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贾爱萍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具有正面的价值导向作用,是教育人、培养人、涵养人的精神沃土。新时代,亟须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兵团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撑。基于此,用好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篇章的高度统筹好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意义深远。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兵团;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2—0132—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2021年3月召开的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24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已经走过了70年,产生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兵团宝贵的精神财富,须要对其进行深度调研、全面保护、科学开发,充分发挥其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
一、兵团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基本情况
(一)兵团红色资源概况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是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引导广大群众提振精气神的鲜活教材。兵团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处,分别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第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十处。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中,第一师阿拉尔市玉尔滚军垦旧址、第八师石河子市小李庄军垦旧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旧址、陶峙岳和张仲瀚等二十二兵团领导办公居住旧址、石河子新城兵团小礼堂建筑群、周总理纪念碑(馆)等,皆为影响力较大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兵团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反映解放新疆时艰难斗争、新建城市时深谋远虑、屯垦开发时战天斗地、戍边巡边时牺牲奉献、推动发展时开拓创新的遗址遗迹,以及记录兵团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成立的纪念场馆、老军垦生产生活建设旧址,也包括红色文艺作品、老一辈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这些呈嵌入式分布、数量较多、随地域特点发挥不同作用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散布于各地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一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体系。
1.物质层面。2021年4月,兵团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显示,兵团拥有不可移动文物99处,可移动文物10078件(套)。这些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经不同程度的修缮维护,将大量的可移动红色文物陈列其中即形成了分布于南北疆各地,反映兵团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团场、连队生产生活情况的鲜活教材。兵团军垦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2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珍贵革命文物29 件,国家一级历史文物资料3 件,其保护价值和教育意义极大。
在兵团拥有的9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第一师阿拉尔市玉尔滚军垦旧址、第八师石河子市军垦旧址和位于一四七团的小李庄军垦旧址;另有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4处。兵团14个师中,拥有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是第一师阿拉尔市,有31处;次之的是第八师石河子市,有18处;第三的是第六师五家渠市,有16处。
按照功用和属性可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划分为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2个一级主类,并进一步细分成历史事件发生地、废城与聚落遗迹、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建设工程与生产地、展示演示场馆、碑碣(林)、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陵区陵园8个二级类目。(见表1)由于兵团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较内地一些地方起步较晚、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加之前期滞后的师市也开始启动此项工作并大力推进,故表1中所列每一类型的文物单位都没有穷尽。
2.人物及文化精神层面。(1)代表人物。在解放新疆、开发建设新疆和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兵团全体职工奋勇斗争、无私奉献,为边疆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做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中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奠基者王震、陶峙岳、张仲瀚同志;有在本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生产模范,如勇争第一的“冰峰五姑娘”、被授予“穆桂英小组”称号的“塔河五姑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王孟筠等;有躬身深研潜心培育出国际水平细毛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及孜孜不倦深耕农业的作物育种专家曹连莆;有用无私、平凡和坚守书写戍边历史的革命烈士孙龙珍、“军垦忠诚卫士”马军武等;有创造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奇迹,默默诠释了“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四十七团老兵们;更有无数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的先进典型: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马背医生”李梦桃、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乡村医生姜万富、被老百姓称为“巴尔鲁克山的白衣天使”梅莲、“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用实际行动帮助和带动民族兄弟致富的尤良英,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反映老军垦们自身的经历感受、体悟、回忆,以及围绕军垦人真实生产生活场景创作的作品,如诗歌、歌曲、戏剧、电影电视等。诗歌有《凯歌进新疆》《老兵歌》《年轻的城》《绿色的星》《西去列车的窗口》;歌曲有《新疆好》《送你一束沙枣花》《边疆处处赛江南》《戈壁滩上建花园》《草原之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电影电视作品有《军垦战歌》《生命的火花》《沙漠里的战斗》《绿色的原野》《最后的荒原》《热血兵团》《戈壁母亲》《花儿与远方》《沙海老兵》等。1
