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
作者: 梁秋 胡万庆[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逻辑、以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途径的发展逻辑及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价值逻辑全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有力回击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中国威胁论”,为破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维、新路径、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3-0005-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特征进程了概括总结,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在目标中心逻辑、发展逻辑和价值逻辑等各方面都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1]。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同时也开创了人类走向新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超越,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进而更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目标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的超越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的突破和超越。
(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马克思关于建立一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消除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与异化,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框架下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异化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3]51。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资本家对于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前提的。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积累大量资本,必然会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反过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也为资本家不断扩大个人利益提供了动力和保障,私有制极大地保障了生产资料归极少数人所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开始固化。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缩小,反而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愈演愈烈。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消失,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势必会越来越严重。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劳动的对抗性矛盾不解决,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资本和劳动对立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只有扬弃私有制才能彻底扬弃“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3]78,而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3]81,确保劳动者能够拥有和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从根本上消除资本和劳动的二元对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必然“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4]。因此,邓小平同志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5]225,“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5]1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和根本保障,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全体人民能公平地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财富如何分配的前提,也是收入是否两极分化的决定条件。社会主义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性保障。在分配方式上,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保证了人民都能公平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有效驾驭和超越市场经济在无限追求价值增值和利润的同时造成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消极作用,真正做到让市场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角度出发,将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两极分化和阶级差别作为历史任务,进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朝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迈进。
2.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6],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巨大转变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个转变的关键词是“全体”和“共同”。一方面,顾名思义,“全体”绝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遍富裕,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下展开的,这就要求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也并非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全面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方位、全要素、全内涵的共同富裕。物质生活的富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总体富裕,必然要求精神上富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全面总体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内涵。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充分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扎实同步推进,才能跳出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精神状态,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现代化
人民是民主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更是民主制度建设的依靠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主体在场的民主
民主概念源于古希腊,从词源学意义上看,民主(demokratia)一词由两部分组成,即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意为“人民的统治”,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民主概念也是由这个词演化而来的,由此看来,“人民的统治”是民主的核心主张。然而,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民主作为资本主义的统治工具,从一开始就是少数人的“特权”,它代表私有财产拥有者的权利,资本家对其具有实际的控制权,是抽象的、虚假的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悬置或排斥了作为民主主体的大多数,是主体不在场的民主,其最推崇的选举制度也只是用形式上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民众一人一票选出的也不过是资本集团给定的候选人中的政治精英。民主程序上,由于资本家的控制,涉及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不会被允许放到民主程序中的,目的是防止大众利用民主权利冲击他们的私有财产。除此之外,资本家只要拥有了财富,就可以为政治竞选提供经费,政府上层便成了这些人的代言人,政府的唯一选择就是承认财富拥有者的特权。例如西方资本主义所鼓吹的最能体现民主自由的新闻自由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反民主”的控制。受自由市场竞争和商业利益的驱动,新闻媒体往往要迎合有钱人的意志,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取决于实际控制新闻机构的资本家。西方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利益同样具有一致性,媒体是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利益的,政府和资本勾结在一起,主导着媒体的权威,即便是政府官员和社会精英总会在媒体上进行争辩,但也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所以,西方的新闻媒体总是用标榜的民主、自由来掩盖其民主的非自由公正和非客观的假象。除了主体不在场的特征外,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虚假性和无效性特征,资本增殖和扩张的属性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民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为资本追逐利润提供保障和扫清障碍的政治统治权力,是一种被所谓的人民意志包装的隐蔽的阶级统治。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与官僚制度的二位一体特征显得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更为虚假,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争斗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争斗,他们反对的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是争夺国家统治权力的博弈。选民的支持只是其获得国家政权的途径,由于阶级立场等因素的限制,政党无法完成对选民的承诺,民主变成了一种无效的形式。
与西方式的民主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回答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和实质,即“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的人民统治”[8]。在这里,人民既具有广泛性也具有现实性。从当下的历史阶段上看,它涵盖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另外,作为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的人更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符号。主体的双重性特征决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虚幻的和抽象的,它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平等性和包容性,也在更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了人民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实践证明,主体不在场或主体虚幻的民主是本质上没有根基的民主,是虚假的不具有真实性的民主。对于民主主体的科学回答,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高质量民主的关键所在。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系统性保障人民权利的民主
与本质上为官僚统治服务的西方民主制度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政权真正实现了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力的统一,凸显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同构性,[9]并通过多种系统性形式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任何一种民主政治理念无论多么先进,在制度化、规范化或者机制上如果出现薄弱环节则无法保障人民真正的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摆脱了经济上的剥削,也在政治上真正地享有了平等的权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中,这为我国的民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也在不断向纵深拓展,形成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以及高效协同的民主监督等形式构建起了一个全面保障人民权利的链条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选举制度,是人民意愿的重要表达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具体体现。人民通过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行使自己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保证了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相比之下,被资本操控的西方民主的竞争性选举的虚假性则更加突出和明显。
民主协商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是通过协商对话等形式将不同的个体利益诉求整合为整体利益诉求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价值目标的有效形式。与西方主流民主仅仅将“民主狭隘地理解为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10]的零和博弈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11]38等方式全方位构建起了国家与社会的协商渠道,真正实现了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
民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的助推器。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问题导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和期盼,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发展逻辑: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对霸权政治的超越
与西方通过战争殖民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与传统的大国崛起不同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为那些与中国命运相似,希望独立自主快速发展的民族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