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发展强音
作者: 胡国强 孙心悦过去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总牵引,我省计划形成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五大政策包”和财政、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打好这一组合拳?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徐步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是迈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热词,让省人大代表、永康市步阳集团董事长徐步云感到振奋。
“低水平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制造业又严重不足。”谈及当前制造业的现状,来自行业一线的徐步云发现,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疲软,高端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我省制造业正面临优质品牌少和品质提升难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国际大分工,是迈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向此次大会提交的《关于提升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中,徐步云提到两个关键词:“品牌”与“创新”。
以永康市炊具行业为例。徐步云调研发现,由于缺少品牌,多数炊具生产厂家正在为国际二线品牌做贴牌生产。而一些国际资本,通过收购国内品牌,已形成较大垄断优势。品牌创立难,自主创新能力弱,本土制造业企业切实感到发展压力。
对此,他建议强化品牌建设。制定精品品牌战略,对企业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划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对涉及境外资本的品牌收购、并购、重组给予技术指导。这有助于改善本土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同时,鼓励企业创新。创新并不是“高、精、尖”行业的专属,传统制造业同样需要以创新驱动转型提升。对于企业在产品研发、设备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建议加大政策补助力度。
这些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源头活水。徐步云建议,实施多方位人才战略,既持续招才引才,又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创造培训学习机会,提升行业紧缺人才待遇。
新基建助推高质量转型
邢遵胜:“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源统筹、开展技术攻关打造创新平台等方面入手,加快新基建建设,驱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转型。”
近年来,浙江省新基建建设应用取得明显成效,5G基站建设“全域覆盖”,人工智能产业量质齐升,工业互联网领跑全国,浙江“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对新兴产业的助推作用逐步加码。
我省新基建建设应用虽取得积极成效,省人大代表、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邢遵胜发现,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建设落地率不高。新基建规划落实详规较难,与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脱节,影响5G基站建设布局。需求匹配度不优。新基建建设主体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此外,还存在资源共享面不宽、企业积极性不够、政策针对性不强、要素支撑力不足等情况。
对此,邢遵胜建议,为加快新基建驱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源统筹。“建议在省深化数字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成立新基建专委会,牵头协调推进新基建建设应用工作。”
开展技术攻关,打造创新平台。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面向全国开展“揭榜挂帅”。发挥之江实验室、科创走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等多类型载体作用,统筹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技术应用等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龙头引领,突出典型示范。培育一批新基建产业链龙头企业。瞄准基础较好、智能化需求较高的龙头企业,引导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深度融合应用。
发力改革突破,优化产业生态。鼓励各级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化转型发展基金,对新基建建设应用项目,给予优惠信贷支持。
“建议尽快设立新基建产业联盟,培养杰出数字科学家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快推进数据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探索数据产品交易机制,推动数据产业发展。开展5G基站审批‘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大力推进新一轮‘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攻坚行动。”邢遵胜说。
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张凯:“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方面,宁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全力支持宁波建设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等引人关注。
省人大代表张凯是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对如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三大科创高地,他有着自己的思考。
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必须汇聚优势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引擎能级。这就离不开领军力量的引领。宁波是中国制造业十大城市之一,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1万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00余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
张凯认为,在技术支撑上,通过推进“栽树工程”,宁波已经累计引进建设7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重大载体落地与发展。宁波已拥有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从工业物联网设备接入端的工业控制芯片与通信芯片,到边缘设备端的传感器和特种计算机,到工业云依托的工业网络服务器的开发与制造产业链。
在网络基础方面,张凯说,据工信部、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宁波城市4G/5G网络质量全国第一。2019年以来,宁波启动“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作,已经落地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40余个。
张凯建议,“十四五”期间举全省之力支持宁波建设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支持宁波加快工业互联网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创建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宁波创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参与相关基础和应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支持宁波创建以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云平台、工业控制芯片、关键传感器、特种计算机等技术为支点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体系。支持宁波打造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
开启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
李建清:“农业物联网是数字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实施数字农业,必须全面开启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
“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积厚成势”,翻看政府工作报告,这些热词,引起省人大代表们的热议。
农业物联网是数字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物联网要发展,标准需先行。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已有的物联网标准并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物联网领域。
省人大代表、温州市林业技术推广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正高级工程师李建清指出,推进农业物联网标准化,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满足农业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
李建清对浙江省农业物联网的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了170多个农业物联网应用案例后他发现,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行业管理等领域农业物联网应用较多,浙江在农业物联网应用上的成效比较突出,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有些领域的标准仍缺失,这可能会极大制约今后浙江农业物联网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比如,农业传感器标准化程度不够,多采用自定义接口和传输协议,可靠性难以保证,导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不能互用互接,应用受到制约。设备不能互相兼容,互换性和互操作性差,导致难以适应需求的多样化等。”
李建清建议:“强力推行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建立专业委员会、行业协会,上下游研发链和产业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物联网的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农业主体等联合体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研究和制定、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开展农业生产数据模型试验和推广等。”
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和团队培养。“建立农业物联网产学研技术联盟,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促使农业物联网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相结合。”探索合作共赢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创新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模式,采取以租代建、购买服务、盈利分成等方式,降低农业主体的投入风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组织传感器研制、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网络传输、系统集成等技术相关的产、学、研、用单位开展技术攻关。”
构建数字化开放式创新系统
范柏乃:“建立面向全球的数字化开放式创新系统,对提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的生长点。
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危机。多数中小企业面临无研发经费投入,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主动作为、积极变革,推动体制机制实现系统重塑。”
此次省人代会上,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带来《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数字化开放式创新系统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呼吁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着眼构建数字化开放式创新系统,提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什么是数字化开放式创新系统?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现行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等进行迭代升级,并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和整体智治,建立面向全球的数字化开放式创新平台。
“这将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集聚创新资源,规避控制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范柏乃认为。
为保障平台通畅运行,范柏乃提出五大支撑系统及配套“政策包”。
舆论支撑系统。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对该系统建设的宣传报道。
人才支撑系统。加强企事业单位相关人才培训。选择试点高校,为该系统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政策支撑系统。研究制定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和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政策。
信用支撑系统。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环境。
中介服务支撑系统。择优重点扶持一批骨干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内引外联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国际知名创新中介组织来浙安家落户。
注:该建议基于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号:21&ZD089)研究资助。
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唐睿康:“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省人大代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大化学系教授唐睿康说,大型科研仪器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浙江省高度重视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将“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列入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数字化改革、搭建开放共享管理服务标准框架、试水引入金融工具等方式,探索破解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痛点、堵点。但部分科研设施与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的倾向,仪器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基于以上问题,唐睿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