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监督“剑指”国有资产管理
作者: 叶慧 罗焱
国有资产管得怎么样、用得好不好,关乎国之命脉、人民福祉。全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人大的一项新职责。
慈溪经济发达,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超2300亿元,各项投资总额达到519.51亿元,远超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规模。面对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大、经营活动广、资金投入多的现状,持续加强对国资国企的监督,对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地方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级有要求、现实有需求,2018年伊始,我们就着手布局人大国资监督工作格局。经过这些年的探索,逐步打造形成了‘三全三化’国资监督体系,实现资产报告全面覆盖、审议监督重点突出、监管手段智慧高效,取得了明显成效。”慈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百南说。
激活特定问题调查
推进“全口径规范化”监督
国资监督的第一步,就是彻底摸清资产“家底”。但是市属国资在配置、使用、处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有些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必须通过非常措施和刚性手段来破解。
慈溪市人大的选择是启用特定问题调查。
2018年3月22日,慈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关于提请开展政府资产特定问题调查的议案,决定对全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及土地等)开展特定问题调查,开启国资监督的“破冰之旅”。
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通过“动员部署、自查核查、分析研究、问题整改”四个阶段,慈溪市人大常委会厘清了国有资产基本脉络,梳理出资产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四大类264条问题,并作出加强政府资产监督管理提升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的决议。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多方印证,所有问题经被检查单位盖章确认,所有凭证保存完整。”参加这次调查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通过调查,全面掌握了市属国资的总量、结构、使用、遗留问题等翔实数据,监督起来更有底气了!”
市政府同样把这次调查作为向“沉疴痼疾”亮剑的契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完善了国企分类分层监管、资金统筹管理等20多项国资改革配套制度。将原先分散于各部门的国有企业监管职责整合纳入四大集团公司统一监管之下,所有经营性资产纳入统一管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累计落地实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13个,总投资规模3.17亿元。
经过几年的制度运行,慈溪市人大国资监督更加追求规范性和精准性。2019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实施办法,以每年“审议综合报告+听取审议3个(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专项报告”的形式,构建“1+3”国有资产报告体系。2020年完善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21年增加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利用和盘活处置情况,2022年又新增国有资产主要指标三年滚动变动情况。
此外,结合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突出短板,探索设立涵盖总量、结构、使用效率、运营效益等方面15项重点评价指标,并在监督中逐步优化完善,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至此,慈溪市人大“全口径规范化”国资监督框架已然成型,实现人大国有资产监督“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向全体代表和广大群众晾晒出深度与广度并重的国有资产“明白账”。
打造跟踪监督闭环
推进“全链条精细化”监督
2023年7月,全国人大制定出台《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的五年规划(2023—2027年)》,要求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对人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支撑作用;同年11月,省人大财经委、省审计厅联合出台《关于建立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机制的意见》,为各地推进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贯通协同提供了科学指引。
早在2020年,慈溪市委市政府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落实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建立起多部门参与的全链条审计整改督察督办制度。4年来,人大预算工委、审计、纪委监委等部门连续开展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联合督查,涉及整改单位24家,重点现场检查20次、查阅整改台账资料1200余份。
为了进一步深化“人大+审计”协同贯通、联动监督机制,加强双方重点成果共享与运用,每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与审计部门聚焦国有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方面内容,精准梳理国资国企审计情况,形成问题、责任、整改、销号“四张清单”。
“对市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的整改销号情况,我们秉持‘三个不放过’的原则开展持续性、穿透式的跟踪监督。”慈溪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首先是问题不整改不放过。联合审计部门连续3年开展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回头看”行动,通过事出而为、事成为止,确保问题整改“清仓见底”。截至2023年底,109项整改“回头看”问题事项累计整改完成108项,完成率99.1%,有力推动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解决。
其次是整改不见效不放过。组织开展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专题询问,形成了“前期调研+听取报告+代表审议+专题询问+跟踪监督”的全链条、全过程的组合式监督机制,用“人大之问”为审计整改“把脉问诊”,实现以问促改、以问增效。
最后是见效不巩固不放过。把审计查出问题中的突出问题、普遍性问题和屡审屡犯问题,比如重大投资项目管理、平台(园区)财政财务管理、产业园招商引资管理、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等,作为人大财经监督的重点内容。
国有资产规模大、种类多,涉及财政、国资、资规、农业、水利等多部门,绝非人大预算工委一家监督之责。为此,慈溪市人大探索构建常委会及各工委共同参与的“大监督”工作机制,即预算工委全面调研监督、相关工委重点问题专项监督、常委会会议审议监督,实现工作机构专业与资源优势互补,形成“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的“全链条精细化”监督闭环。
依托数字赋能助力
推进“全方位智能化”监督
底数摸清、整改有力、机制健全,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大国资监督面临着更动态、更智能、更高效的新要求。
2023年,慈溪市人大督促政府启动并试运行“全口径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资产信息横向互联互通、纵向共享共用。人大预算工委深度参与平台建设方案、框架内容、功能设置等研究,推动行政事业性8大类国有资产全部纳入数字化动态管理,归集资产数据近50万条,打通财政、国资、资规等部门数字壁垒,搭建跨年度、跨部门的分析预警模型。市属 114 家国有企业统一财务软件管理,国企资金流纳入银企直连平台实时监管。通过对海量资产数据整理、分析,建立“国有资产一本账”“土地房屋一张图”“主要资产一清单”“自然资源一张网”,实现对国有资产全时监测、模型分析、智能管理。
在此基础上,迭代升级人大财经监督系统,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平台功能,初步形成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和人大智能化监督两大“中枢大脑”互联互通,实现对国有资产全景感知、智能研判、监督直达。
如今,通过人大国资监督平台,国资使用效益提升的成绩单跃然眼前:推动实现新增办理资产权证2145宗,涉及房屋面积104.42万平方米,土地 206.02万平方米,82处行政事业单位所属闲置商品房和店铺完成公开处置,收入7800余万元,大量政府锁定房产通过调产安置、公开拍卖等方式实现有效盘活利用,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加大社会开放共享程度。推动向市属国有企业注入海涂地、城市停车场、管网管线、特许经营权等资产资源近250亿元,“输血送氧”助推国企做大做强。督促存量土地多路径盘活利用,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2.7万亩,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效明显,土地资源利用质效得到明显改善……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孙百南表示,“接下来,我们会始终肩负起管好、守好国有资产‘家底’的重要职责,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全力推进人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