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涉疆制裁对兵团棉花产业的影响
作者: 柳凌云 喻晓玲
[摘要]本研究通过宏观数据整理归纳中国棉花供需情况、进出口情况、中国棉花生产布局以及兵团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情况;依托对兵团棉花种植户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兵团棉花种植户的基本情况、详解兵团棉花种植户种植行为,驳斥美国对于新疆“强迫劳动”的不实指责;综合判断美国制裁对棉花产业链、供应链中包括兵团棉花种植户、兵团纺织企业、中国服装出口市场、消费市场在内的各主体、各环节产生的影响,在未来进一步明确兵团棉花产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国涉疆制裁;棉花产业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3—0153—08
[作者简介]柳凌云,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棉花产业经济、农产品营销;喻晓玲,女,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旅游经济。
引言
自2017年底美国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以来,美国逐渐加大对中国各方面的遏制力度[1]。2020年下半年,美国开始以新疆“强迫劳动”等问题为借口频繁向新疆以及兵团相关的机构、企业和个人实施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在舆论宣传上,以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美国陆军退伍上校维尔克森等为代表的美国政府要员多次污蔑中国,为新疆冠以“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等帽子;西方媒体更是捕风捉影,直接制造虚假新闻攻击中国、攻击兵团,为启动美国制裁提供借口,制造先期舆论环境。在法律手段上,美国众议院通过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假定新疆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涉及“强迫劳动”,计划全面禁止这些产品出口美国。在行政手段上,美国政府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等部门通过出台《新疆供应链合规咨询意见》,以此为依据加强涉疆的出口管制和制裁力度,限制我国实体和个人正常的国际商业活动和交流活动。在外交手段上,美国凭借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同盟网络,对“五眼联盟”以及其他国家施加外交影响,间接打击中国、新疆、兵团。
2020年7月,美国财政部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列入SDN清单,美国企业被要求停止与兵团的业务往来;2020年9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下令禁止来自新疆的棉花、棉纺织品及其所制成的服装等进入美国,理由是所谓的“强迫劳动,侵犯人权”;2021年1月,美国政府开始禁止所有原产于新疆的棉花产品进口到美国;2021年12月,美国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美国的一系列涉疆制裁行为直指棉花产业,是因为棉花在世界发展历史上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棉花产业的发展不仅涉及广大棉花种植户的利益,还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兴衰,更是千万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
虽然美国对外宣称实施制裁是为了履行大国责任、保障国家安全,但实际上美国涉疆制裁的根本目的还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一方面,美国想要通过对兵团以及新疆棉花的制裁为美国棉花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更大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实际上是想要通过对棉花包括棉花上下游产业的转移来重塑全球产业链,进一步去维护美国在全球政治与法律上的霸权地位。
一、中国棉花生产概况
(一)中国棉花供需情况
从世界棉花产量来看,1960年世界棉花产量前三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苏联、印度,中国排第四位。1970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一产棉大国,随着冷战的爆发,美苏两国也在棉花领域展开争霸。2000年前后中国基本确立世界棉花生产第一国的地位,与此同时印度棉花种植业也发展迅猛,2014年印度棉花产量超过了中国。2015年以来中国棉花产量逐年上涨趋势显著,2018年中国棉花产量突破600万吨,到2020年中国棉花产量增长至631.4万吨,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5.4%,同比增长31.8%,与印度棉花产量并列世界第一。
从世界棉花消费量来看,主要棉花消费国有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其中,中国棉花消费量常年稳居第一,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2020年世界棉花消费总量为2551.9万吨,中国棉花消费量占比达33.7%,达到860万吨;印度棉花消费量占比20.7%,为529.1万吨,排在世界第二位,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土耳其棉花消费量依次为222.1万吨、161.1万吨、158.9万吨。
(二)中国棉花进出口情况
从世界棉花进出口情况来看,美国是世界棉花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则为世界需求量第一的棉花进口国[2]。2020年全球棉花出口数量为969.8万吨,进口数量为969.4万吨。其中,美国出口棉花占世界棉花出口总量34.8%的,达到337.5万吨;巴西棉花出口量217.7万吨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棉花出口总数量的22.5%;印度排名第三,棉花出口数量为124.1万吨,占世界总出口数量的12.8%。中国棉花进口占全球棉花进口总数量的24.7%,数量为239.5万吨。2020年位列棉花进口总量第二、三位的是孟加拉国和越南,分别进口棉花156.8万吨和148.1万吨。
(三)中国棉花生产布局
随着中国棉花生产的区域优势差异及资源禀赋差异,中国棉花生产布局逐渐发生变化。从棉花种植规模来看,2010年开始,中国棉花种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长江、黄淮棉区棉花种植面积逐年缩减,但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棉花种植总面积3169.9千公顷,其中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464.6千公顷,同比下降16%;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277.8千公顷,同比下降15.7%;新疆棉区棉花种植面积2501.9千公顷,占比78.9%。从棉花产量来看,受种植面积影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持续减产,新疆(包括兵团)棉花产量逐年增加。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6.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3%。如表1所示。
