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犯罪十宗罪
作者: 田颖背景介绍: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制定发布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欧盟的排放量交易体系(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系统。交易者主要负责在自愿性碳市场(作者注:指由不受《京都议定书》约束的企业、个人或活动,自发性出资抵偿其产生的碳足迹,缓解其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建立一个投资组合的客户群,开发新客户,分析市场趋势,为客户提供交易机会和咨询。
2021年11月1日-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据大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自愿碳市场价值(强制性计划之外)已超过10亿美元。2021年1月1日至11月9日,全球碳排放交易量达到2.984亿吨,平均每吨3.37美元。截至2021年9月15日的最新统计数字,额外产生的碳排放量达到5910万吨,价值2.582亿美元。2021年符合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的碳积分价格更是飞涨了944%,11月10日达到每吨8.35美元。基于自然资源的碳积分价格在2021年也增长了173%,达到每吨12.70美元,而2021年6月时的价格为4.64美元。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自愿碳市场碳积分的需求至少将增长15倍,到2050年,将增加100倍。
国际刑警组织在行动
碳交易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初级商品市场。据世界银行估计,碳交易市场的估值未来将达到1760亿美元,而这个庞大的市场却正处于政策不稳定和缺乏监管的威胁之下。不同于传统市场,碳交易市场上的产品并非实体,交易以“碳排放额度”、法律条文等非实体形式存在。这个无法量化的市场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复杂的法律条文令众多的买家、卖家、中间商难以自我保护。于是,不法分子看到了机会。
国际刑警组织前秘书长罗纳德·K·诺贝尔说:“损害环境的犯罪行为对人类的健康有害,对社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在任时他曾表示:“国际刑警组织将严厉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国际刑警组织环境犯罪项目负责人大卫·辛吉斯说:“我们遗憾地看到,不法分子利用本意用来保护环境的政策进行犯罪活动,谋取非法利益。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更是严重削弱了全球碳交易市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诚信度和可信度。”他还提出,各国商定签署《京都议定书》是为了降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参与碳权交易的人是为了在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际刑警组织已经意识到了碳交易市场在不法分子面前的脆弱性:碳交易全程在触摸不到的网络空间进行,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证券欺诈、内幕交易、贪污、洗钱和网络犯罪等成为犯罪高发区域。为此,国际刑警组织对碳交易市场潜在的巨大风险发出了警告,于2013年6月发布了《碳交易犯罪指南》,提出需要对碳交易市场进行适当的监控和管理,以确保碳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安全。
碳交易犯罪十宗罪及相关案件
《碳交易犯罪指南》总结出十大碳交易犯罪类型。
一.利用测量数据,夸大剩余的碳排放积分
欧盟“清洁发展机制”根据项目采取减排手段后减少的碳排放量给企业发放碳积分。不法分子从中看到了两个可乘之机。其一,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夸大可能产生的碳排放量;其二,夸大项目可能减少的碳排放量。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利用这些数据,如最容易被发现的谎报数据,以及某些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如选择性地测量某些变量、提取某些地点的数据、或加入某些假设性的、主观臆断性的测算结果等,使分析报告失真。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可靠数据的途径有限,没有专业的机构监控数据收集过程,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大量操控碳排放数据的机会。
为了应对风险,清洁发展机制要求第三方机构在为某项目分配碳排放额度之前对所有数据进行验证和核实,由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认证的审计事务所负责验证项目申报书;是否已经实现项目书中的减排量。然而,即使是第三方机构也不能成为贿赂或勾结串通伪造数据的绝缘体,尤其是当项目涉及政府官员和大企业利益时,审计事务所或审计员难以承受强大的政治压力,难以抵御贿金的强大诱惑。
此外,事务所的审计业务由项目开发商支付费用,并且是在项目审核通过后予以支付,它的独立性越发受到质疑和关注。是为项目开发商提供便利使之顺利通过,然后结账拿钱,还是恪守职业道德,保证数据核算的准确无误,审计事务所该如何决断?
☆联合国曾吊销了两家独立碳权审计事务所的营业执照——挪威德诺萨基审计事务所和瑞士SGS审计事务所。调查发现,两家公司在未对项目进行审计调查的情况下就签署了批准意见。联合国观察团发现其中一家事务所的调查程序不完整、准备工作不足、人员培训不规范,业务水平不达标。在另一家事务所也发现了审计人员资质不达标的问题。
虽然这个事件体现了联合国对全球碳交易的监管,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联合国监管能力有限的问题。尤其是联合国只能从事务所出具的项目验证报告和引用的数据中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大量的清洁发展项目在偏远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也就是说,在审查中,联合国坐在被审查对象的办公室里,面对着被审查对象提供的证据,而无法进行实地调查。联合国的监管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出售并不存在或属于他人的碳积分
