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如何让“戏”水长流

作者: 孙心悦

立法如何让“戏”水长流0

慷慨激越的秦腔、技巧绝妙的川剧、柔美婉约的越剧……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传统戏剧似乎正在失去与现代生活的链接。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如何让穿越时光的曲调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传统戏剧,正进入立法者的视野。

传统戏剧立法现状如何?

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是国内首部保护昆曲的地方性法规。2024年7月1日起,温州市出台的永嘉昆曲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保护昆曲大家庭增添了一份来自浙江的法治力量。

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当前,浙江省金华市、温州市已相继出台条例保护当地传统剧种,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立法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徽省安庆市对黄梅戏,福建省福州市对闽剧、莆田市对莆仙戏,陕西省安康市对汉调二黄,等等,均已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护。

而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戏曲类地方性法规的省份是陕西。2021年11月26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并公布《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为激发秦腔艺术内生动力,推动秦腔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鉴于条例的出台,对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23年初,“陕西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戏曲保护法规”入选陕西省第三届“十大法治事件”。

除了针对某一剧种进行“小切口”立法,有的地方还对传统戏剧这一整体进行立法保护。如2021年,四川省南充市出台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促进以传统地方戏剧为代表的南充文化进一步创新发展。

传统戏剧要“守正”,也要“创新”

自首演以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传承发展的讨论:在承续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十字路口,传统戏剧将何去何从?

“守正”与“创新”之辩,也是立法者所关注的问题。

保护传承是基础。以永嘉昆曲立法为例,调研过程中,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组成员了解到,如今的“永昆”和以前的“可能不太一样”。经历了历史上剧本佚失,部分唱腔、音律、韵白嬗变,受其他戏种影响等过程,永嘉昆曲似乎少了一些“原汁原味”。

因此,《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优先,更着眼于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方面做出具体制度设计,维护永嘉昆曲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编制永嘉昆曲保护专项规划”“挖掘提炼曲牌、音律、韵白等艺术特质”等条款应时而生。

此外,早些年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也明确提出,昆曲保护应当坚持“原真性特色”,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创新才能让一个剧种“活起来”“传下去”。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认为,现今社会,地方戏曲剧种要想留住观众,不仅要传承好戏曲的美学韵味,还要善于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挖掘和张扬地方剧种个性。

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在坚守传统经典的基础上,鼓励婺剧吸收借鉴现代元素,追求古老戏曲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文化与都市审美的和谐兼容。

《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同样“创”故事、形态之新,作出了支持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创作、传播适宜线上观演的永嘉昆曲剧目及其影视动漫作品等规定。

协同立法保护地方剧种

2024年5月27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几天后,《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提请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

川剧是巴蜀地区的文化瑰宝。为川剧立法,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项目。此次协同立法采取“条例+条例”模式,两地条例草案在主要内容、体例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又各自突出川渝特色,体现了“大同小异”的特点。

放眼全国,以协同立法的形式保护地方剧种早有先例。2021年,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就曾携手立法“抢救”潮剧,开全国文化领域地方协同立法的先河。有评论认为,该协同立法项目“开创了市与市之间就同一门类、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传承的先例,更是对区域协同立法中存在的不同经济基础、各自的关注点、需求的差异以及立法机关协调等现实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就浙江省而言,绍兴、台州两地人大已对区域协同立法进行过一次有益尝试。2023年5月1日,《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和《台州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同步实施,为诗路文化的传承保护筑牢法治基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对于有显著跨地域特征的传统戏剧而言,区域协同立法或许为跨区域保护开出一剂现实“药方”。如何以良法善治,让传统戏剧这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活下去”“火起来”,值得期待。

相关链接

以立法之弦弹唱永昆故曲新声

永嘉昆曲是南戏嬗变、衍化的产物,是温州现存最为古老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也是昆曲中独具艺术风格的重要支脉。2001年,永嘉昆曲作为昆曲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文化语境的巨大变迁,永昆经历了从“搭台纵观,终日不倦”的盛况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落寞。如何让南戏遗响弦音不绝,让“戏从温州来”深入人心?2024年7月1日起,《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之弦助力弹唱永昆故曲新声。

健全保护传承体系

古朴自然、节奏明快,在因“雅”而扬名的昆曲艺术中,永昆是个例外。草根性,是它与生俱来的“流量密码”。而当下,永昆所独有的艺术特质正在逐渐流失。从实践来看,像永昆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变保护工作碎片化、艺术特质渐失等现实难题,需要总揽全局、登高望远、落细落实。

条例旨在维护永昆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突出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明确要求编制保护专项规划;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开展资源调查,建立保护资源名录和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保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演职人员通过从艺生涯自传、口述历史、表演影像等方式,记录传承发展轨迹。

实践探索焕发新彩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为攻克永昆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齐、培养体系不健全的难题,条例从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关键点着手,规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支持校团联合培养,鼓励师徒传承,支持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开展收徒传艺。

深化剧团改革,打破制度掣肘,疏通断点堵点,才能让各类要素充分涌流,激发剧团澎湃活力。条例规定,要加强国有永嘉昆曲演出团体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推动国有永嘉昆曲演出团体改革,支持国有永嘉昆曲演出团体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探索绩效工资增量、市场收益奖励。

守正创新,“创”的是故事、形态之新。条例规定,应当组织挖掘整理并支持定期复排演出永嘉昆曲传统剧目、曲牌、折子戏;鼓励和支持建立健全剧目题材和版本多样化机制,满足不同观演人群需要;支持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创作、传播适宜线上观演的永嘉昆曲剧目及其影视动漫作品。通过传统经典剧目的示范引领涵养永昆生态环境,纳新观众、焕新剧目,让永昆余韵悠长。

夯实保护工作基础

不断强化基础性工作,才能为永昆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条例着力加大经费、机制等方面保障力度,夯实保护工作基础。

条例规定,应当建立与永嘉昆曲保护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需要安排永嘉昆曲保护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永嘉昆曲保护活动,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动态管理,促进永嘉昆曲系统化、规范化保护。

宋韵流千载,瓯风传一脉。期待永嘉昆曲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戏从温州来,向着世界去!         (李梦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