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文化涵养润疆机制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邓昌豫 祁永霞

[摘要]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发展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润疆以中华文化为精神内核,同时兵团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成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集中体现与中华文化相符的政治理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风貌。由此兵团文化与文化润疆推行的本质要义与价值旨归存在高度统一性与内在耦合性,研究运用兵团文化鲜明的政治性、显著的民族性、独特的地域性、生动的实践性来畅通润疆机制,以兵团文化这一特殊文化形态为载体以其精神形态与物质形态相互协调、线上宣讲与线下实践相辅相成、显性嵌入与隐形渗透联动发力等实践方式发挥其凝心聚气与铸魂强基的特殊作用,以期为文化润疆的高效有序推进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兵团文化;文化润疆;逻辑关系;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49—06

[作者简介]邓昌豫,男,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祁永霞,女,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科学命题构成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主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发展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路径选择。依法治疆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团结稳疆是新疆各项事业的生命线,文化润疆是新疆繁荣进步的思想根基,富民兴疆是新疆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建疆是新疆建设久久为功的重要原则。其中,文化润疆是推进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想根基之所在,文化润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铸牢文化认同与思想根基为重要任务不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润泽受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并达成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新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基赋能。同时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建设过程的兵团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纳地区民族文化的特殊文化样态,将会在文化润疆推进过程中发挥作用,引导受众牢固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切实满足当前文化润疆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求,推动新疆地区迎来现代化新发展。

一、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的逻辑关系

(一)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

1.润疆文化的内涵。文化润疆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规范各族人民群众的行为与价值遵循,筑牢新疆地区现代化建设思想根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润疆的历史根基,延续中华民族代际相传的根脉、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同时体现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当前推进文化润疆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维护好利用好宏大中华文化资源。其次,革命文化是文化润疆的重要内容,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吸收重组中外优秀文化于打江山夺取民族独立、守江山国家富强进程,沉淀形成的一种以“革命”为精神内核的文化,即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接续奋斗的精神之钙。当前必须坚持革命文化坚定历史自信,确保文化润疆走正道不偏航。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润疆的方向指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时代凝练与浓缩。文化润疆推进过程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出路,汲取兵团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新疆文化工程行稳致远、造福民众。

2.兵团文化的内涵。兵团文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长期生产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富有特定内涵和时代意蕴的文化样态。它是兵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同时也蕴含着兵团在新时期创新发展时代要求,其精神特质既是时代产物又彰显特定时代主题和特征,同样也会发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当下,影响文化走向并指导社会发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沉淀出诸多时代精神,其中兵团文化守正创新谋求发展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华民族屯垦戍边历史,着眼于新时代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目前提升稳疆建疆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兵团文化内涵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的精神要素延续精忠报国、立功边塞的精神基因,吸收革命文化的崇高政治理想追求维系屯垦戍边精神代码,集红色文化、军垦文化、边疆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于一体,服从服务于治国安邦战略,兵团文化以其民族团结示范及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价值,能够回应如何以兵团文化畅通润疆机制这一根本问题。

(二)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兵团文化融入文化润疆工程的理论逻辑是建立在推进中华文明历史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升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认同增进社会共识。基于文化治理理论结合新疆区情,建立以兵团文化相融的畅通润泽机制,必须结合区域内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于精神维度与物质层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达成知行合一的润泽效果。以兵团文化进行系统润泽在政府搭台、社会造势、民众参与的三方践行之下让其成为引导政治文明,助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和谐,赋能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助推实现新疆地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1.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的精髓相通。兵团文化根植于润疆文化即中华文化,兵团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继承中国近代革命文化的同时在兵团建设发展历程中萌芽发展。兵团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增强受众对于兵团及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够提升兵团文化对于新疆地区文化事业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经过兵团各族群众的践行深化凝练形成兵团文化。“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3]兵团文化的演化形成吸纳中华文化足够养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创新奉行家国情怀、奉献进取精神等中华文化基因,传承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文化,形象描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赓续。在中华文化中历来强调“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观念,而兵团文化也同样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兵团文化作为新疆文化的突出代表,既有中华文化底蕴又有地域特色文化积淀内蕴的政治诉求、思想意识、价值认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价值取向,其优质文化基因必然能够打通文化润疆筋络,推动文化润疆持续向好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的主题统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4]随着生产生活资料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更迭,兵团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环境中萌芽产生,其演进吸纳中华文化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吸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观、实践论等思想精髓,同时着重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政治立场,由此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的主题相统一。中华文化是实施文化润疆的精神内核,其中兵团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价值遵循、本质特性、行为导向等存在内在融合性与必然耦合性,找准兵团文化贯通润疆机制的切入点以及与中华文化同频共振的契合点,不断拓展两者融合共洽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质量和高度。从逻辑是否可行上来讲,兵团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延续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产物,遵循同一文化主线的交流互鉴、深度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从情感能否认同角度上看, 兵团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不惧艰难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便于让新疆各族群众在具体可感的历史史实与文化遗迹中更为直观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兵团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于润泽过程中着重唤醒和激发新疆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及民族认同感,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凝心聚力发挥历史主动,服务于兵团及新疆的发展与稳定。

