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三个务必”的政治智慧意蕴

作者: 王久高 樊宸余

摘要:“三个务必”是运用大历史观考察新时代特定历史方位的产物,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管党治党中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应对历史难题和发挥历史主动的政治智慧。从历史之维看,“三个务必”呈现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清醒认知和对历史智慧的借鉴升华。从战略之维看,“三个务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谋长远、抓重点、观大势、顾全局的战略眼光。从底线之维看,“三个务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忧患意识和高度战略定力。从系统之维看,“三个务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的历史主动。

关键词:“三个务必”;大历史观;政治智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4-0030-12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号令,要求同志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三个务必”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大历史观考察新时代特定历史方位的产物,充分彰显了党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联系、主流与支流相作用以及系统与要素相结合中把握管党治党现实问题的深邃思考,从而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发挥历史主动和应对历史难题的政治智慧。因此,理解“三个务必”不应局限于对其内容的解读,而更应从中读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中心任务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一、“三个务必”凸显了以历史思维汲取历史经验的政治智慧

历史思维是通过回看历史和总结经验教训来认识规律、定位时代和开辟未来的反思性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164。事实上,运用长远的和整体的历史思维来考察事物正是大历史观的内在要求,而以史为镜、以史鉴今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之所在。

(一)“三个务必”包含着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清醒认知

正如历史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三个务必”是在历史智慧中汲取养分、在历史成就中坚定自信的产物。具有纵深、宽广和整体的战略性视野的中国共产党,从古今中外的广阔历史中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使之成为“三个务必”的直接经验来源。

“三个务必”在总结历史中坚定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4]283的政党,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一致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立场的客观必然性。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苏共作为执政70余年、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大党,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5]。而中国共产党不仅自觉将人民立场写在旗帜上,也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现代具体国情出发肩负起崇高的民族使命。从建党初强调革命正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6],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共七大将“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而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7],谱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8]。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首位,就是强调要汲取百年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智慧,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以磐石初心交出优异答卷。

“三个务必”在反思历史中继承政党品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9]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历朝历代无一例外地陷入历史周期率无法自拔,重要原因就在于“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纵观世界政治文明史,也不乏曾遭遇执政危机的世界大党老党,如德国联盟党和英国保守党曾因长期执政而官僚化乃至腐败化,即遭遇政党的卡特尔化[10]。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仍需防范“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1]12的问题。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也“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12]974因此,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党内存在“打胜仗就骄傲,打败仗就消极”的单纯军事观点,在1949年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关键时刻更是着重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政治要求。此后,党的历代领导人多次告诫全党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13],从而使“两个务必”成为党的长期执政实践中的优良传统。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正是继承党的优良政党品格的产物。

“三个务必”在传承历史中发扬政党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传统美德,从“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言,到“浑身碎骨全不怕”的铿锵之声,无不流露出奋不顾身的英勇气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事实上,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消除矛盾、破除挑战的历史,“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14]15。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秉持着“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12]809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书写了“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12]1039的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1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以敢于斗争的精神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事实上,百年党史正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6]225因此,“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实质上是传承民族基因和红色基因的产物。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17]520。从历史之维看,“三个务必”深刻汲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尤其是继承了百年党史中的管党治党经验,而这实质上也正是“三个务必”内蕴着的历史自信的重要体现。

(二)“三个务必”包含着对历史智慧的借鉴与升华

历史是过去、现在、未来相连通的产物,只有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认知未来。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特征,使得认识历史的过程成为辩证扬弃历史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因此,作为“两个务必”的新时代阐释,“三个务必”既凸显了对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借鉴,又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更高标准的更高政治要求。

“三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升华。事实上,如何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构成了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将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16]71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无论是何种阶级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执政力量,能否慎始慎终、守好底线,能否始终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发挥到为民造福之上,已经成为兴衰成败的关键。为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探索出了“民主新路”和“自我革命”这两个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答案,而“三个务必”实质上是这两个历史性回答的有机统一。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和新问题,总结出了“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等重要管党治党经验,从而基于自我革命维度丰富了“两个务必”的内涵,使之成为“三个务必”提出的直接理论来源。

“三个务必”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向全党提出的更高政治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也成为新时代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善于在推进“两个结合”中观察时代和把握时代。“三个务必”正是响应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的产物。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既是宗旨信念一脉相承的自觉和清醒,也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更新、更高标准的政治要求。一方面,重申“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务必”的守正与坚持,从而充分肯定了“两个务必”作为精神力量在党的百年征程中的重要鼓舞作用。另一方面,“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两个务必”的丰富与创新。“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的“赶考”之路锚定了奋斗坐标,从而基于价值追求层面明确了“务必”的前进方向。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从方法论层面鼓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而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面明确了“务必”的行为准则。

可见,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思维之政治智慧不仅在于以史为镜,更在于以史为鉴。在深刻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正是提出“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之所在。

二、“三个务必”彰显了以战略思维把握时代大势的政治智慧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三个务必”不仅是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当下审视,也是观大势、顾全局和谋长远的产物。协调好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实质上也是运用大历史观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题中之义。

(一)“三个务必”是以战略眼光谋长远、抓重点的产物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18]。从纵向时间视野看,新时代新征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而“三个务必”正是新时代新征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这就必然要求在历史长河中理解“三个务必”内蕴的阶段性目标与历史性宏图之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树立当前与长远相统一的战略视野也是大历史观的内在要求。

“三个务必”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特征的政治清醒。“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转变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由于“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1]22在此意义上,“三个务必”的提出充分展示了面对时代任务的管党治党的战略清醒和强党兴党的责任担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鼓舞全党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1]70的境界与担当,“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是要求“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1]22;“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求全党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个务必”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放眼长远的前瞻思维。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4]306。在此意义上,“三个务必”也蕴含着对长远历史目标的追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时起就担负着宏伟的历史使命:一是从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出发,建立起“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4]243。二是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现代具体国情出发,使中华民族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复兴的责任使命之维,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和“要到哪里去”的重要问题,从而不断鞭策中国共产党人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9],“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则是要求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党在任何历史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赶考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是要求全党深刻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14]16,进而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