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金三角”顶层设计与“四梁八柱”框架体系
作者: 梁荣成 彭剑锋
[摘要]卓越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基业长青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化解各类风险、迎接诸多挑战并带领人民群众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招。与以往单纯通过要素提炼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文献有所不同,本研究从领导力的源泉(人民)视角来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并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百年流变,进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金三角”顶层设计与“四梁八柱”框架体系。最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及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顶层设计;四梁八柱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65—10
[作者简介]梁荣成,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党政机关人才经营;彭剑锋,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导,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1党的领导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十条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671.2万多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卓越的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走向胜利的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往无前、持续成功的精神特质[2]。在历史的重要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3]。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目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1)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方面的领导力,如思想引领力[4]、政治领导力[5]、社会号召力[6]、战略领导力[7]。(2)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构成体系,如领导行为主体、体系构成、指向领域构成的分析框架[8];“横(政治—思想—组织)—中(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纵(中央—地方—基层)”的领导力体系[9];四梁八柱十二要素的领导力体系[10]。(3)领导力源于实践,要从国家治理实践之中锤炼党的领导力[11],可以通过提升领导力来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12]。然而,既有研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体系构成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东西方政党领导力有所不同,现有领导理论难以诠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践,亟需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系统结构[13]。
与一般企业组织领导力不同,与西方政党领导力也有所差异,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别具一格,是由多重类型领导力组成的复合体。本文在一般领导力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源泉,顺势厘清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百年流变,总结提炼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金三角”顶层设计与“四梁八柱”框架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源泉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领导力(Leadership)是指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一种能力,这种影响力受制于正式化与非正式化的客观环境。然而,政党领导力则是在一般领导力的基础上凸显了政治使命的践行与政治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而其他党派仅仅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在政治环境下研究领导力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政权合法性的彰显不仅是选举上的合法性,而且来源于民本理念驱动下的政治治理绩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强国、富国的大业,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再到惊天动地,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二是集权与分权均是发展的手段,不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中国共产党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将集权与分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抗疫成就即是最好的证明。简言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源泉是人民。这是因为:第一,“江山=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为的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感提升了,会增强他们对政权的拥护度,强化红色江山的根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本思想,一切为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才有了“天下”——建立了新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执政党,领导能力日益提升,领导效能不断释放。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血脉与根基都在人民。试想,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一个执政党存在的合法性就没有了,政党领导力的基石也就荡然无存,换言之,人民的支持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基础。第三,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效力的神经末梢。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成员来自人民,更要依靠人民来实现治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发动并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力量。这是一种汇聚多方的合力,这种力量的源泉来自人民,这种力量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甚至是共产主义),这种力量其实是以崇高信仰来“领”——表征的是方向、目标与信心,用科学理念来“导”——折射的是智慧、方略和出路,拿心与命来提升“力”——彰显的是担当、作为及效果[15]。当然,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领导力与权力不同,后者仅仅是前者的一种有效资源但并非全部,有权力并不意味着有领导力,否则,现实中也就不会出现“有权无威”的情况了。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的位置上而天然具有的,而是需要用领导绩效来最终证明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引领性。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强大的精神支撑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信仰之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与施政纲领,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笃行不怠,踔厉奋发,铸就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谱系。二是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思想建党,从思想根基上引领整个组织领导力的提升,通过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来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又能持续打胜仗的干部队伍。三是动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领导力的提升永远在路上。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百年流变
一个组织的规模和地位与其领导力的水平没有必然联系,规模大或地位高的组织,其领导力水平未必高,规模小或地位低的组织,其领导力水平也未必低。同时,一个组织的领导力水平是在不断发展中壮大的。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之时仅有50余人,但是到了2021年底已经拥有党员9671.2多万人,其核心秘诀就是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领导力[16],甚至可以说,百年党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7—1949.10)——领导力探索性成型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发生了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并以初心使命牵引自我行动,放手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从1921年到1935年,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大革命斗争中不断增强领导力水平。其中,二大确立党的最低与最高纲领,并决定加盟共产国际;中共三大决定建立统一战线;四大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五大确立了党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六大划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问题以及自身行动策略方针。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铸就强大组织能力。1927年8月毛泽东于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9月的三湾改编决定将支部建在连上,牢牢掌控军队领导权——试想,没有掌握武装力量的政党,还谈何领导力?1935年的遵义会议开始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解决了当时重大的组织以及军事问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锻造了基本成型的组织领导力,重要标志就是七大的召开——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一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三大作风、三大法宝、舆论引导力得以系统总结与忠实践行;由1942年兴起的延安整风运动净化思想,统一共识,铸就了一支纯洁的干部队伍。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0—1978.12)——领导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打江山”变成了“坐江山”“守江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塑造领导力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保持清醒状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入京前夕以“两个务必”提醒全党保持战略定力,以“进京赶考”心态接受现实考验,抵御糖衣炮弹侵袭,永葆为民服务的公仆之心。第二,以标志性事件彰显强大领导力,比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提振国威军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三,强化自身建设,提振党的威望。比如通过“三反五反”运动净化干部队伍,整顿经济环境,使整个组织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思想上都永不变色;深化党内教育活动、国家监察机制以及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等。第四,把稳主要矛盾,明确发展方向。中共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全党科学执政、引领发展提供指向。虽然苏中关系恶化冲击了中国发展,但由此带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尽管历经十年“文革”动荡,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总体水平还是提高了,换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对“文革”的反省是其自我批判、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重要表现,反应的是刀刃向内敢于直面自身问题并吸取教训的胆识与魄力,这本身也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2012.11)——领导力持续性提升
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聚焦点发生了变化,全党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邓小平提出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这一重大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坚持党的领导就无法有效兑现。改革开放初期加强党建、完善党的领导的系列举措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显著提升,为后续引领中国发展奠定基础。十二大时,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由此揭开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序幕。十三大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三步走”战略,后来江泽民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现实问题,进而把党建升华为新世纪的伟大工程。十四大则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并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发展方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十五大提出要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并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全面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上。十六大后,胡锦涛带领全党全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同时,提出了党面临的四大风险与四大考验,以此警示全党居安思危。十七大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新老顺利交替,为全党注入新的活力,并且特别强调党的领导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思想以及组织,这为后续进一步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水平指明了方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11至今)——领导力水平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逐步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勾勒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牵引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发展航向。2015年,习近平提出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军人——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并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制度优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指出增强党的四力——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来。这一时期特别强调“两个维护”“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全面从严治党进入到崭新的阶段,打虎拍蝇与高压反腐常态化,自十八大以来拿下的中管干部高达500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重典治乱、猛药去疴、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式的提升领导力的强大决心与信心的表现。同时,2018年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特别突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科学理念,切实将党建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使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着力点,并以两个阶段目标进一步明晰未来发展方向。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在学习中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进一步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本来、开创未来的强大魄力。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作用全面加强,中央权威以及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提升,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