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助推高质量发展
作者: 陈焱
江苏纺织行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是保障民生的关键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不仅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也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冠疫情,纺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叠加俄乌冲突等错综复杂国际形势影响,纺织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下一阶段,应准确科学研判市场发展趋势,综合施策,助企纾难解困,提高纺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能级水平,力促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纺织行业基本情况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一是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江苏纺织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产品种类齐全、销售渠道完善、市场竞争度高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近些年,江苏纺织行业持续保持平稳增长,行业营业收入连续多年占据全国总量六分之一左右,对稳定全省居民就业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主要产品呢绒、纱、丝、丝织品、化学纤维、布和服装的生产和销售均名列全国前茅。同时,省内纺织需求出口导向优势不断凸显,出口主体稳步增加,市场覆盖区域逐渐扩大,纺织服装出口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为稳定省内外贸基本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技术水平加快提升。江苏各地在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上投入不断加大。纺织行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品的档次提升较快。例如,江苏阳光集团建设“一站二中心”,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团配置了从德国、英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引进的全套电脑设计系统,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平均每天在50个以上,持续保持国内、国际领先水平。近几年来,集团共承担了4个国家863项目、7个国家技本创新项目、26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5个国家高新火矩计划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5个。盛宏公司开发了世界第一条记忆纤维专业生产线,是目前全球拥有PTT聚合专有技术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年产全消光纤维25万吨,市场占有率达90%;是全球最大的全消光系列纤维供应商和最大的细旦差别化氨纶供应商。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打造众多名牌商标。近年来,江苏纺织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创立了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商标。拥有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江苏省名牌300多个。品牌分布在纺织服装各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内的翘楚。二是培育一批知名企业。江苏纺织行业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也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恒力、盛虹、海澜三家均是突破千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恒力集团是江苏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头雁”,纺织工业规模居首位。这些知名品牌和企业影响力推广扩展至上下游或相关产业链时,能够有效整合外部资源,提升整个行业产业链价值水平。
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作为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产业链完整度、网络化协作水平均领先全国,规模总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一是特色集群加速崛起。经过多年培育发展,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江苏纺织行业拥有江阴、吴江、常熟三个千亿元基地,东方纺织市场、常熟服装城、叠石桥家纺城三个千亿元级交易市场。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崛起,提升了区域内行业整体竞争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集群发展加速,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常熟作为中国毛纺面料的供应基地,拥有集纺织、织造、印染、设计、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完备产业链体系,是全国纺织工业重镇。区域内的李梅镇有800多家纺织企业,形成了集原料、织造、后整理和终端产品于一体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是我国针织工业首批产值超百亿集群,也是全球经编绒类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
纺织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生产层面看: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江苏省内棉花原料供应自给度低。全省棉花产量仅能满足纺织企业需求总量的2%左右,绝大部分用棉量来源于新疆棉和进口棉。另外,省内沿海地区的工业用电价格较其他地区高出不少,用工成本也在增加,但产品价格难以上涨,行业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又在不断缩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同时,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江苏省内纺织行业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加上疫情影响,企业资金压力问题更为突出。目前棉纺企业用棉主要从新疆和国外购进,运输时间较长,造成资金占用时间长,加上疫情期间人流、物流、商流受阻,企业销售减少,资金回收慢,很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从需求层面看:市场需求大幅锐减。江苏省内纺织行业外贸出口占比较高,对外依存度高,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使得省内纺织行业外贸高度承压。一方面,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严峻形势不减。外贸活动受阻,外部需求严重不足,订单数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单边主义”倾向愈发明显,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加剧升级。美国是江苏对外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中美两国持续紧张的外贸形势,导致江苏省内纺织企业出口阻力明显增加。
从创新能力看:产业创新链水平有待提高。江苏省内纺织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家纺领域,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一些高水平、新科技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纺织面料生产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省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纺织新型设备仍是引进较多,自主研究开发比较少。
从产业布局看:外迁转移步伐加快。目前省内纺织产业存在外迁趋势加快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纺织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现阶段国内纺织业的综合要素成本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家,部分纺织企业选择迁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例如孟加拉国、柬埔寨以其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省内很多纺织企业外迁投资。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区位战略、用工成本优势不断显现,省内天虹等纺织企业将部分厂区外迁至新疆等西部地区,借助地缘和战略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统筹推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补齐关键短板环节,保障产业链稳定。江苏纺织行业产业链两头在外,不仅产品销售是以外部需求为主,同时生产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应进一步优化调整进口滑准税税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鼓励企业拓宽海外棉花市场渠道,提高棉花进口来源的多样性,支持省内企业与国际棉花生产供应商对接稳定供应,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配额的申请可在企业规模的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需求进一步考量发放。同时,供应链短板也很突出,在高端生产性设备等方面,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面临“卡脖子”困境。应梳理省内纺织行业产业链技术短板和发展滞后环节,针对性开展技术补链,通过技术提升改造,强化行业产业链基础,加强技术要素供应水平,保障产业链稳定。
加强金融信贷支持,激发产业链活力。资金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资金短缺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中长期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积极落实“苏政四十条”,在政策层面加强“金融输血”,增强纺织行业产业链活力。注重发挥信贷政策精准导向,加强与省内银行、信托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对接,召开政银企推介会,更加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强限贷政策普惠性,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增强信贷政策的灵活性,对于企业真实合理的融资需求,尽可能做到应贷尽贷,对有还款困难的企业可以协商延期。
积极开拓市场份额,增强产业链韧性。受到疫情影响,需求疲弱于生产,企业存在库存严重堆积现象。应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方面要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不断开发新需求。另一方面鼓励省内纺织企业拓展外部市场,拓展政治风险较小国家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区域,降低外贸风险。此外,疫情期间,线上消费逆势增长,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层面应搭建企业和苏宁易购、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对接的桥梁,通过举办线上展销等类似活动,发挥电商平台的贸易促进作用。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价值。针对省内纺织行业面临常规化和同质化产品居多、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品牌营销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应着力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差异化发展,提高省内纺织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品质化需求。加强高端面料设计开发、品牌时装设计,引导支持纺织行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价值链逐渐从低端向高端升级。在尚未形成规模的区域,继续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发挥集群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纺织产业区域增长极。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