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小切口”撬动解决“大民生”

作者: 厉亚敏

建德:“小切口”撬动解决“大民生”0

小小睡垫,承托起3.4万名中小学生的舒适午休;小小扫帚,净化了新时代美丽乡村一方天地;小小红绿灯,提高了数万民众出行体验……今年以来,建德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监督方式,从一个个“小切口”入手,推动一桩桩“大民生”落地,将人大监督实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重点督办,守护“安睡”幸福

一直以来,建德市中小学生多采用“趴睡”形式午休,其中初中“趴睡”形式午休学生占88.4%,小学生占90.7%。

“趴着午睡,时间长了可能引发脊柱变形、腰肌劳损,还会影响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建议提高学生在校午休质量。”2023年建德市人代会期间,建德市人大代表、杨村桥中心小学教师陈芙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关于提高学生在校午休质量的建议》。3.4万余名孩子午休的问题切中民生痛点,此建议被列为建德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代表建议重点督办件。

“学校空间不足,无法满足那么多学生的午休床位需求。”“教育经费紧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午休环境改造。”“午休场地是否安全?午休设备是否环保?男、女生是否应该分开?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建德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走访了8个乡镇(街道)、23所中小学校,收集到了一系列问题。对此,调研组建议“一校一案、一班一策”,即根据各校各班实际,灵活采用午休垫、午休枕、可调节午休桌等多种模式进行午休。

方案有了,资金该如何保障?

4月14日,建德市长王新锋走进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开展中小学生午休“趴睡”变“躺睡”专题接待,与相关部门、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等充分交流探讨,明确将落实财政资金支持和保障,不断改善提升学生午休条件。

随后,建德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跟踪监督午休设备是否安全环保、午休空间是否符合要求、午休管理是否科学周到等后续工作,推动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今年“五一”假期过后,建德市4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3.4万余名学生,全部实现了午休“躺平”的幸福。

这是建德市人大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监督工作“指路牌”和“导向仪”的一个缩影。今年,建德市人大常委会每个工委选取了“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包括推动中小学生午休提质、促进豆腐包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保洁管理、提升管道燃气供应等,建立常委会领导领衔、工委主任负责机制,推动这一件件“关键小事”落实落细,用真情牵连起千家万户的心。

代表参与,护航交通畅行

这段时间,在建德全市118个红绿灯点位附近,总能看到一些目不转睛数着来往车辆,并不时低头记录的身影,他们是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正在开展对全市交通道口安全隐患和红绿灯配时的实地调研。

“5月11日,沪瑞线新寿李线路口,红绿灯正常,绿灯通行时间约50秒,红灯停止通行时间约62秒。15时30分至16时:衢州往杭州直行方向,小车流量105辆、黄牌货车流量34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现场踏勘、蹲点记录得到的数据,为代表们提交意见建议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建德市人大常委会线上通过基层单元相应模块发布征求通知,线下组织人大代表开展选民走访、联络站专题接待、“微接待”等活动对全市红绿灯设置和运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这项“迎亚运 保畅通”活动自今年4月27日开展以来,已发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和居民议事会成员参与1100余人次,提交意见建议664条,经梳理汇总交办意见129条。

下一步,该如何破解这些难点堵点?

各乡镇(街道)人大、人大开发区联络处邀请交警大队属地片区中队进代表联络中心站座谈交流、研究商定选题,而后建德市人大根据选题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进站活动、听取意见、回应关切。

在今年5月9日开展的进站议事活动中,建德市人大代表童显明经实地调研提出,大洋化工路口往梅城方向左转绿灯时间太短,容易堵车,“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实际调整信号灯时间”。

建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梅城中队中队长廖晓成认真记录了这一建议。当天下午,市交警大队对大洋化工路口信号灯进行专业踏勘,通过对交通车流量的分析,调研人员一致认为该路灯左转绿灯时间过短,符合重新调配信号灯时长的条件。

“童显明代表您好,大洋化工路口左转绿灯已延长5秒,感谢您的建议。”提出建议后仅仅过去5个小时,童显明便收到了答复。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信号灯设置优化40条,拟列入道口改造计划5个,2处自适应信号灯试点投入运行,交通运行情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大家纷纷点赞,小小红绿灯成功激发了广大群众的认同感。

多方合力,打造净美家园

金秋十月,漫步在建德市洋溪街道友谊村,青山环抱,空气清新,屋舍俨然,道路洁净,犹如置身桃花源。

“咱们村里如今人人都是保洁员!”友谊村村党委书记金有昌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随手就捡起了路上不起眼的一绺稻草,保洁意识已经深深烙印在这个村每个人心里。

时值“千万工程”20周年,为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降低村级运行保洁开支、提升乡村治理绩效,建德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开展“人人都是保洁员”做法的推广工作,选取全市38个试点村,以人大代表领衔示范,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动员引导村民加入保洁队伍,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保洁工作从“请人干”到“自己干”,首先要扭转的是村民的思想意识。人大代表、党员入户走访,发放倡议书,口头宣传……丰富多样的动员方式为凝聚共识、推进试点工作打好了基础。

在具体做法上,各个试点村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友谊村为例,其创设了村民保洁“自治”、帮帮团邻里“互治”、全民参与“群治”的“三治”融合工作法,进一步将全村1071户农户细分为6个保洁片区、44个微网格,包干到户、不留盲区,形成了“人人动手、户户共建”的浓厚氛围。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人人参与的持续动力是人人享有。“村里取消了保洁员,每个月能省下1.8万元!”梅城镇千鹤村村民喜不自禁,村里用省下来的这些钱奖励保洁积极分子,补贴老年食堂、产业培训、共富课堂等公共配套项目,村民们的干劲也就更足了。

今年9月上旬开展的分片监督检查显示,试点村的保洁成效普遍较好,142名各级人大代表走在前、作示范,与396名村社干部(网格员)、2300余名党员一道,带动1.4万余户村民加入保洁队伍,目前已取消村级聘用保洁人员140名,预计每年可节省保洁开支300万元。

这项工作唤醒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解锁了乡村善治新载体。2024年,“人人都是保洁员”将在建德全市扩面推广,并朝着“人人都是当家人”进阶。

越是平凡事,越能打动人;越是切口小,越要站位高。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关切为着力点,以人民满意为评价标准,建德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小切口”撬动解决“大民生”,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只要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同心协力、勇于探索、寻求突破,人大工作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建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平充满信心地表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