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作者: 施秀梅[摘要]心理健康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有其内在生成逻辑:以全球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观与中国共产党人心理健康理念为理论渊源;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发展、主体成长、教育培训增强、管理监督完善为实践基础;以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与“治未病”思想为文化传承。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成逻辑;“治未病”思想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1—0010—05
[作者简介]施秀梅,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许多重要论述,尤其是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九大报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2020年2月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23日)、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的讲话(2020年3月3日)、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2020年3月10日)中都多次提及;同时,在“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也多有体现。这些论述明确了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工作目标;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原则;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多元工作路径。厘清习近平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内在思想精神,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心理健康形势严峻
一是心理健康问题给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带来极大损失。当前,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疾病负担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全世界约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而新冠肺炎疫情也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的心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意识严重不足。多数人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了解不够,对心理疾病有较强的病耻感,直到最近几年心理健康才被当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题外话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三是心理健康服务供不应求,发展不平衡。全球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仅占医护人员的1%,精神卫生支出在高收入国家每年人均50美元左右,但实际只覆盖到少数人群,中低收入国家则不到2美元。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势必包括最基本的健康需要。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保障完善,身体健康需要的满足程度愈来愈高,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以及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短缺性。《2018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理健康人数比例仅占10.3%,大部分人心理呈亚健康状态(73.6%)或者心理不健康状态(16.1%)。
二、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一)对马克思人本心理观的继承
马克思人本心理观简言之就是指马克思运用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以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平台,以人类历史活动产品为研究对象,形成的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2]。
一是对马克思人本心理观中“积极向上”人性观的继承。马克思人本心理观认为心理活动规律蕴藏在人类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其基本假设与前提是“积极向上”的人性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只能在积极向上的人性基础上培育才会有结果。
二是对马克思人本心理观中“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继承。马克思人本心理观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以问题为中心扭转为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掘人的自身潜能为积极导向,恢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3]。”对于人文关怀的强调实质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与彰显,就是以人为本。
三是对马克思人本心理观中“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的继承。马克思人本心理观以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为理论前提,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的影响。这意味着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纯粹的个人问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也不是单纯的个体服务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习近平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确诊人员、隔离人员和病人家属[4]”;“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5]”等等,都是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系统性和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的体现。
(二)对中国共产党人心理健康理念的弘扬
尽管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心理健康的专门论述很少,但他们对健康的论述或个人的行为实践,都彰显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理念。
毛泽东指出:“感情、意志等属于人的心理,只有身体和心理相协调,才是健康的状态[6]。”“在校学生要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时间…才能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可见,毛泽东认为健康的本来之意中就包含这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邓小平享年93岁高龄,且一生健康,直到晚年仍然活动自如,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这与他用整个生命历程践行人格健康观和合理情绪观关系密切。他具有高尚的人格与宽广的胸怀,同时保持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坚强意志,始终保持从容平和、乐观开朗。正是精神上的健康促使了他身体上的健康。
江泽民曾指出“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7]”;“不仅要关心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而且要关心干部的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8]”。可以看出,江泽民担任国家领导人时期,国家已经开始从不同层面意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胡锦涛特别强调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9][10]”强调“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1]”,并且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由于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工作跟不上,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11]”。十八大报告还直接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2]。胡锦涛也特别强调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汶川地震他指出“注重做好心理安抚…确保灾区社会安定、人心稳定”[12];反对恐怖主义方面则强调“恐怖事件一旦发生…会带来巨大精神和心理冲击,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3]。在军队建设方面他强调“大力加强官兵技能、智能、体能、心理和作风纪律等各个方面训练,使官兵…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全面过硬”[14]。此外,他还特别指出要加强包括心理疏导、抚慰等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投入扶持力度[12];党在群众工作中也要善于运用心理疏导等手段[12]。
可见,历代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方式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从心理健康工作价值影响对象来看:毛泽东强调其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江泽民将其扩展到了青少年和干部;胡锦涛则把这种对象扩展到一般群众、受灾群众、受恐怖主义影响的群众以及军队。从心理健康工作价值影响范围来看:毛泽东、邓小平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明确了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维度;江泽民则更多是强调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胡锦涛则在此基础上将这种重要性和覆盖面提升到了社会和谐稳定层面。几代领导人也越来越明确心理健康工作实现途径的多元化:毛泽东、邓小平更多就个体提升心理健康角度强调合理调节、加强锻炼;江泽民则提到了疏导、抚慰对心理的积极作用;胡锦涛则从更顶层的制度设计强调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嵌入、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扶持等不同方面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正是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心理健康工作不断深化的理念基础上,加以承继并不断深化,才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和论述。
三、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发展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经历了单一医学模式到医学、社会、教育三种模式并行发展的过程。19世纪80年代初,心理咨询门诊出现在我国一些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带有很浓的临床医学色彩。随后,教育系统开始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服务教育模式逐步形成。而近年来,起步最晚的社会模式发展迅速,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成倍增长。
(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主体成长
一是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不仅类型单一,数量也屈指可数。1957年,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仅70所,床位11000张。现在,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除了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还包括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及其相关科室,依托社区、大型企事业单位等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当前,我国精神卫生机构已超过3000所,床位约50万张。二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基本仅限于精神科医师,1957年约400余名。目前,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约3万人,精神科护士约6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持证心理咨询师120余万人。
(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增强
心理健康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育培训则是促进服务人员专业化的重要路径,主要包括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专业学历教育方面,我国心理学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主要包括与个人、司法、发展、教育、管理相关的心理学学科;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增设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则在短时间内为行业输出了大量的人才,相关培训机构也呈现较大的增长趋势,国家也在加强资质鉴定、准入机制等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专业性与规范性。
(四)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管理监督完善
法律法规建设方面,1985年,我国成立了精神卫生立法小组,为相关立法工作做好了组织准备。2004年卫生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5年卫计委等十部门发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加快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各项工作。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同年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强调要规范发展与管理心理健康服务;《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则从意义、要求、重点人群、人才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和意见。2018年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进行了修正。此外,教育系统也相继出台了各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对我国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监督而言意义重大,让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法可依。
职业道德伦理建设方面,从最开始在医学院卫生系统开展伦理教育,部分医院成立伦理委员会;到《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颁布;再到2007年第一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制定,2018年修订并制定第二版。至此,我国心理健康工作职业道德伦理建设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