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作者: 刘吕红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质上是内涵哲学思维、哲学智慧、哲学逻辑的重大命题。其基于“本源性”哲学范式探讨,构成了把握其内在规律、科学体系、原创贡献,并揭示文化主体性和构建中国文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问题。具言之,从哲学之蕴“何以彰显”辨识其基于哲学思维、哲学维度、哲学框架、哲学方法的中国式文化新要求、新解读、新目标、新价值,从哲学命题“何以形塑”厘清其在思维领域、实践领域、方法领域、治理领域的哲学化认知理路,从哲学之问“何以指向”深刻回答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图景、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价值立场、拓宽了人类文明形态文化发展视野、指引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前进方向,从哲学之路“何以可为”架构起强化党对文化工作全面领导、坚持整体系统的文化发展理念、践行实事求是的文化发展原则、秉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发展导向等集成化哲学路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明;“两个结合”;哲学范式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局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创性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发展,创造性构筑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论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向纵深推进,以此“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迈向文化发展新阶段,系统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观点论断,科学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贡献,需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解读内嵌其中的哲学意蕴,以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性、哲理性。从本质来看,作为重大哲学命题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以“文化发展”来“解释世界”的“理论性”特质,以“文化发展”来“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指向,呈现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本质性、规律性、价值性哲学使命。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中国文化发展具体实际出发,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揭示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本真要义,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基本思路,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遵循,亦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构建中国文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要求。为此,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在于辨识其哲学之蕴“何以彰显”,厘清其哲学命题“何以形塑”,解构其哲学之问“何以指向”,回答其哲学之路“何以可为”。从这一架构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哲学范式,为进一步开拓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理论与实践相协同的“第二个结合”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之蕴“何以彰显”:整体性哲学审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创造,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精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之蕴“何以彰显”,亟须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宏大视野、科学要义进行哲学化剖析,揭示哲学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整体架构中的理论形态,突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方向。

(一)基于哲学思维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中国式文化新要求

哲学思维本质上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帮助人类探索真理、意义及其价值等终极问题的逻辑思维,是对任一问题或事物内核进行抽象、系统和客观认识的基本方法,以哲学思维为指导分析问题或开展实践是人类力量的外化形式和主体呈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质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运思基础,思考研究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而构筑起一整套具有独特理论意蕴与智慧的文化思想体系,在元问题层面揭示了其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新要求。其一,坚持以实践第一性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前提。马克思在对“物的客观性”和“人的精神能动性”辩证关系的认识中创造性提出实践概念,实现了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革命性突破,并以此作为其观察与认识世界本质的基点,并在批判文化史等同于“宗教史和政治史”的前提下确证了文化的实践逻辑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蕴实践观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进行再创造的产物。其二,坚持从历史演进中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基点。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特定时代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历史思维,是在发展演进中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概括成果,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指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进行“现代性”重塑,使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性定位问题。其三,坚持从世界范围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意蕴。马克思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实现将彼此独立的各民族文化置于世界的宏大场域中加以探讨。“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深刻的世界性思维,其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在自尊、自立、自信的基础上借鉴全球文化和文明的长处与精华,摒弃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和“奉西方为圭臬”的教条主义,进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特质。

(二)基于哲学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突显的中国式文化新解读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从文化层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进行了系统回应。因此,从哲学维度审思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凸显中国式文化新主题的重要方式。其一,坚持从哲学本体论维度检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义。马克思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作出科学解答,并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并论述了文化同宗教、艺术、法规等相同,均是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下的具体表达,即“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其标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来源与基础。习近平同志据此指出,要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即要平衡好物质生产同精神文化的协同关系,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托经济建设这一物质基础,并借助物质基础发挥出其应有的能动性作用。其二,坚持从哲学认识论维度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是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在承认客观存在优于人的认识的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前提下,明确指出认识是由外在到内在、由表象到实质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基本立场、演化发展和交往格局等多重维度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清晰阐明和生动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与“新”。而“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又从文化“自主性”角度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即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来保障文化的“主体性”,以中华文化作为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为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来保障文化的“发展性”,以积极倡导同世界文化广泛交流的高度自觉来保障文化的“发展性”。

(三)基于哲学框架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塑的中国式文化新目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从系统性出发,基于文化领域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辩证关系,解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和中华文明现代发展“向何处去”的难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目标作出了整体性的规划和设置。其一,以文化本身发展的视角解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目标,成功实现文化兴盛与国家富强、民族强盛的辩证统一。“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本质层面揭示了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习近平视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为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将文化置于“两个大局”的双重视野中加以考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以文化的价值引导领航现代化建设进程。文化的繁荣必然带来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并演化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独立自主精神的逻辑起点,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创造性思想自主话语范式的重要支撑。其二,以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目标。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遵循“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而不是孤立地理解事物”的基本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整体推进中锚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战略目标,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式文化新目标的具体化表达。其三,从“终极价值”视角透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曾言“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主体的人”的文化创造需要,从价值层面规定了文化的人本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文化现代化目标,必须搞清楚文化“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了兴文、育人与强国等多维愿景,在为文化建设设定基本导向的前提下,清晰擘画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四)基于哲学方法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的中国式文化新价值

要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长久、有效发展,必须遵循哲学价值规律阐明其范式。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内生于“两个结合”,聚焦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的辩证统一,呈现出自觉主动、目的明确的主体性价值。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两个结合”指导下创造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其必然性就在于坚持在“脚踏实地”和“落地生根”中使用好“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进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自主知识体系。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交流互鉴”,处理了“文化间性”中的复杂难题,呈现出包容互信、求同存异的世界性价值。在马克思的认识中,文化是具有鲜明“阶级性”属性的思想上层建筑,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集合与结晶,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强大的文化自信汲取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既把控好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主动投身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浪潮之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思路。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命题“何以形塑”:哲学化认知理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并加以发展,在各阶段、各领域呈现出丰富的哲学化特点。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命题“何以形塑”,亟须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路径、逻辑理论进行哲学化剖析,揭示哲学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生发逻辑及其元素构成中的作用价值,厘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化认知理路。

(一)思维领域的深层变革萌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要义

马克思在对旧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的“本质还原”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把辩证法“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人可通过实践来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并将其以自觉而有序的形式表达出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的实践场域,内蕴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问题的深层思考,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复合性命题。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当前的社会存在实现了文化在思维领域的深层次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机制,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开展各项工作并加以推进的基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折射出人民群众在文化等领域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现实需要,“时代所需”“人民所求”共同构成文化实践、文化理论与文化思想创新发展的客观动力,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衍生的现实基础。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致力于激发全党、全国以及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提振整体的文化自信心与创造力,以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赋能社会发展。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当代具体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应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协调全局的战略思维、整体合力的系统思维、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思维,体现出其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复归了人民至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精神旨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