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声音, 如何直通最高立法机关?
作者: 杜晓萍 王姗
5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片会暨联系点工作和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金华义乌举行。会议提出,要坚持政治引领、人民至上,发挥三级联系点的整体合力,加强与代表家站等基层民主实践载体融合发展,推动制度机制建设更好服务于民主立法开创新局面,以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新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让“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遍地开花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实践的70年里,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新生事物。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2015年7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分批设立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目前已达45个,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地域特色鲜明。2020年7月,义乌市人大常委会成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为何是义乌?
作为“建在市场上的城市”“没有围墙的国际化城市”,义乌快递业务量稳居全国第一,市场经营主体总量全国第二,2023年出口额超过全国21个省份,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余名常驻境外客商,还先后承接了30多项国家级、40多项省级改革任务,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沿经验。
让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
基层立法联系点对普通民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己在“家门口”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可直通全国人大。3年多来,13.5万人次群众通过义乌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国家立法,上报的3025条意见建议中,被吸收采纳202条。
“真的能被听到吗?”义乌首批基层立法联络员杨凯曾有这样的疑惑。2021年初,开展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征询工作期间,杨凯和同事们进食堂、进广场,也遭遇了质疑。不少群众问:“立法这样的大事,我们也有发言权吗?”
“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是要让大家参与到立法中来,国家要听听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最关心的问题。”杨凯一遍遍解释,大家将信将疑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久,一个来自义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电话让杨凯喜出望外——“您提出的‘向社会公开反食品浪费情况’等2条内容,被立法机关采纳。”
基层声音变成法律条文,这样的故事很多。2015年7月至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向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2.7万多条,其中3200多条被研究吸纳。
让“民主立法”之门越开越大
基层立法联系点虽小,折射出的是开门立法、广纳民意的民主“大气象”。
义乌搭建了金字塔式立法联系工作网络,以基层立法联系点办公室为协调中枢,以21个立法联络站为阵地,以1.2万余名信息采集员为触角,此外还有47家立法征询单位、51名联络员、25名咨询专家等,将立法征集工作延伸至各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行业协会。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了6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以点带面成片,工作网络覆盖了1.69亿人口。
金华是浙江省首个拥有三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区市,现有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金华市人大首创《三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联动协同工作规定》,推动联系点同频共振、同步提升。在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意见征集中,全市16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协同响应,立法建议数量从义乌单点的29条提升至全市119条,显著提升了立法参与度。
征询立法意见,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初心使命。实践中,联系点功能得到极大拓展,在推动普法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中令群众最有获得感的,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会上强调,要关注人民群众在立法征询意见中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属于立法应当规制的,汇总上报;属于地方治理的,及时转交有关方面推动解决,增强群众对联系点工作的信任感。
此次会议一方面促进了各联系点互学互鉴,另一方面也推进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和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