3.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的润泽机制一致。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推行的价值目标高度一致。运用兵团文化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将其思想内涵潜移默化嵌入民众的价值追求与行为遵循,与民众共情共鸣的情感状态下加深各民族群众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述、有效性传播等五个核心方面出发深挖兵团文化价值,创造性地构建展现中华文化系统整体性与内在共同性,达成润疆文化与兵团文化惯有且适用的畅通润泽机制,实现两者融合发展嵌合共生,于精神层面建立兵团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机制,为建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内在文化支撑。兵团文化与润疆文化即中华文化的润泽机制一致,兵团文化与中华文化都具备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讲:“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两者同作为文化范畴,产生于经济基础之下又可发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这一特点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甚至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转化为改造物质世界的精神与物质力量,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由此兵团文化可与中华文化相互协同作为以文化人的有效介质,予以受众正确的文化导向匡正文化观念与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对话机制与沟通体系推进文化润疆工程。

二、兵团文化促进文化润疆的实践策略

以兵团文化促进文化润疆需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精神的重要论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疆各级干部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6]。2021年人民日报刊发 《践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八》,[7]将兵团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对兵团精神的研究启发很大,使兵团精神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层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要用好兵团精神宝贵财富,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时代新人、赓续红色血脉。由此看来,运用兵团文化的独特文化样态贯通地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结机制,发挥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为文化润疆提供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提升文化润疆的时效性,力求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建设美好新疆。

(一)以兵团文化引领文化润疆新发展

1.精神形态与物质形态协同推进。新疆地区推进文化润疆旨在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复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与话语载体,消除各族群众心理排斥与隔阂,凝聚共识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实现新疆地区中华文化的协同推进,既需要注重发展精神形态,也需要注重物质形态,强化物质基础和实施手段提升中华文化价值。

以兵团文化畅通润疆机制的实施过程注重坚持精神形态与物质形态的相互配合,阐释无形精神资料的同时保护具象可感的物质资源,致力于新疆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9]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突出各民族共有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展现中华文化的共性,构建合理的叙事体系。精神形态是兵团文化之灵魂,是艺术价值、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高度凝练出来的抽象表达,是中华文化之于兵团地区的内在精神体现。兵团文化研究机构必须抓好理论阐释研究工作,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及文化建设相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协同科研院所强化对兵团文化相关资料的挖掘编研,用足用活兵团文化的文明标志和传承价值,发挥兵团文化思想统领、精神统摄、价值建构的特殊作用,积极开展文化润疆的社会文化实践。物质形态则是文化物质载体和实施手段,包括文物、建筑、文化产品、信息传媒等实体文化遗产以及基础设施、文创制品、文化成果的科技性转换等物质基础。必须注重保护兵团文化的遗址遗迹,整理保存兵团文化形成发展的物质载体于具象可感的实物,如军垦博物馆的“军大衣”、红星二场“地窝子”等文化遗产中体悟感受文化,让历史陈述让文物举证,让兵团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在情感层面给予视觉冲击与正向指引,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夯实思想认同基础。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协同推进、互为补充、知行合一、入脑入心将为文化润疆的畅通润泽机制提供实践范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