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共护“两山”

作者: 姚健 李斌 章婧

逐绿前行共护“两山” 0

青山环抱,绿水逶迤,安吉余村,参观者每天络绎不绝。以前的余村“靠山吃山”,如今却是“养山富山”,村里建起咖啡馆、文创店。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调研,对当时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的做法表示赞许,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9天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中系统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十余年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以更高站位、更强定力承担起样板地、模范生的使命担当。着墨于余村这个小小坐标点的绿意,已在整个湖州、整个浙江大地生根开花、枝繁叶茂。2020年,当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安吉余村考察时,对当地坚持绿色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夯实“两山”法治根基

在安吉县人大常委会历史上,针对县域三大水库污染源问题而开展的特定问题调查,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凤凰水库,是安吉县三个重要的饮用水水源,然而参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水标准,三大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体总氮和总磷仍有超标情况,周边群众反映强烈。

群众有呼吁,人大见行动。2018年5月,安吉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就三大水库水质保护工作开展首次特定问题调查。

历时一年半,依据大量监测实验数据、计算机建模解析计算成果,以及三大水库实际情况,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形成了一份10万多字的报告,基本摸清了污染源。

2019年11月,安吉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所作的《关于安吉县赋石、老石坎、凤凰水库三大污染源特定问题调查的报告》,并向县政府递交了污染源防控建议。

随后,县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修订《安吉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将饮用水源地保护奖补资金从2500万元提升至4500万元;制定《安吉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考核评分标准》,将“农作物一级保护区除草打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内容纳入考核范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监管,关停拆除、取缔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企业、农家乐……

这仅仅是安吉县人大以法治之力保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习近平同志亲自作动员讲话。2003年9月,安吉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5日定为安吉县“生态日”。2006年6月,安吉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

2014年1月,安吉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决定,将每个月第四个星期三确定为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推进日”;2020年,安吉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将其调整为生态文明建设“集中推进日”,内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从安吉一县到湖州全域,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5年,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2015年“两山”理念提出10周年之际,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每年8月15日定为“湖州生态文明日”。

2015年湖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又将首部实体法规锁定在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4月审议通过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不仅填补了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立法的空白,更是湖州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上的“基本法”。

从此,以该条例为龙头,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美丽乡村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一部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相继出台,一次次夯实了护航“两山”的法治根基,形成生态立法“1+N”模式,铸起了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法治墙”。

“千万工程”熠熠生辉

“过去,我所在的鲁家村是安吉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2003年在‘千万工程’的带动下,我们陆续开展了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村庄美化等工作,有序推进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专项行动,走上了发展绿色经济之路……”

2018年9月26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领奖台上,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时任安吉县人大代表,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党委副书记裘丽琴向世界讲述了鲁家村的故事。

观念一变天地宽。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重要目标。

“大家好,我叫汪玉成,是浙江湖州安吉余村的村党支部书记。”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代表通道”开启。在摄像机、照相机的长短镜头前,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汪玉成充满自信、侃侃而谈。

汪玉成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余村从过去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到现在变成“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绿水青山成了余村人的增收来源。余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4万元。

余村和鲁家村的“蝶变”,也是安吉之变。从籍籍无名的贫困山区县,到中国美丽乡村到中国最美县域,再到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这些年,安吉以全域美丽为追求,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升级、加快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牢牢守住县域生态环境的“家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人心,美丽城乡神形兼备。

生机之涌动、活力之迸发,也让安吉人大深刻领略到绿色发展之要、生态保护之重。积极发动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重心,紧盯“三农”短板,着眼农业“双强”、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提低扩中”、农业主体培育、竹产业振兴等重点工作,强化担当、精准监督,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在安吉县委发出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安吉路径的号召之后,安吉县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开展调研,并制定出台《关于全域提升乡村能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安吉路径的决议》,动员全县各方力量齐参与,高水平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示范县。

同时,安吉县人大常委会在视察、听取报告等常规监督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借力数字化改革,开展“现场问政+云上问政+直播问政”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人大代表问政会;积极探索“指尖问政”,建立“群众快速找到代表、代表快速反映问题、问题迅速化解反馈”的“三快”机制等,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监督效能。

山水如画绿生金。十余年来,湖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作出了12个决定,助推太湖南岸孕育了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新业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之路。国际滨湖度假大会、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先后落户湖州,绿色发展也让湖州走上国际大舞台。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2023年5月10日下午,“一气呵成督治气”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专题询问暨代表问政会在湖州市举行。这是继去年12月举行的“一气呵成督治气”扬尘治理专题询问暨代表问政会后的第二场。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贯彻落实省委、湖州市委决策部署,湖州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就推进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作出决定,动员全市上下实干争先,不断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

开展“一气呵成督治气”大气源头治理专项监督,坚持“一督五年、每年必督”,正是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目标,以“人大方式”监督助推的创新之举、硬核之举。

今年,湖州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推进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条例、湖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开展太湖生态保护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等立法调研,不断夯实生态建设法治屏障。

理念引领,齐心逐绿。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依法推动“两山”转化上,始终紧紧依靠代表、广泛发动群众。

“三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行动、突出重点七个督”活动,促进“河长制”工作落实,助力湖州市八夺浙江治水“大禹鼎”。构建代表“网格化”监督体系,建立“单月看、双月听、季度评”的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荣获全国中等城市评估第一名。

首创“代表寻访一件事”应用场景,以数字化场景撬动工作“小切口”、解决履职“大问题”。1945名人大代表共寻美丽乡村建设短板,获取精准线索900余条。3530名人大代表为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提出的17540条意见建议,传递了最为鲜活的基层声音。

湖州市4971名五级人大代表亮出身份,遍布城乡村社的一张张身份公示牌,打通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纳米”,实现了人大联系群众“全天候”。

123家“五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制度化渠道、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化渠道、人大深化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制度化平台”作用,围绕助力“两山”理念落实落地,进一步聚民智、汇民情、解民忧。

绿水如镜,鉴照奋进岁月;青山如屏,尽展“两山”画卷。新时代、新起点,湖州市各级人大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法治护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