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做实“双联系”激发新活力
作者: 杨腾伟 王嘉伟德清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日前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联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新构建“制度牵引、平台赋能、督办推动”的工作机制,持续深化“一府一委两院"等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
今年以来,德清县20个代表联络站、27个专业及特色联络点,已累计开展各类联系活动156场,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39件,代表建议落实率同比提升12% ,有力推动了联系机制走深走实,确保国家机关决策始终体现民意基础。

制度筑基,联系“实”起来
在人大代表的推动下,这辆优化后的景区接驳公交车,驶在了德清县的“共富路”上。
“现在政府部门联系代表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县人大代表、县建设局工作人员刘颖蕾翻开《国家机关联系代表工作规范》说道。该制度明确12项刚性要求,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了“双联系”机制,将部门负责人进站开展主题接待、重大决策听证等内容纳入政府部门年度评议项目,确保国家机关决策前必听证、执行中必反馈,从而形成“民意输入一政策输出一效果评估”的闭环。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代表通过“双联系”机制提出加装电梯的建议后,县建设局3个工作日内组建专班,召开4场听证会,推动14部电梯全部落地。今年依托该机制开展的“民生微实事”专题听证,已有56条代表建议转化为“微实事"推进,真正实现“民声”与“政声”同频共振。
这是对《意见》中“建立落实人大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制度”要求的有力举措,通过听证会将代表建议直接转化为治理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平台赋能,约见“活”起来
每月30日的“代表有约"活动,总让部门负责人“既紧张又期待”。
4月份的专题约见会上,县人大代表、民宿业主陈燕芬抛出“旅游旺季景区交通接驳难”问题,县交通运输局现场承诺“一周内优化线路”。7天后,3条环山公交专线延长运营时间,8个临时接驳点同步启用,游客候车时间缩短 40% 。
这样的高效互动,得益于德清县人大“线上 + 线下”的双平台建设,让《意见》中提出的“保障人大代表知情知政权”“有效推进国家机关负责人进代表联络站主题接待活动”有效落地。
据介绍,德清县人大通过代表联络站融合“廉情监测点”“共享法庭”等载体,构建“10日驻站接待 +30 日主题约见"机制,打造了“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的线下阵地。同时,通过“数字云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全过程"闭环处置,使问题平均办结时间压缩至15天。
德清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平台不仅是工具,更是基层治理协同的枢纽,确保民意表达“零时差”部门响应“零延迟”。
重点督办,建议“燃”起来
县委书记领衔督办代表建议机制实施以来,以“书记挂帅,部门赛跑”“责任清单 + 进度晾晒"等方式,全面激活了政府部门办理效能。今年交办的8件重点办理建议领办部门主动对接代表频次提升 65% ,办理进度明显提升,让建议办理从“纸面流转"升级为“效能革命”。
同时,针对代表在参加专项监督、列席常委会会议审议发言时提出的“要重视木皮企业消防隐患问题”等建议,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口头建议即时办”机制,消防大队48小时内现场完成16个厂区消防设施维护更新,让“即兴建言"也能结出“民生果实”。
在《意见》的“切实加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和督办工作”中,特别强调了“完善办前分析、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回复答复等程序”。对此,德清县人大通过机制体系的迭代重塑,从根本上保障了建议办理从“程序性答复”向“实质性解决”跃迁:一是构建“分级负责”体系,县委书记领衔督办突出高位推动,落实《意见》关于“加强组织领导”的要求;二是创新“满意度测评”评价机制,将办理实效纳入部门评议,驱动“问题解决率”提升;三是强化“即时办"流程,将闭会期间建议纳入督办范围,实现《意见》倡导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从制度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到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德清县人大通过“制度 + 平台 + 督办"三维驱动,构建了可复制的基层民主实践一一以机制创新释放代表履职动能,以平台融合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督办闭环提升治理效能,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72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