(2)红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①自1954年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兵团人扎根新疆,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参观考察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正是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兵团人在艰难困苦中敢于牺牲、无私奉献,创造了维护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奇迹。
一是兵团精神。兵团人创造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兵团人屯垦戍边,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国防安全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爱国信念;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本色,主要体现在坚持本着不与民争利原则,白手起家,忘我劳动,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贡献力量;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体现,创业初期,军垦战士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风头水尾或边境前沿,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靠双手在戈壁滩上建花园;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发展到今天筑城戍边、科技兴边、文化强边,这一切都取决于兵团几代人不懈追求的开拓精神。
兵团从由无到有的初创期、热烈建设的蓬勃期、撤销及恢复的曲折期和励精图治的再创辉煌期,70年峥嵘岁月见证着一个个世间奇迹,同样考验着每一个兵团儿女的初心与忠诚。
二是胡杨精神。在兵团,有一所因传承胡杨精神而声名远扬的学校——塔里木大学,它因屯垦戍边而生,建校之初,塔里木大学只有 19 名教师、500 多名学生,自然条件恶劣,物质资源匮乏。师生凭着一双手,依靠扁担、筐子,在亘古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伐木脱坯,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建校。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塔大人耕耘跋涉、坚持创新,在戈壁荒漠建起“沙漠学府”,塔里木大学也发展成新疆家喻户晓的综合性大学。2018 年,塔里木大学建校 6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塔里木大学老教师回信中说,塔里木大学 60 年初心不改,用胡杨精神育人,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有用人才,用生动的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兵团和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塔里木大学旧建筑群已被列为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塔大人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三是老兵精神。2014 年 4 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第六师五家渠市时,对“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作了深刻概括。
十四师四十七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组建而成的,十五团的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1949 年 11 月 28 日,当他们步行到达阿克苏后,得到消息说和田将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接到赶赴和田平叛、稳定和田局势的指令。时间紧、任务急,行程 700 多公里,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于 12 月 22 日平息了叛乱,创造了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奇迹。完成使命后,千余人集体整编,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平叛剿匪,帮助地方建立政权,一边垦荒造田、发展生产,与风沙斗争。1953 年部队整编时,王震将军发来一道“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的密令,自此,战士们永远留在了和田,默默地为维护和田地区的稳定坚守了一辈子。岁月峥嵘,曾经为和田解放、建设洒下鲜血与汗水的沙海老兵相继离世,他们用生命诠释着“一道命令、执行一生”,老兵们扎根大漠的精神引发今人对于如何将屯垦戍边使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思考。如今在老兵们曾经生活的四十七团建设了沙海老兵党性教育基地老兵村,建设了沙海老兵纪念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这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后人,我们可以从中感悟用青春和热血缔造的老兵精神,激励新时代兵团儿女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在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犹如一座精神富矿,蕴藏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智慧密码”,深入挖掘探索、开发利用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将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蓬勃生机,将使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历久弥新。
(二)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现状
1.资金来源。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资金依据其文物保护等级来自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配套预算资金和援疆省市援助资金等。用于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经费多少主要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物保护级别、对外筹集社会资金能力等多因素构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资金相对稳定,较有保障,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来源次之,最难的是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费的筹集,若本级财政预算紧张,则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相对而言,在兵团范围内各师拥有红色资源数量及保护开发力度来看,随着对口援疆、服务南疆发展等政策的推进,出现了南疆兵团师市资金相对宽裕的现象。以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十六团一营营部旧址为例,2014年起,十六团投入前期资金20万元购置围栏将原一营老营部俱乐部周边8000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重点保护;2016年,投入200万元对老营部进行了整体修缮和改造,后被列入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二批师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7年8月,被列为兵团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台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312万元对老一营大礼堂、办公室进行保护修缮,2022年再次安排项目支持老一营旧址布展和运营,2022年5月20日,十六团老一营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一路走来,靠援疆资金的大力支持,如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该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兵团各师市来说,开拓投融资渠道、创新红色资源开发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