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作者: 王春刚 赵涵野[摘 要]人才是乡村振兴之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业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更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工作驶入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民内生动力不强、教育内容与形式滞后等问题,农村农业人才培养作用无法彰显,阻碍了乡村振兴进程。为此,要不断深化改革,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培养内容与形式,塑造良好环境,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4-0089-0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1]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将无从谈起。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其中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2]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出现了“中空化”,面临各种人才短缺的困境。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急需补齐农业人才短板,大力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兴业强农: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3]。”人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没有高技能的人才,乡村产业振兴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人才培养自然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要求,唯有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够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才能破解乡村人才流失导致的产业发展困境,才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第一,农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补齐乡村第一产业人才不足的短板,推动乡村第一产业升级换代,重塑乡村第一产业,并推动农业向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满足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的人才之需。第二,农业人才培养能够推动乡村工业技术创新,提升乡村工业效益,进而推动乡村工业的内涵式发展。第三,农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撬动乡村服务业发展,引导新型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向更智慧化发展,为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人才兴村:驱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人才培养是人才兴村的时代要求。首先,加强人才培养有利于补齐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短板,增加乡村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现有人才储备,加速人才资源配置优化,进而缩短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差距,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力量。其次,加强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素养,以人才培养为切入口,推动以数字知识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不断调整农村现有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保证农村现有人才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最后,加强人才培养有利于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打造吸引力强、发展空间广阔的乡村人才生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从而为更好地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文化浸润: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农业人才培养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农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全面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进农户、进头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新时代文明风尚。其次,农业人才培养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前提。通过农业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人才基础。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民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农民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文化浸润民心作用,赓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农固本、民本思想,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农业人才培养为发展乡村文化现代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通过农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的视野,促进乡村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加快乡村文化整合重构,赋予新的表达方式,更好地展现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底蕴,推动乡村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现代转型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赋予乡村振兴新内涵。
(四)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优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人才在乡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振兴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一方面,农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农业人才培养能够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具有专业知识的治理人才,保障乡村生态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促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同时,也能够唤醒农民环保意识,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产和生活的绿色转型,促进农业生产低碳减排。另一方面,农业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培育壮大绿色经济。通过农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革新他们的经济发展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对生态农产品价值的认识,促进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绿色经济,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总之,要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基础。
(五)强基固本: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首先,农业人才培养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业人才培养能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高素质人才,提升现有党组织成员的修养,不断优化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结构,进而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乡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乡村振兴领头羊作用。其次,农业人才培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转型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成为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依靠性力量。”[5]但是,受制于人才不足的问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加大农业人才培养,能够为社会组织补充所需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人才,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破解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水平不高的难题,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最后,农业人才培养强化农民乡村治理参与意识。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力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多重困境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引领性受到抑制
部分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度不够,甚至个别政府部门上传下达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相关政策的贯彻力度,导致政策对于农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无法真正彰显。个别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应付”心理,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政策落实存在“虚空”现象。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做好农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缺乏系统农业人才培养规划,导致农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盲目性,政策落实被打折扣。还有个别地方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存在放任现象。这导致一些承担培养任务的机构不顾农民实际需要,出现教学内容脱离农业生产,教学形式陈旧呆板,教学时数人为缩短等问题,农业人才培养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政策落实出现一定背离现象。此外,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束缚,致使不同地区存在政策倾斜程度不一,政策效应不能完全展现。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主导作用未能展现
首先,教师数量不足。现有教师主要由农业科技人员和部分农业院校的教师构成,他们的科研工作压力较大,日常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农业人才培养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简单的培训,无法及时有效地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农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和教师比例远远低于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组成结构不合理。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农业人才培养效果。一方面,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承担农业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师,而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小,师资队伍呈现老龄化倾向,无法高效率完成繁重的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多数从事农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都是本科学历,而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较小,这导致农业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均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多数教师教学侧重农业科技知识,在农业管理和营销知识方面则存在短板,无法适应当下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知识更新缓慢,部分教师不能及时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习惯于对固定内容的知识进行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的问题,教育吸引力不足。教师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存在纸上谈兵问题,不能够现身说法,无法真正指导培养对象学以致用,偏离农业人才培养的初衷。
(三)农民内生动力不强,培养主体性无法彰显
一方面,农村地区远离城市,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教育资源有限,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致使他们对接受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培养无用论,犹豫观望情绪较多,甚至有个别农民质疑培养,应付心理较为普遍,不愿参加培养活动。并且,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他们接受能力不强,不能及时领悟培养的理论知识,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存在农业后继者匮乏问题。这些农民年龄大,文化知识少,思想守旧,对新鲜事物兴趣不大,认为沿袭祖祖辈辈耕种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愿意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参与培养的主动性不强。个别农民脱离时代,不能运用智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对相关培训往往存在抵触心理,无法开展数字农业和智慧乡村的建设。这与“现代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6]相背离。
(四)教育内容与形式滞后,培养目标达成不理想
当前,农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培养形式过于理论化,并且存在内容与形式脱离问题,这导致农民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农业人才培养效果不能展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第一,培养内容与农业生产的契合度需要增强。由于培养内容没有严格的规定标准,各地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内容随意问题,更多是基于教育者知识结构出发,而不是基于农业生产一线需求,存在培养内容与农业生产脱离现象,农民无法接受有效的理论和技术,不能真正“解渴”。第二,培养形式与农民实际状况的适配度需要提高。在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刀切问题,忽视农民的年龄和学历不一致问题,采取大班教学,不能做到分类指导。同时,教学过程中存在单一理论灌输问题,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实践操作,导致培养形式的单一化、陈旧化,无法满足农业人才培养需要。第三,农业生产实时性指导环节不够完善。农业人才培养是持续过程,农民接受理论培养后,在后期运用中仍会存在由于地理环境、植物种类、法律维权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往往缺乏有效的答疑和跟踪指导,导致农业人才培养效果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人才振兴目标的实现。
(五)教育环境欠佳,培养实效性无法彰显
目前,人才培养的参与者主要是职业院校、农业技术人员,而社会工作者较少,社会力量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无法满足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从中观角度来看,乡镇村屯各基层组织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较小。农民缺少固定的学习地点、农业类图书角以及查阅资料的配套设备等,导致农业人才培养硬件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从微观角度来看,农民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地理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农民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农民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培养的意愿不强,朋辈教育缺失,没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要成能手的氛围。以上所述,制约了农业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