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浅表化及其扭转

作者: 连冬花 邵晨晨

[摘 要]以思政课堂“隐性逃课”、理论灌输中的娱乐化碎片化和实践调研“走马观花”为表征的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容易诱发高校思政课育人属性被遮蔽、与生活世界脱钩、教学与实践割裂等风险。应当从现代虚无主义精神危机、“无意义感”消磨学习主动性、“圈层传播”削弱话语认同以及“泛娱乐化”解构价值认知等角度全面把握思政课学习浅表化的现实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精准供给、增强思政话语体系生命力、深化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丰富理论迁移外化参与过程,从而消解大学生思政课参与惰性,推动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转向深层。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浅表化;泛娱乐化;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3-0043-10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浅表化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学习浅表化困境中的大学生课堂参与浮于表面,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时心慵意懒,社会实践调研敷衍了事,难以真正将理论深化于学、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为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问题的研究和化解。

  一、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的现实表征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堂参与表层化,思想政治理论不“入心”,难以内化为精神追求;以娱乐化心态对待思想政治理论灌输,难以达到“真信”的效果;课堂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不“入行”,难以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课堂参与“身体在场、思维游离”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浅表化困境首先表现为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身体在场,思维游离”的表层参与状态,即课堂教学中的“隐性逃课”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64.4%的大学生在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课堂学习中不具有积极的课堂参与行为[1]。大学生身处思政课教学现场,意识和思维却已“离席”,课堂上“低头族”、开小差的现象比比皆是。“思维游离的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其相应的是,他们会忽视甚至无视教师的教学与互动。”[2]24由于教育对象思维的“离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近乎“0沟通”,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动过程的课堂教学沦为狭义的理论授受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愈加机械死板。另外,当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抛出问题时,部分大学生会从网络中搜索答案,而不是在脑海中仔细回忆、思考、分析问题。这种做法看似提高了学习效率,实则损害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带来钻研精神、创新精神缺失的问题。大学生长期沉浸在思维游离状态中,会失去“坐冷板凳”的毅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二)接受理论灌输时的娱乐化和碎片化

浅表化困境还表现为大学生接受理论灌输时的娱乐化、碎片化学习方式。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寻求浅层次、瞬时性的快感,经常以网络热点为切口,快速了解和参与关于当前社会热点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持续受到网络热点更新速度快、头部内容同质化以及羊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部分大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抱着娱乐化的散漫态度,当学习热情退潮时通常会浅尝辄止。这种方式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浅层学习,存在学习时空零散、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内容庞杂、学习思维断裂等局限性,一边娱乐一边“囫囵吞枣”,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与网上理论学习娱乐化同时存在的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碎片化。碎片化学习虽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以及碎片化知识相对简单、易于吸收的好处,但与此伴生的网络碎片化学习资源不完整、不准确问题严重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整体性和说服力。而且,不恰当的碎片化学习容易诱发学习者注意力的失焦,对学习的持续性、有效性、满意度造成消极影响。以娱乐心态和碎片化方式学习的大学生思维趋向于表层,在接受理论灌输时难以达到“真信”的效果;同时,因其学习和思考的连续性被肢解,他们更难适应系统性的思政课育人全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入脑难入行”

思政课学习浅表化困境还体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时“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基本完成了从‘重要奠基阶段’到‘全面深化阶段’,再到‘新时代质量提升阶段’的发展过程”[3],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渠道和平台,并取得明显成效。但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重理论轻实践,认为熟记重点、完成考试就代表学习任务告一段落。他们思想上未能树立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行动中对实践调研敷衍了事,导致课外实践流于走马观花的表层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有机衔接,存在各自为战的“两张皮”现象,制约了实践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处于学习浅表化状态的大学生把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视为学校派发的一项任务而非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在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时拈轻怕重,导致实践育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难以外化成现实行为遵循。

  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的不良后果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使课堂教学流于简单的理论授受过程而面临脱离生活世界的风险。同时,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分离,给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带来多重困境。

