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三道加法”打造一座生态城
作者: 曹慧云 王莹莹
每年9月,秋风轻拂,“生态检验师”白鹭如约而至,它们轻盈地穿梭于炼塔与树林之间,悠然地栖息在国内石化领域首个候鸟天然栖息地——镇海炼化白鹭自然保护地。这一幕幕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宁波市镇海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也是镇海区人大持续推动生态优化的有力见证。
20年来,镇海区人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通过“三道加法”推动镇海区走出了一条通往“生态城”的绿色发展路径,让宁波石化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绿色园区”。
“决定+制度”,强化生态环保法治保障
作为全国最大的成品油加工基地和国内化工新材料重要生产基地,镇海区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80%。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要实现从“工业重镇”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其难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镇海区人大围绕化工产业布局、国家生态区创建、水环境改善等关键领域,先后作出9项涉及生态环保工作的决议决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决定》《关于强化化工产业布局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办理改善水环境打造品质之城议案的决定》……这些决议决定不仅规范了监督流程,明确了监督内容,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
在此基础上,镇海区人大每年聚焦1—2项决议决定执行中的关键症结和短板弱项,综合运用专项视察、执法检查等“组合拳”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生根。
完善的制度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2018年以来,镇海区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审议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加强区、镇两级人大协同联动,用好“清单+测评”监督模式,推动政府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今年6月,镇海区人大积极落实省市人大工作部署,在宁波市率先实践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
“要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自承担的职能。”“涉及污水排放的城市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区产业结构特殊,行业整治和节能降耗工作不能松懈。”在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这些直指痛点的意见建议,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红脸出汗”。
会议结束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纷纷对首次亮相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竖起大拇指,因为这项系统工程不仅将报告从生态环境“一类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多类事”,还对“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链条监督。
值得欣喜的是,在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下,镇海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通过了首批省级“污水零直排区”验收,荣获了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等荣誉,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专业+民间”,构建生态环保监督体系
生态环保监督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等特点,为确保监督工作有效推进,镇海区人大率先设立生态环保工委,并成立生态环境专业小组,吸纳具备环保专业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大代表参与监督,为生态环保监督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同时,镇海区人大积极拓展监督渠道,支持区人民检察院建立“绿色石化”检察创新实践基地,聘请石化行业人大代表担任特约检察员,加大生态环境安全公益诉讼力度。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监督的专业性,还提高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推动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镇海区人大还在街道设立生态环境议事点,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事项“代表点单”等机制,广泛收集生态建设公众参与、“无废街道”创建、“绿色街巷”微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推动解决了居民区建筑垃圾乱堆放、沿江水产码头异味、内城河沿岸洗衣污染水质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在这一系列体系设计下,镇海区人大的生态环保监督不仅更加专业、高效,也更加贴近群众。全区上下严守生态环境“红线”“底线”,切实把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推动镇海区的环境空气优良率和PM2.5浓度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优良率及功能区达标率均提升至100%。
“科技+数智”,推动生态环保转型发展
面对生态监督的重要任务和挑战,镇海区人大将科技和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围绕绿色石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环保科技监管等重点领域,推动区政府加大生态经济投入力度,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比如,通过重点督办代表关于科技赋能生态环境监管的建议,跟踪监督“石化行业废气全过程管控”民生实事项目,全面提升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力推动政府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石化行业提能减污降耗。
同时,镇海区人大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监督,建成了具有镇海特色的环境报告监督场景。该场景集成了“环境信息舱”“河网哨”“代表言”“民意通”等多项功能,实现了议案建议、代表意见、问卷调查等数据的动态链接,并与区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系统深度贯通。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了“辐射安全智控”“数治危废”“废气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等一批多跨协同应用场景的落地,还实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屏掌控”,群众呼声“一览无余”,民生期盼“一督到底”,极大地提升了环保监管的效率和透明度。
多年来,镇海区人大始终坚持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理念,深度融入监督工作的各个环节。持续助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了群众对绿色发展的满意度和对环境质量的安全感,更为绿色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