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设区市立法关键词
作者: 孙心悦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龙年春节过后,浙江各设区的市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2024年立法计划。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透过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各地立法新气象。
新质生产力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强调,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从各市发布的信息看,宁波、湖州、嘉兴、金华、衢州等地均将围绕“科技创新”加强法治供给,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千年商港”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之一。温州出台全国首部“民营企业”与“科技创新”双聚焦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立法促民营企业破解科技创新困境,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新区)是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发展“试验田”。杭州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进行立法,绍兴围绕滨海新区进行立法,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各地始终关注“绿色”这件事。比如,湖州今年将全力抓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立法,迭代升级生态文明领域“1+N”地方法规体系,引领再造生态文明建设新优势。绍兴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列入调研项目。
山明水秀,晴好雨奇,“生态文明之都”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在前期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联合媒体发起的“2024年杭州市立法项目”投票活动中,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项目得票数排名靠前,反映了杭州百姓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浙江是海洋大省。针对陆源污水污染海洋导致舟山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较差、海洋环境质量不佳、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的问题,舟山将防治陆源污水影响海洋环境管理规定纳入2024年立法计划初次审议项目。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是全球性治理难题。近年来,台州一直致力于提升海洋生态综合治理能力,在全国率先实施“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台州将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若干规定列入2024年提请审议项目,将更好守护这一抹“蓝”。
“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凝聚了当地民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今年,丽水将审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利用条例(草案),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在金华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精品生产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激励政策有限等问题。金华在全省率先开展戏剧类地方性立法,从建立健全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推动婺剧创新性发展等多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除金华外,全省多地正推进立法保护地方戏曲。比如,《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草案)》已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一次审议,经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开征求意见、调研论证、修改完善后,即将迎来二次审议。绍兴也将越剧保护传承条例提上审议日程。
南宋建炎三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百余,扈跸南渡,寓居衢州,史称孔氏南宗。衢州逐渐成为儒学在江南的传播中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南孔文化。继《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衢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之后,今年,衢州将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列入一类项目,进一步以法治力量传承好、弘扬好南孔文化。
基层社会治理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中国之治”的有力诠释。
目前,宁波正在推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立法,力促从工作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完善非诉与诉讼之间高效衔接机制,积极构建“调解优先”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格局。此外,杭州、绍兴、衢州等地均已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纳入立法视野。
把目光从陆地延伸到海上。舟山将“海上枫桥经验”促进条例列入2024年立法计划调研项目,拟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建设海上“融治理”平台、完善海上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系统完备的涉海法治体系、探索海上“融治理”数字化创新、保障“海上枫桥经验”传承发展,推动实现“海上善治”。
20年前,武义县后陈村诞生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如今,“后陈经验”已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金华将“后陈经验”传承发展条例列入预备项目,拟擦亮浙江基层民主发展“金名片”,助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