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让“治水”变“智水”
作者: 张佳慧
在江南水乡,烟雨蒙蒙中,总有一抹倩影忙碌于碧水清流之间,她便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她专注于水环境治理研究,用十余载的执着和坚守,见证了从“江南水乡无好水”到“碧水嘉兴”的华丽转身。
水乡之痛与绿色逆袭
曾几何时,嘉兴这座以水乡著称的城市,却面临着“江南水乡无好水”的尴尬,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一条条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逐渐变得浑浊不堪。
在这片被污染的土地上,刘锐和她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为嘉兴水环境实现全局性、历史性好转贡献了力量。
有一次,嘉兴的一个控制断面溶解氧不能稳定达标,当地环保部门对断面周边进行了反复排查,可始终找不到原因。刘锐得知后,仔细研究了监测数据,并赴现场调研后才发现,问题出在断面上游20公里的区域。那里有一处老居民区的生活污水管网破损,造成污染物进入河道后,向下游扩散并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后来,当地有关部门对该小区管网进行了整改,断面水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如何精准监测生活污水排放,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往往采用一些小型终端处理设施,面广量大,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优化调整。为此,刘锐和她的团队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研发出了小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巡视监测设备。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和智慧化,大大提高了治理效果。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杭州、湖州等地推广应用,为改善农村水环境贡献了重要力量。
刘锐深知,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的血脉。她将每一条河流都视作一个个需要呵护的“孩子”,把自己比作一名“治水医生”。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实地调研,查找污染源头,分析污染成因,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她的团队不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治水难题,还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实用的治水技术,为嘉兴的“绿色逆袭”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刘锐听到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的要求时,她深受启发、倍感振奋,也更加坚定了用科技赋能环境治理的决心。
科技创新与“智水”探索
在刘锐的眼中,治水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科研领域。她坚信,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治水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为此,她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治水技术和方法,努力将“治水”变为“智水”。
一个个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玻璃器皿,一台台“滴滴答答”响个不停的检测仪器,一组组在后台不停跳跃的数据……走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就像进入了纷繁复杂的化学世界。
“这些采样器把水里的样品采上来,用速测的电极就可以检测常见的水质指标,看出水质是否有异常……”刘锐用一连串的专业解说为大家释疑。
这些年来,为了让嘉兴的水更清,刘锐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系统掌握了嘉兴主要水体的主要污染因素与污染成因。在此基础上,她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平原河网地区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技术,为嘉兴的“精准治水、科学治污”提供了科技支撑,真正让嘉兴的“治水”变“智水”。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刘锐团队高质量完成了嘉兴市污染普查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被国务院污普办表彰为“表现突出集体”。他们编制的《嘉兴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获评“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优秀技术报告”二等奖。此外,团队还为嘉兴市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供了全流程技术支持,为嘉兴市做好G20峰会、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刘锐深知,治水之路充满艰辛,科技创新是破局的关键。她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于实验室和现场,用科技的力量描绘出一幅幅碧水嘉兴的美好画卷。
代表履职与环保建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锐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她不仅关注嘉兴的治水工作,更关注全国的环保问题。她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在2022年全国人代会上,刘锐提出了将生物质燃料列为清洁能源的建议。她认为,生物质燃料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可再生的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她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调研中,刘锐发现我国的污水管网管理相对滞后,很多地方的污水管网存在雨污混流、错接混接漏接、破损渗漏等诸多问题。为此,她赴现场开展大量实地调研,遍访各路专家,提出了一份详细的关于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的建议。这份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为推动我国污水管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刘锐还关注到科研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问题,她建议相关部门形成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研人员管理机制,鼓励更多人从事挑战性研究工作。该建议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现如今,刘锐及其团队已成为嘉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她表示,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更多的治水技术和方法,为守护江南水乡的绿水青山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时,继续履行好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