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晴雨”:社区里的民情晴雨表

作者: 孙炼栋 许宁

“‘湖滨晴雨’就是民情晴雨表。”说起“湖滨晴雨”工作室,负责人徐利民的脸上满是自豪,“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合理性意见建议在立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立法中彰显人民意愿”,是“湖滨晴雨”工作室这辆“立法民意直通车”的行驶方向。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羊血弄10号的“湖滨晴雨”工作室是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浙江省内唯一设立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虽然大部分立法信息员都不是法律工作者,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多样的行业背景,对法律法规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感受,往往以最朴实、最纯粹的群众视角提出意见建议。截至2023年5月,“湖滨晴雨”工作室的立法信息员已参与了77部法规草案的立法征询活动,召开专题座谈会40余次,上报立法建议2843条,被采纳吸收185条。

“要让‘立法直通车’驶上快车道,必须搭上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徐利民说,利用大数据和5G等技术,“湖滨晴雨”工作室与湖滨街道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晴雨议事坊”等平台进行阵地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同时,专门建设了“云上晴雨”数字化立法联系点,设置“民情民意”子模块,实现基层群众与立法机关全天候、零距离直达。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征集《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草案)》。工作室利用“民情民意”子模块,“线上+线下”同步发力,3天就收集到“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53条。

对于未被立法机关采纳,但属于街道层面的意见建议,“湖滨晴雨”工作室也为此找到了“新出路”。

2022年11月,在《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征集建议期间,立法信息员朱江伟提出“放宽湖滨步行街区商家外摆条件,为商圈企业提供更贴心指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短短两天时间,该条建议就促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按照“一场一方案”,湖滨街道相关科室为申请外摆的商户在商业特色街区打造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的商品外摆,既满足市民需求,又体现杭州韵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