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辩证理路
作者: 郜志刚[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全党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于其伟大百年奋斗内蕴科学辩证理路,在实践前提下贯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发展上坚持守正与创新,在意识强化上联系使命与问题,在原则坚持上把握自主与合作,在力量源点上密切政党与人民,在方式方法上注重总结与谋划,在行为过程上契合阶段与趋势,在精神状态上坚持斗争与包容,在革命品格上协同自我与社会,在规律把握上统一真理与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辩证关系;成功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041—07
[作者简介]郜志刚,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思政课教学。
毫无疑问,当今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已成为一门显学,这是世界性的显学。在林林总总的解读中,中国共产党到底为什么能够成功,特别是成功的内在逻辑链条是什么,需要深入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中去剖析。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成功的关键密钥。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实践内蕴科学辩证理路,在实践前提下贯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发展上坚持守正与创新,在意识强化上联系使命与问题,在原则坚持上把握自主与合作,在力量源点上密切政党与人民,在方式方法上注重总结与谋划,在行为过程上契合阶段与趋势,在精神状态上坚持斗争与包容,在革命品格上协同自我与社会,在规律把握上统一真理与价值。
一、实践前提:贯通历史与现实
始终在辩证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不断开辟未来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实践前提。任何实践都是具体历史时空条件下的实践,实践必须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中进行。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观,始终坚持运动着的物质与时空的内在统一。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立足于实践场景转换,不断在解除旧历史的“制约”中回应现实,在现实的回应中创造新的历史,由此在贯通历史和现实中开辟未来。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一历史时期都紧紧把握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在不断开辟未来的理想图景中进行宏大奋斗叙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指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的历史,及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二、理论发展:坚持守正与创新
始终在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提供理论支撑。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37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毛泽东更是把理论的作用比作指引方向的旗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498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经”。要念好“真经”,不能只靠读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把“本本”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即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证实理论和发展理论。所以,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16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发展了的理论。发展了的理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发展,而变成其他什么主义。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守正,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来指导中国;同时坚持创新,即在观照中国的“特殊”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着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出发,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继续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继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出发,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深化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实践的不断发展又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创造。
三、意识强化:联系使命与问题
始终坚持使命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意识层面不断破除障碍和不断开辟未来的重要密码。任何一种主动有效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都一定来自实践主体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时的心理欲望和心理警觉,经过长期实践并内化为一定的思想品质。这种品质,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是公认的使命型政党,与许愿型、欺骗型、私利型等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其内在特质突出体现在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历史使命熔铸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序言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一使命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但是任何一种实践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不是直线似的展开过程,会遭遇显性或隐性、即时存在或将要突发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把践行历史使命和回应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呼声统一起来的历史。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只要能够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解决这些时代问题,就能够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由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主体思想和心理层面主动地对疑难困惑的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呈现出来的是思想自觉,这就是问题意识。具备问题意识,才能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逃避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问题意识鲜明的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恢宏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在各个历史时期递进解决如何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如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使命意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反过来,问题意识也在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
四、原则坚持:把握自主与合作
始终坚持自主与合作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视野下,立足于社会系统的非加和性和结构性优化,突出自主性,把我们党作为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中心要素。坚持自主,说到底,就是不受外界干扰能够独立作出决定并加以坚持。言易行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始,力量还较小的情形下更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中国共产党在经历过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等历史教训后,逐渐认识到自主是成功实践的逻辑起点。党的二十大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3]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主张不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来处理作为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反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和“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建设时期强调以苏为鉴并探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反对把苏联经验神圣化;改革时期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马教条、洋教条、古教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是坚持自主原则的逻辑结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突出自主性时,绝没有唱独角戏,还始终坚持与社会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合作,实现中心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依靠统一战线,我们党凝聚起国民革命、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建立新中国的广泛力量;坚持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坚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坚持自主与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五、力量源点:密切政党和人民
始终在保持政党和人民密切联系中形成并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输出无穷动力。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成功,既要把握好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是谁,又要在本体意义上认清并解决力量到底来自哪里的命题。不解决力量来自哪里,无法为实践输送前进动力;同样,如果不能把握核心力量,则不会在实践中凝聚起所有力量。力量到底来自哪里?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主观原因之一,就是不敢也没有依靠人民。鲁迅的《药》对此刻画的十分中肯,革命者夏瑜面对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故乡的人们对他的牺牲反应却十分冷淡。孙中山也认识到,“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来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4]523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把紧紧依靠人民和一切为了人民结合起来,从而汲取前进动力。人民,在革命年代被视作“铜墙铁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被视作“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同时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位为党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年代把“改良群众生活”视作与“组织革命战争”并列的主要任务,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事的革命事业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从而“为了保卫苏区发展苏区而手执武器上前线去”[6]34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及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百年实践充分说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清晰和明确了力量来源,还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和“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7]44重要观点的理论要求;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能够扭转历史命运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结论;是治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现实需求。始终坚持政党和人民的统一与联系,凝聚起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力量、以人民为力量来源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动力供给之源。
六、方式方法:注重总结与谋划
坚持总结与谋划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应用于未来的实践,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认识的重要方式。“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8]156。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是重要的层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从胜利中总结经验、从失利中汲取教训,才从战略高度来科学认识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深有体会:“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9]299依靠“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最终认识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做了总结,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逐渐明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运用大历史观审视百年历程特别总结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加深了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的认识。总结经验反映的是“向后看”,但更要“向前看”即谋划未来,也就是邓小平强调的“向后看为的是向前看”。党的历史上的三次历史决议就高度体现了“向后看”与“向前看”的统一。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0]138,像党的代表大会和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等,都是在总结过去成绩、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来总体谋划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所以,有国外学者感叹,“纵观历史,世界上有哪个政党提出过100年计划?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计划。”还有外国专家这样探讨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的答案,“中国的强大在于,领导中国的政党能够放眼未来,并从过去的包括别人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个政党能够规划并制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