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特色站”里的民主“新风景”

作者: 胡国强 林蔚 郑天祥

余姚:“特色站”里的民主“新风景”0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萌动。余姚市阳明公园一片姹紫嫣红,雪白的樱花,粉色的桃花,白里透红的玉兰……“百花齐放”的景象不只出现在这溢满春色的公园。

近年来,余姚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一镇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创建工作,人大阳明街道工委服务“一老一小”、梁弄镇人大乡村“两官”进站、四明山镇流动代表联络站、牟山镇人大“代表进网格”等等,这片炽热的红色土壤里“孕育”出一系列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基层民主实践品牌,全过程人民民主动人图景徐徐展开。

制度设计让特色创建有的放矢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迭代升级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也是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主阵地。余姚市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建设历经了从个体到体系、从接待室到活动阵地、从完善到迭代升级的过程,为开展“一镇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5年前,我们就着手‘一镇一品牌’创建,随着基层单元建设工作推进,我们又提出了‘一站一特色’。”余姚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直言,乡镇和街道与人民群众距离更近、联系更密切,要下好品牌创建“先手棋”,首先要夯实基层民主实践的载体。

为联络站“强壮肌体”,余姚市人大常委会将原有的46个标准化代表联络站,优化整合为21个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和37个村(社区)代表联络点,并着手在梁弄镇横坎头村建设市联络总站,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贯通、全域协同的架构体系。

特色创建不是野蛮生长,提纲才能挈领。余姚市人大常委会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人大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实施方案》,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强化联络站民主民意表达功能,通过构建新体系、推出新举措、建立新机制,让基层单元真正“联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边摸索边完善是余姚市各级人大助推全域创建“一镇一品牌、一站一特色”的又一亮点。乡镇(街道)人大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如牟山镇人大出台代表星级考评办法、人大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梁弄镇人大推出“六心”人大工作机制……特色创建工作在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

民主实践在基层“生根开花”

“余医生,您的午餐到了!”刚到饭点,志愿者王志莉便熟悉地敲开了新城市花园93岁独居老人余起群的家门,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老人手上。“暖心午餐”的背后有何温暖人心的故事?

余姚市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常住居民4000多户,常住人口1.2万,是个典型的密集居住的城市老社区,“一老一小”问题突出,如何破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2年6月,在充分听取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余姚市人大代表韩静安联合其他5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建设“一老一小”服务驿站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历时5个多月,服务驿站顺利“开张”,社区饭店“变身”长者食堂。

“服务驿站专门配置了未成年人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城市书房等。去年暑假我们还请著名山水画大师黄茂富,免费为小朋友们上了为期一周的美术素养培训课程。”韩静安介绍,如今老人们也有了下棋、健身、跳舞的好去处。

而这只是余姚市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创建各自特色品牌的一个缩影。

四明山镇位于余姚市最南端,9个行政村零散分布,最远的一个村距离集镇近一小时车程,长期存在代表与选民联系交流不便的实际问题。为此,四明山镇人大因地制宜,建立流动代表联络站运行机制,以“9+N”形式流动进村开展活动,把全镇52名市、镇人大代表安排到各次活动中,零距离助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会“动”的代表联络站,实现了联络渠道下沉基层一线,将沟通桥梁深入田间地头,开启了山区人大工作的新格局。

架好“联心桥”,畅通“民意路”,余姚市人大梨洲街道工委亦有“妙招”。地处郊区、交通不畅、城乡接合部——这是本地人对梨洲街道的评价,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人大梨洲街道工委在13个选区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点,选民可以就近到代表联络点反映问题。自设立以来,联络点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431个,并及时提交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均得到快速回应和办理,小站点展现出大作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牟山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综合选区、村居辖区和履职工作的需要,将全镇58名镇人大代表纳入镇基层治理网格即43 个基础网格 、88个微网格中,构建起问题快速协同处置闭环。小曹娥镇人大深化“代表一起来”数字化履职应用场景,紧扣“报、议、督、评”四环节,探索社情民意反馈新机制……在余姚,各类管用、实用、好用的基层民主实践载体正释放出新效能。

一地“蝶变”催生全域“样板”

在梁弄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有一间特殊的会议室,室内有一张圆形的木桌,桌上放着审判员、书记员、被告和原告的牌签,作为最早试点乡村“两官”进站的代表联络站,梁弄的样本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去年,镇人大邀请乡村法官和检察官共同进代表联络站,成功调解了一起土地纠纷,使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浙江省人大代表,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威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上,介绍了乡村“两官”进站的相关做法,引起了不少关注。

2022年8月,余姚市人大常委会在梁弄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了“乡村法官、乡村检察官进代表联络站启动仪式”。按照“一个代表联络站入驻一名乡村法官和一名乡村检察官”的标准配置,在余姚21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行。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两官”进站实现了数字赋能,相关应用场景集合了在线意见建议提交、法律咨询、线索提供、解纷协助等功能,通过应用实现乡村“两官”线上线下同步进站。

“乡村‘两官’进站充分叠加了代表贴近群众和法官检察官法律专业的优势,不仅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治理,也让人大代表更好依法履职,让法官、检察官更加了解民情民意,更好地满足基层的司法需求。”余姚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进一步激活“小平台”释放出“大能量”,2022年10月,余姚市委出台《关于国家机关重点工作下沉人大代表联络站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试行)》,对重点工作下沉、汇聚民智民意、强化民主决策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市委领导、人大统筹、协同联动重点工作下沉机制,高站位推进人大及“一府一委两院”常态长效进站。

截至目前,余姚市、镇两级国家机关负责人进站412次,线上线下收集意见建议2985条,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今,余姚市各乡镇(街道)人大依托工作品牌和特色联络站,不仅为代表履职、联系群众提供了一个好阵地,更为强化镇(街)人大监督实效搭建了好平台。“代表联络站+商圈”“代表联络站+社会团体”“代表联络站+文旅融合”……一大批最新的特色品牌创建活动正在各地悄然上演。

“创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余姚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百花齐放,更要立足人大主职主业,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能推广’的‘样板’,不断丰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余姚实践。”                               (图片由余姚人大提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