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制胜之道
作者: 王玉堂[摘要]历史主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历史主动精神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精神品格,体现着一个政党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智慧的运用、历史伟业的创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深厚历史积淀、伟大实践升华和宝贵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智慧、洞察历史大势、推动历史进步的深刻历史自省、高度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和伟大历史创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以史为鉴的卓越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是要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
[关键词]历史自信;历史智慧;历史主动性;历史主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3—0038—05
[作者简介]王玉堂,男,山东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合作博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领导科学、墨学。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1]在2022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2]“历史主动性”“历史的主动性”多次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历史主动精神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精神品格,体现着一个政党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智慧的运用、历史伟业的创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深厚历史积淀、伟大实践升华和宝贵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智慧、洞察历史大势、推动历史进步的深刻历史自省、高度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和伟大历史创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以史为鉴的卓越智慧。在新征程上,一定要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科学把握历史规律,深刻洞察时代大势,牢牢抓住变革时机,顺势而行,担当有为,奋力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
一、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4]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自觉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壮美的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不仅如此,在目前世界上6000多个政党中,连续执政时间超过70年的百年大党唯有中国共产党。[5]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而且具有顺时应势的历史主动性和改天换地的历史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当作工具看待”[6],当作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端起历史望远镜回望过去、瞻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正确处理“中国—世界”“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团结带领人民顽强奋斗、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7]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国的面貌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每前进一步,总是能以历史主动精神洞察大势、把握规律、赢得主动,踏着时代节拍,不断推动历史进步、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前行、顽强奋斗的结果,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
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历史主动精神走过百年征程、铸就百年辉煌,也一定能够依靠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续写新的更大辉煌。
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并强调“机遇不会等着我们。”[8]当今世界是一个动荡、变革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化危为机,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但历史不等人、机遇不等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求得发展;犹豫和观望只会错失机遇,陷入被动,而且一步被动、步步被动,留下无穷遗憾。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9],道理即在于此。机遇又常常具有隐蔽性,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隐藏在复杂的现象后面,只有主动适应,才能透视纷繁表象、抓住关键环节、对接自身条件,进而抓住并用好机遇。南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有句名言:“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单纯依靠努力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机遇。正所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10]
古人说:“善战者,求之于势。”(《孙子兵法·兵势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察势者智,驭势者赢。”[11]这里的“势”,就是形势、趋势[12],“势”中有挑战也有机遇。共产党人的机遇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尊重科学的理性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品质、不负时代的历史担当。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就是要以对目前形势的判断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力、当机立断的决策力、闻令而动的执行力抓住并用好机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13]“乱”固然不好,避乱求治才是人间正道。但乱中有势、危中有机,世界之乱正在以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之势,推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乱象丛生的世界和由此带来的深刻而宏阔的变革,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共创未来的天下情怀,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毛泽东同志说:“历史是以若干年为单位来计算的。”[14]历史是一个长时段、是一幅大画卷,要树立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探究历史规律,从或者悄然无息,或者风起云涌的变化中洞察演变机理,在化危机、应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在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战胜风险挑战中担当作为、奋发有为。
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善于在创新中捕捉和把握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15]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深刻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坚持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16]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的古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善于在动荡变化的世界中应对变局、化解危局、开创新局、掌控全局。
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
从哲学意义上说,困难就是事物的矛盾。“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葵丘之会》)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纵观古今,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成长、在化解矛盾中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矛盾并不可怕,正是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17]事实证明,有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推诿、逃避,束手无策;唯有迎难而上,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过:“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18]奋进自古无坦途,前行路上多艰险。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19],经风历雨成为百年奋斗的常态,其间遭遇过的艰难险阻之多、经历过的生死考验之多、付出过的惨烈牺牲之多世所罕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团结带领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苦苦追寻、上下求索、顽强奋斗的伟大征程上,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以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的实际行动和伟大壮举,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2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像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社会主义是艰苦的事业”[21],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前进路上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困难挑战。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主张“自难而易彼”(《墨子·亲士》),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应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来时路、走好当下路、开辟未来路。“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唐·魏徵等:《群书治要·昌言》)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守住初心,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分析得更深透一些,把对策研究得更到位一些,把握好冗余度,设置好机动量,远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懈怠心理,打消“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的错误念头,保持“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警惕,以“厉兵秣马,敢打必胜”的斗争姿态,迎难而上,向险而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