一系列推演,导致未来充满了巨大变数。
再次,乌克兰原本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统计显示,其小麦、玉米的出口量分别占全球出口量的10%和15%。其中,全球共有14个国家对乌克兰的小麦进口依赖程度超过了10%,非洲国家利比亚甚至达到了43%,而南亚的人口大国孟加拉国也高达28%,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成千上万的乌克兰人因战事而流离失所,将无数农田抛荒,耽误了今年的小麦播种,意味着小麦或将颗粒无收。因而,如果这场战事一直持续下去,且没有足够平价的进口粮食替代,那么一些发展中国家极可能会陷入严重的粮荒之中。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倘若这个基石不牢,必将地动山摇,引发剧烈的动荡。随着战事的持久,由两个国家之间即俄罗斯和乌克兰所发生的这场战争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不断显现,不断外溢。
俄乌冲突冲击现有国际体系和发展路径。首先,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俄乌冲突后,有关国际体系是回归“雅尔塔式”的阵营割据状态,还是回归“维也纳式”的大国协调模式的争论将更为激烈,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的风险挑战将更为突出,而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直接对抗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很快就要被捅破。2022年4月中旬,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向北约发出了警告,称北约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车队,一旦踏上乌方的领土,就将面临打击,“俄罗斯将视其为合理的军事打击目标”。这一警告等于间接向北约宣战。4月下旬,俄罗斯成功试射“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普京本人亲临试验场,高调向西方示威。至此,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爆发世界性战争的担忧,美俄之间的核博弈也将继续冲击全球战略稳定。战事之初,俄军设想的“闪电战”在北约的干涉下悄然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持久战”,俄方不得不准备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希望快速予以止损。
其次,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一直想维持自己一超独大的单极化世界,但是面临着欧盟及中、俄、印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与挑战,世界一度朝着多极化或一超多极的世界格局发展。但是,此次俄乌冲突的发生,意味着欧盟过去30年来摆脱美国控制实现独立自主战略的彻底失败,欧盟将重新倒向美国并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而北约将名正言顺地成为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工具。
再次,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方位地对俄实施严厉制裁,以及俄乌冲突僵局短期难以结束,大宗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如能源、建材以及粮食的价格持续上涨,国际物流则因俄罗斯与美欧间相互关闭领空而受到严重阻碍,制裁导致世界经济的结构性风险持续升高,部分国家的经济复苏、产能恢复等计划被迫放缓,甚至搁置或倒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再安全化”需求明显上升,成本驱动型通胀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也在显著增多,因为制裁因素导致不少跨国企业和国际投融资活动不得不陷入“选边站”的困境,被动“脱钩”和主动“筑墙”的尝试明显更加频繁。
最后,在科技和人文领域,国际社会一直以来所达成的默契和基本共识,如所谓“科学无国界”“体育无政治”等,在对俄全面制裁下已经被彻底颠覆,只要有利于打压对手,都可以被加以利用,甚至连遮羞布都不需要。在这一阴影之下,各国在未来针对科技发展的自主可控、网络空间的主权原则等诉求将更为强烈,逆全球化必然会大有市场,世界将重回特朗普任内推行的单边主义时期,各国面临的衍生挑战也将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针对俄罗斯无差别化制裁的余波,还可能加剧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之争、文明认同冲突和民族主义对立,限制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冲击世界发展的路径。
毫无疑问,俄乌两国发生的军事冲突加剧了世界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延续了未来局势走向的不确定性,从而充分印证了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
二、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与大变局效应
围绕俄乌冲突的种种效应正在逐步改变欧洲地缘政治和世界格局。无论战事的最终走向如何,美俄关系、俄欧关系等,都难以回到以往,这些都成为大变局的一系列衍生效应。唯独美欧关系有可能得到强化,且战事拖得越久,美国与其欧洲盟友之间就会越抱团。
