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统一
作者: 李纪才[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其中,“共同富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向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多重维度。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场域,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叙事,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历史发展阶段跃进的玄牝之门。
[关键词]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实践场域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005—08
[作者简介]李纪才,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价值旨归,其前提在于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生产的愿景,更好实现对社会财富公平的分配。习近平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把握“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为此,首先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规定。
一、“人的解放”即从人的“畸形发展”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本质回归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从“人的畸形发展”走向“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的解放理论”的要义,其内在逻辑具有三重内涵。
首先,有限发展的生产力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物质局限。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解放”就是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本质”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其作为自然进化最高生物所具有的特质和与这种最高地位相称应享有的尊严、享受。因此,作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解放”就是实现人的潜能的巨大释放、人的能力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人作为自然主人和社会主人地位的真正确立、人对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享有。然而,这种解放是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即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因此,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也就是说,只有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即人的能力能够利用和掌控的自然界,“人的本质”即人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才能丰富起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器官才能发展起来,体现“人的本质”的对感觉的享受才能得到满足。而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在“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条件下当然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争取必需品斗争”的情况下只会是人的畸形发展。可见,人的畸形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造成的,而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经济根源。生产力落后不仅造成了人的发展的物质条件制约,而且造成了人们之间利益的争夺、人与人的对立、阶级和阶级的对抗。因此,生产力不发展不仅直接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而且还由于其必然造成的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使人的畸形发展进一步强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3而脱离实际劳动、从事管理的“这个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错过机会来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4因此,“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基础”。5因为,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资料被剥削阶级占有,劳动者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受雇于生产资料所有者,成为生产资料价值增殖的工具。换句话说,人(劳动者)沦为生产的工具,而生产工具(生产资料)成为了支配人的力量。私有制造成的这种“人”与“物”关系的颠倒,马克思称之为“异化”。一方面,“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6另一方面,“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7也就是说,劳动本来应该是满足人的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能力提升,使人得到成就、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活动,因此应该是一种自主活动、自由活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变成了仅仅是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活动,变成了动物般的苟且。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对“人的本质”、作为“人类”的“人”的本质(“类本质”)的占有,根本谈不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只能是畸形发展。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把人的畸形发展推向了极端。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的最高阶段,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能受雇于资本家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所以,“这种劳动对于工人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消耗,而它作为创造财富和增大财富的实体属于资本家,……因此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8可见,由于工人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对工人来说就是一种痛苦、一种消耗,产品对工人来说就是一种统治的力量。所以,“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既然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也就谈不上自由与全面发展;既然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就只能是畸形发展。这种畸形发展还表现在,资本主义是机械化大生产,“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2 所以,“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3由此,使人的畸形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作为破解以上历史难题的学说,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正是关于扬弃人的畸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论。所谓“人的解放”,即“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4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说,“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感觉、人的特性、人的本质等都为人所拥有,不仅不受自然或他人支配,而且其丰富性也得到极大拓展。所谓“人的特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如审美、爱等;所谓“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等。“解放”就是这些特性、本质得到充分释放、充分发展。这种“解放”是以人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即“两个主人”)为前提的。人成为“两个主人”,即“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5因此,“解放”即人们能够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变成了自由行动,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既然生产力不发展、私有制的存在是造成人的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人的解放”自然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除为前提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力量,“对这些力量的占有本身不外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6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和以生产工具为重要内容的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对生产力的占有密不可分。而对生产力的占有就是所有制形式,所有人对生产力的占有就意味着私有制的消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所以,消除私有制,不仅意味着人对产品的占有和享受,而且意味着人对人的生命、人的本质的占有,是以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占有就是人的彻底解放。总之,“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从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私有制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二、“共同富裕”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向度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从私有制造成人的“畸形发展”到“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本质回归,但从现实指向性上则主要体现为从资本主义造成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特别从“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社会乱象中解放出来。因为“人的解放”首要的和基础的是消除人物质上的贫困,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1为什么成为工人是一种不幸呢?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受资产者支配,毫无人身自由,在生产中仅能获得勉强维持生活的工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生产剩余价值被资产者占有。这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就是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并不必然带来工资的增加,而是被资产者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所以相比较而言工人变得更穷了。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而且是以不断扩大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工人的贫困和资产者的富有也就以持续不断的扩大的形式展开。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可见,资本主义不仅造成了工人的贫困,而且造成了比贫困更可怕的道德堕落、人的天性和本质的丧失,使人的畸形发展走向极端。一方面,“生活状况的不稳定、挣一天吃一天的日子,一句话,使……工人沦为无产者的那种情况,对他们的道德所起的破坏作用比贫穷还要厉害得多”;4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5就是说,贫困不仅使人道德堕落,而且使人的一切兴趣都集中于挣得食物,这和每日为果腹而逡巡的动物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也就谈不上审美能力、品味的提升,谈不上人性的张扬,因此谈不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占有,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由上可知,实现“人的解放”,首要的是把人从贫困中解放出来。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强调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也就是说,在破除了造成贫困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形态后,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人的解放创造物质条件。当然,物质财富的创造从而人的解放,也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生产的社会财富还不能满足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1既然富裕程度不同,人的发展的满足程度也就不同。“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2这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还不够富裕所决定的。因此,社会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的富足是人的解放的现实基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