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电量”如何满格

作者: 李攀

安全“电量”如何满格0

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小组审议时,一位来自电力系统的代表谈到电力保障供应,坐在他对面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洪湖鹏插话说:“刚刚说到电价,能不能降低电动自行车的用电价格?这事关公共安全。”

用电价格和公共安全有何联系?洪湖鹏代表说,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公安、应急等部门虽然有规定,但“入户充电、人车同屋”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近段时间,全国发生多起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令人痛心、发人警醒。

为实现“人车分离、集中充电”,湖州下了不少功夫。去年,湖州市开展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专项治理行动,光是私拉乱接、僵尸线缆就清理出60多万米。湖州还投入3000多部电梯阻车系统,当有电动自行车被推入电梯时,系统会自动识别,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

“这些都是堵的办法,但堵不如疏。”洪湖鹏代表说,要让广大市民主动配合,把电动自行车挪到室外场所集中停放充电,用电价格得有足够的吸引力。他分享了湖州的解题思路:通过政府补贴、减免服务费等方式让车主廉价用电,用小投入推动大安全。

“湖州的做法值得借鉴。”全国人大代表、平阳县鳌江镇食用笋种植户陈爱珠说,她常常骑着“小电驴”在田间地头穿梭,同样是给电动自行车充一次电,民用电的费用不到0.5元,但如果到集中充停场所使用商用电,算上服务商运营费,至少需要一两元,相差数倍,一年下来,得多花不少钱。“老百姓都是用脚投票的。”

除了价格因素,还有代表提到,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3亿多辆,如此庞大的规模,车辆停放充电与城市空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和农村,电动自行车的集中充停场所匮乏、服务滞后,这是当前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需要解决的难点痛点。

与其在中端、末端环节补救,不如把问题解决在源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拿出一份关于尽快修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建议,这是他为此次大会精心准备的,“我们专门生产电池,对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安全问题,我关注了很久。”

张天任代表说,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是新国标, 但在电池安全性、电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仍然有限,应完善和补充,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比如电池要有过充、过放、短路的保护措施,同时配备具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等功能的智能充电器,电动自行车的电线和连接器也要具有防水防尘等功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使用环境。

小小电动自行车让代表们如此关切,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群众的人身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的平安。只有安全“电量满格”,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才能走得更远。

相关链接

宁波市:以地方立法筑牢消防安全屏障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锚定消防安全这一重大民生关切,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出租房安全管理等地方立法和法规实施,运用法治力量筑牢消防安全屏障、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需求导向,破治理之难。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以宁海县“8·11”民房火灾事故为反面案例,深刻剖析问题根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和出租房管理顽疾,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及时调整2023年立法计划,并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和出租房安全管理立法调研,在法治轨道上找准破题良方。

坚持问题导向,立管用之法。以“小快灵”模式制定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既对居住地充电设施配备作了规范,又对电动自行车密集使用的快递、外卖企业作了安全生产的相应规定,明确了政府、部门、基层、社会和个人等各方责任,构建多层次的安全监管体系。制定国内首部综合规范出租房屋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不仅对出租房、出租人、承租人等管理对象作出消防安全规定,还对用气用电、群租房、工业园区和商业综合体、转租等事项作出特别规定,既防范“房”的不安全状态,也防范“人”的不安全行为。

坚持目标导向,解民生之忧。深化地方性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增强立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编发系列读本等方式,扩大两部法规的社会知晓度,提高广大市民安全充电、规范停车的意识。积极探索立法项目与民生实事项目衔接转化新模式,在立法过程中同步谋划提出“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建设”民生实事建议项目。经过代表票决,交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将完成100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建设任务。

坚持效果导向,彰法治之威。今年1月,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突出风险、薄弱环节,针对14部法律法规52条条款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靶向推动法规实施。从今年2月24日起,市委、市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市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大排查专项行动,全域推进法规落实。  (来源: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