碳积分非实体性存在,原则上人们无法将它的所有权和项目分开,有项目有碳权,无项目无碳权。比如植树造林或工厂升级项目,项目归属某公司或个人,但项目附带的碳积分交易权却有可能被其他的公司或个人获得。这为公司或政府腐败提供了机会,为合法交易增添了如下两种风险。
1. 难以阻止碳权拥有者将碳权出售给多家公司或个人。如果买方来自另一国家,由于各国的交易监管政策法规、税收标准、交叉验证存在差异,不法分子很容易逃避监管。
2. 如果有人利用欺骗手段得到了项目,并得到了碳权,本国的执法者很难察觉,除非他们定期核查政府的碳交易记录。
☆ 2010年10月9日,澳大利亚人大卫·尼尔森来到秘鲁东北部城市伊基托斯,在拜会了多名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官员后前往多个秘鲁丛林深处的部落,如马蒂斯部落、猎豹部落,与部落首领见面。这些部落共占有近50万公顷的丛林。尼尔森极力劝说各部落的人,贿赂部落首领,与他签署协议,将他们对热带雨林的拥有权卖给他的公司——“可持续碳资源有限公司”,用于碳积分交易。他蒙骗部落里的人说他将与他们共享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收益;哄骗他们既可以拿到大笔的钱又可以更好地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明知部落村民不识字而故意用英语书写了合作意向书。实质上,尼尔森丝毫没有帮助他们保护森林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想把森林转换为碳积分卖给潜在买家,赚个盆满钵满。他向各个部落谎称自己得到了联合国的任命和委派,自己的公司承担着协助联合国进行保护自然环境的工作。而他的真实身份是澳大利亚一名臭名昭著的诈骗犯,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因出售昆士兰北部海岸根本不存在的建设地块而被逮捕过。
丹·潘通博士因为将“碳权牛仔”尼尔森介绍给秘鲁的部落而被卷入此案。他在澳大利亚9号网络电视台的访谈节目《60分钟》中说,秘鲁部落对尼尔森深信不疑。部落里的人热情地款待他,而尼尔森利用欺骗的手段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他自称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出生于极度贫困的家庭,现在是澳大利亚非常成功的商人。尼尔森把自己描绘为一个经历过贫穷和苦难而后成功的人,赢得了秘鲁部落人的认同,让自己成为了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未来的秘鲁人的人生励志偶像。部落人签署了意向书,他们以为只要将森林25年的拥有权出售给尼尔森就可以轻松地实现人生飞跃,而尼尔森起草的意向书上写的是200年。
尼尔森试图将骗到的碳排放权出售给假扮成潜在买家的《60分钟》节目工作人员,结果被当场揭穿。一名秘鲁法官向尼尔森发出了逮捕令,而此时,尼尔森早已离开秘鲁。
秘鲁部落村民不是唯一的受骗者。尼尔森利用在秘鲁部落拍摄的签约录像和照片在菲律宾故伎重演,冒充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企业家,谎称能为无法得到政府资助的落后地区带来繁荣和发展。
☆ 2010年,另一位澳大利亚人,布莱特·古兹沃斯来到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交界的棉兰老岛。岛上的居民亲切地迎接了这位号称“全球碳排放项目领先者”,“变革二代-—碳中和实现者”公司的老板。他骗取岛上一个部落村民的信任,得到村民们签署的授权书,全权代表村民参与碳积分交易,并承诺与村民分享巨额利益。当然,他从未打算兑现自己的承诺,拿到村民签字的授权书后便人间蒸发了。
2011年,他出现在印度尼西亚,公开宣称已经与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居民签订合同,拿到了属于他们的森林使用权,可以换取价值十亿澳元的碳排放额度。他自称还拿到了包括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的沙捞越省、刚果民主共和国和所罗门群岛等多地居民在内的授权书。他承诺购买他换到的碳积分必赚大钱。他将大量与这些居民的合照、合同签订仪式照片发布在公司的网站和脸书账户上。照片中的部落居民身穿民族服装,在签订仪式上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位于悉尼的奥克希尔学院成为了古兹沃斯公司碳排放额度的买家,骄傲地认定学院“有幸”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所“碳中和”学校。
澳大利亚电视台《今日今夜》节目曝光了布莱特·古兹沃斯在棉兰老岛的骗局,当地居民没有得到任何收益,向公众披露了他的诈骗行为。古兹沃斯控告电视台恶意中伤。法官在调查中发现,古兹沃斯所说的碳排放证明“分文不值”,碳积分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不合法”。因为与古兹沃斯签有保密协定,法院未公布详情及最终结果。
类似的案件中涉及的林地位置偏远,所有权不明,多数没有所有权文件。不法分子伪造文件进行诈骗活动。随着碳权交易的日益活跃,市场价值的日益增长,类似的诈骗活动势必增多。
三、夸大、谎报投资碳市场可能获取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误导、引诱公众投资
碳交易市场是新兴市场,人们了解不足。不法分子正好利用了人们的“天真无知”,大肆宣传投资碳交易的潜在收益,编造谎言,引诱投资。
☆ 2010年12月6日,英国人易安·麦克唐纳和大卫·道恩斯戴着手铐被警察带出希思罗机场。二人谎称拥有利润极高的碳排放额度以及碳排放额度交易公司的股票,引诱民众参与买卖碳排放额度。
二人自2009年初开始随机给英国公众拨打电话,谎称公司正在售卖两个项目中“利润丰厚”的碳排放额度,一个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发的“四月你好”项目,另一个是在美国南加州进行的“默里湖”项目。伦敦市警察局发现二人的银行账户交易异常,诈骗行为被揭穿。两年间,近万人上当受骗,其中大多数为老年人。诈骗涉及1600万份碳排放额度,诈骗金额超过300万英镑。受骗者分别以每份7.5英镑和3.75英镑的价格买下根本不存在的碳排放额度,以为自己做了一笔价值丰厚的投资,梦想着很快就能兑现到可观的利润。二人用诈骗所得在西班牙购置别墅,购买捷豹和保时捷跑车、数块劳力士手表和其他奢侈品,所剩赃款被二人存于海外银行。
2013年4月18日,英格兰金斯顿刑事法庭判定二人有罪。易安·麦克唐纳因洗钱、诈骗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判处罚金190万英镑;大卫·道恩斯为从犯,被判处四年七个月有期徒刑,退还赃款。英国第一宗碳交易案件落锤。
四、利用法规漏洞实施金融犯罪
多种与庞氏骗局类似的金融诈骗也同样频频出现在碳交易中。金融行业的监管者们需要对碳交易市场中诸如证券欺诈、偷漏税和洗钱等“白领”犯罪时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