在未来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生存环境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在未来某一天俄乌战事结束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全面对抗也不会因为战事的结束而结束。西方国家已经公开放话,这一次一定要在经济上彻底搞垮俄罗斯,在政治上彻底边缘化俄罗斯,在各个层面完全孤立俄罗斯。在这方面,特别是那些“新欧洲”国家,如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等,在制裁及打压俄罗斯方面表现得格外积极,主动向乌克兰提供武器“递刀子”,因而,这些国家未来与俄罗斯的关系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同时,北约方面还在煽动芬兰和瑞典两国在年内加入北约。如果这两国最终加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不仅没有因为此次俄乌冲突而有所收敛,相反,而是在进一步扩大,俄罗斯的生存环境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美国将再一次成为赢家。在俄乌冲突之前,美国在背后不断拱火“递刀子”,唯恐天下不乱,终酿成长达数月的军事冲突。而在冲突之后,美国又通过对俄实施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制裁操控国际油价,同时打压欧元,并借机向北约成员国推销美国的武器装备,使欧洲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充实美国的国库。此外,在战后必然会有大量的难民,这些难民多数将流向欧盟各国,会再一次使欧洲各国不得安宁,导致欧洲损失惨重,美国削弱欧盟的目的又达到了。历史追溯到百年之前,在一战中美国向各交战国出售武器,大发战争横财。一战结束后,美国“厚颜无耻”地成了主要战胜国之一。二战中,美国更像是一个世界军火商,靠出售军火赚得盆满钵满。二战后美国靠其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了真正的赢家,从此美国就可以随意印刷美元,割全世界的韭菜。
能源危机将冲击欧洲政治生态,造成社会动荡。当前石油仍然是全球消耗占比最大的能源燃料,俄乌冲突可能会造成3.74%的全球能源缺口。数据显示,2020年石油的全球能源消耗占比为31.2%,相较于1970年的46.7%下降了14.5%,但仍然是第一大能源消耗品。2021年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总量约为2.3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如果美欧等国对俄进行彻底的制裁,俄罗斯对外石油贸易完全停止,则世界石油出口量将减少12%,最终形成的全球能源缺口可能为3.74%,这将引发欧洲社会动荡。几年之前,法国发生的“黄马甲事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正是由于油价上涨了3欧分而直接引发的,人们穿着黄色的马甲在巴黎等地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最后演化成打砸抢烧的街头动荡。历史记录显示,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阿拉伯产油国产量下降11.8%,而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产量下降4.64%,将其换算成最终的全球能源缺口分别约为5.51%和2.13%。可以看出,本轮俄乌冲突对石油供给缺口的影响小于第一次石油危机,但大于第二次石油危机。这意味着仅就石油供给缺口而言,俄乌冲突对全球通胀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觑,必然会冲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动荡将在所难免,就不知连任成功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第二个任期中还会不会看到满街尽是“黄马甲”。
金融市场也可能因俄乌冲突产生违约恐慌情绪而导致系统性违约。当前,美欧等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正在上演,高潮尚未到来,多方之间的博弈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俄罗斯的交易对手可能会担心因俄被制裁而导致自身受到牵连,开始在相关金融市场加快脱钩以免受到波及。回溯以往的金融危机,在风险爆发之前,金融资产价格往往会经历较长时间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牛市”。而当外部冲击突然爆发,笼罩于其中的悲观情绪极易在短期内快速扩散,并引发衍生冲击;而衍生冲击又会反过来加剧悲观情绪,最终导致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迅速暴跌,造成巨大损失。眼下,俄乌冲突已经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冲击,与俄乌直接相关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加大,带动间接相关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并可能由点到面将风险扩大到全球金融系统。其次,国际信贷市场受欧美与俄之间制裁与反制裁的影响,部分债务违约难以避免,所造成的美欧等国的国际银团参与机构的直接损失,必将增加相关债权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而降低国际信贷机构的风险偏好,使得新增信贷成本与门槛大幅提高。而这很有可能打破国际信贷市场原有的滚动平衡,从而导致更多违约事件发生,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使得部分违约演化成为系统性违约。此外,西方国家将大型经济体“踢出”SWIFT国际结算体系的重量级打击手段,则可能导致各国加快建设独立于美元霸权的平行支付系统,使战后确立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面临最严峻的时刻,而这一切还会导致全球抗疫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不明确。
三、俄乌冲突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伤害
在一些内部学术会议上,我国部分学者曾喜形于色地表示,俄乌冲突是我国迎来的又一次重要机遇期,甚至还因此列出了八九条所谓的“重要机遇”,并与当年的“9·11”事件相提并论,似乎我国民族复兴就在眼前。其理由无非是从此美国和西方会专注于针对俄罗斯的种种打压,对我国的遏制会暂时放松甚至放弃。其实,这是一种悖论、一个伪命题,部分学者并没有将此置于大变局中进行分析研究。我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俄乌冲突对中国没有半点儿好处。同时,他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同样表达了这一立场。随着战事的深入,俄乌冲突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