(四)兵团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情况
2010年以来,兵团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均明显提升,单产和长绒棉单产不断突破。如表2所示。2021年,兵团棉花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在棉花全部6项质量指标中,兵团棉花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级等5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
从全球棉花供需市场来看,中国棉花产量世界第一,消费量世界第一,从全球棉花进出口市场来看,中国是世界棉花最大的进口国,美国是世界棉花最大的出口国,这意味着从上游的棉花原料生产到下游的消费中国都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因此中国在世界棉花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即世界棉花看中国。受到自然条件、技术差异、兵团和地方补贴政策、植棉政策、农资补贴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棉花生产实现了从东部地区向新疆地区的整体迁移[3]。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兵团以全国28.7%的棉花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6.4%的棉花;即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
二、新疆兵团实际植棉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样本量选择与研究方法
调研地点: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十二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五十三团,共获得180份兵团棉花种植户的调查问卷。经甄别和筛查舍弃“问题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率为86%。其中,汉族种植户120人,主要集中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维吾尔族51人,主要集中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二团。
问卷调查选取的调查区域为兵团集中植棉师团,样本量总体较为分散,涵盖了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族别以及不同受教育水平的棉花种植户。因此样本量选取具有代表性,问卷调查结果较为可靠。用SPSS.20对被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得到其频率、百分比、均值、标准差,从而对样本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二)对棉花种植户的调查分析
1.棉花种植户基本情况。兵团棉花种植户年龄调查显示,本次被调查的棉户年龄在26—35岁的最多,占比达到27.9%;其次是年龄在46—55岁的棉户占比27.3%;年龄在18—25岁的棉户较少占比14.5%;年龄在56—60岁的棉户最少,占比14.5%。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兵团棉户的年龄分布比较分散。
兵团棉花种植户性别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占比为66.9%,女性占比为33.1%。族别调查结果显示,汉族占67.4%,维吾尔族占27.3%,回族占2.3%,其他族别的棉户占到2.9%。学历调查结果显示,有66.3%的被调查棉户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只有5.3%的棉户学历在高中以上,说明被调查棉户的学历普遍较低。被调查对象的指标分析中,均值代表集中趋势,标准差代表了波动情况。如表3所示。
2.棉花种植户居住情况。兵团棉花种植户出生地调查显示,63.4%的棉户出生于新疆本地,其中包括出生于阿拉尔市的57.6%以及出生于图木舒克市的5.8%;还有14%的棉户出生于重庆,9.3%的棉户出生于河南,8.7%的棉户出生于四川;另外有少数棉户出生于安徽、甘肃、湖南、陕西等地区。棉户现居地为十团一连、四连、五连和十二团三连的最多。
兵团棉花种植户居住地居住年限调查显示,居住年限在30年以上的棉户最多,达到30.2%。只有16.3%的被调查棉户居住年限小于5年;总体来看73.7%的棉户的连队居住年限在10年以上,大部分棉户的连队居住年限较长。如图1所示。
3.棉花种植户种植情况。兵团棉花种植户棉花种植年限调查显示,棉花种植年限在5年以下的棉户最多,占到29.1%;其次是种植年限在6-10年和30年以上的棉户,均占比15.1%;但是总体来看,棉花种植年限超过十年的棉户占到65.8%。如图2所示。
兵团棉花种植户棉花种植面积调查显示,被调查棉户的棉花种植面积在6亩到440亩地不等,棉户的种植面积为40亩的棉户数量最多,频率为76次。总体来看,棉花种植面积在40亩以下的棉户占68%,棉花种植面积在120亩以上的棉户仅为7.6%,只有少数棉户进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营。如图3所示。
根据对棉花种植户的调查分析可知,兵团棉花种植户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以汉族为主、以男性为主,他们长期居住在连队从事棉花种植,大部分棉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在40亩。因此兵团棉花种植户以兵团职工为主,种植地主要为个人职工身份地,没有大规模土地流转,未形成棉花规模化经营。
(三)对种植行为的调查分析
1.棉花品种选择。兵团棉花种植户棉花种植品种调查显示,北疆早熟棉区主要种植的棉花品种有新陆早74号、新陆早84号、新陆早 80号、惠远720。南疆早中熟棉区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新陆中78号、新陆中82号、塔河2号。棉花品种的好坏、适宜程度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棉花产量。从南疆种植的棉花品种来看,塔河2号占比为50%,其他品种占比为38.37%,新陆中占比为11.63%,说明南疆棉户大多使用的是第一师塔河种业研发的塔河2号品种和新陆中品种。如图8所示。从种植品种选择上来看,兵团棉花“一主两辅”的用种模式基本实现。兵团棉户选择的都是产量高、抗病性好、易机采的棉花品种。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棉花的品质,实现兵团棉花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机械化水平。兵团棉花机械化水平高于新疆整体水平,从播种到管理、采摘,逐步朝着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的方向发展。2020年新疆棉花机采率为75%,到2021年新疆棉花机采率达到85%,其中兵团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3%,机采率达94.2%。被调查的兵团棉花种植户表示“犁地耙地、播种、灌溉施肥、采摘、残膜回收等全流程均可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不同阶段也有相应技术规范”。2021年,兵团对棉花无人机打药、机采等提出了新要求。鼓励大型植保机械开展脱叶剂喷施作业,并由团场统筹安排采收作业。严格执行《兵团采棉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采收棉花保证脱叶率达到 90%、吐絮率达到 95% 以上,避免夜采、露水采、喷水采等影响棉花质量的采收行为[4]。严格的机械化要求可以有效降低棉花“三丝”,机采棉质量指标与手摘棉差别将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