(一)思政课沦为狭义的理论授受过程,育人属性被遮蔽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书”不仅是传授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对象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因而要把思政课教学置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既要基于教育者的“教”,又要基于受教育者的“学”。但学习浅表化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政课程中身体在场而思维游离,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接收到的教育对象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对象处于“沉默”状态,思政课教师难以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状况,难以与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起无心理距离的交往关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生成和表达陷入困境,既难以感知受教育者的情绪变化,又难以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导致高校思政课堂局限于简单的“理论授受”过程。课堂教学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沦为枯燥无味的说教,无法充分体现思政课的育人属性。“久而久之,教师应有的作为教学主体的理论批判与创造能力渐被磨灭,甚至异化为知识传递的工具性存在。”[2]26在客体“思维逃逸”的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背离了其本真状态和育人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遭遇割裂风险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的实质即现实之人的生活,亦即生活中的人本身,现实的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生活世界构成了现实的人生存、交往、发展的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是现实的人发展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浅表化学习的教育对象沉溺在网络泛娱乐化、碎片化的话语叙事中,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所致的“虚拟与现实互逆”又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场域的不断虚拟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性关系因一方的缺席以及技术的过度介入而逐渐消解,异化为一种“缺乏关系的关系”,使得教育过程愈发冷漠。由于身处虚拟场域中,教育者容易轻视思政课对人生价值的涵养意义,使教育目标被人为抬高至现实生活之上而脱离现实之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变成一种“超现实”的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对象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居所”和理论外化的实践场景,教育对象的现实发展需要在客观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与生活世界脱钩,就会沦为空中楼阁,背离赋能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对象批判超越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价值指归。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分离,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因此,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有机契合、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深入参与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教育对象才能最终勘验理论真伪、判断观念正误。然而,由于教育对象深陷在学习浅表化困境中,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难以实现过程衔接。一方面,教育对象学习浅表化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中方法僵化、形式单一的问题更加尖锐。在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时,教育者无法与陷入浅表化学习状态的教育对象进行心灵交流,因而不完全了解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发展诉求,难以根据其个性和主观需求因材施教,更难以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以及教育对象“知情意信行”诸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进行评估。评估程序重规模形式,难以重效果,只着眼于搞了几次竞赛、有过几次活动,无法得到深层数据和可靠信息。另一方面,教育对象未能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高校思政课大都通过书面形式考察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掌握情况。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缺失,思政课要求教育对象掌握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难以让深陷浅层学习状态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真正认同,容易出现“知而不信”的情况,道德信念也难以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容易表现为“言而不行”。

  三、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的成因

思政课学习浅表化的产生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群体消沉颓废,而应从现代人面临的虚无主义危机、“无意义感”的现代性精神困境、“圈层传播”削弱思政课话语认同以及“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认知的歪曲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一)“加速社会”中现代人的虚无主义危机

虚无主义是伴生于现代化进程中并随着社会加速而被不断激化的现代性问题,是造成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困境的根本所在。在哈特穆特·罗萨的眼中,“对于晚期现代的主体来说,世界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必须完全侵占的地方了”[5]。由于现代性只有在提升的逻辑、动态的方式中才能维持稳定,人们对于现代性大都体验为在科技、生活变迁以及生活步调范畴上的加速。但就是在社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性所赋予的人的自主性和个性被逐渐湮没,现代人已经不自知地跌入现代性的“谎言”之中。“现代性的‘谎言’使人们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因时间的匮乏而进行自我规训,在倾其所有为社会加速提供助力的情景下,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陷入了某种茫然和眩晕感里。”[6]显然,虚无主义本身就是现代性的症候,或者说“并发症”。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传统社会伦理价值的消解和科技理性的片面化发展,现代性与传统彻底脱域、断裂,关于生活意义、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本体论支撑彻底坍塌,人们陷入信仰失落和“无意义”的精神处境。“本来人的生命由经历过程、形成连贯意义构成,‘体验短/记忆短’使得人的经历无法整合成为一个意义整体,由此,产生了一种意义感被消解的虚无。”[7]“物”成为“神圣形象”解体之后的“新神圣形象”,患有“空心病”的现代“空心人”迷失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陷入本真丧失的虚无主义精神症候,难以真正摆脱虚无主义的精神困境,从此,“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一种世界命运”[8]。

(二)“无意义感”消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受到“社会中的传统伦理价值被消解的情境”与“数字时代带来的新的现代性精神困境”[9]22的双重影响,当代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了不同程度的无意义感”[9]20。当今网络上参与度较高的“学习无用论”“鼠鼠文学”“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等话题本质上都是隐藏在不同的网络亚文化伪装下的“无意义感”的一种体现。“无意义感”的弥漫体现了部分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低、随遇而安、缺乏奋斗精神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消极避世”“无欲无求”“知难而退”的态度。“无意义感”借助网络流量效应而疯狂“破圈”,在其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躺平”“摆烂”的现象,年纪轻轻却老气横秋,遇到挫折就一“躺”了之,在学业上不求努力奋斗、只求“菩萨保佑”。“无意义感”即“意义缺失”严重消磨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出现了各种“教育躺平”“科研躺平”[10]现象。部分大学生觉得参与思政课没有意义,因而存在侥幸心理,上课“摸鱼”、考前突击的应付行为难以杜绝。思政课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积极互动过程,要求教育者、教育对象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现实中,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时长期存在“不思考”“不回应”的消极态度,导致教育者“对牛弹琴”,教育对象“左耳进、右耳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