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红色家风的高校思政价值

作者: 徐雪野 宋婷婷

[收稿日期]2023-06-1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辽金元教化思想研究”(23YJCZH25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项目“辽金元教化思想研究”(2023MD73417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习近平‘四个共同’重要论述与中华文化观研究”(22KSC29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龙江红色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SJGSZD2022010)

[作者简介]

徐雪野(198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研究。

[摘  要]龙江红色家风作为龙江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人民创造的地方优秀文化图谱,蕴含着厚重的龙江革命文化精神。积极发挥龙江红色家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实现其在育人场域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新格局,是一项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命题。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兼具传承性与结合性,这样的理论特质与新时代思政课的育人途径相契合。龙江红色家风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因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着鲜活精神素材和实践化表达,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具有显著的价值耦合性。

[关键词]黑龙江省;红色家风;思想政治课;价值耦合

[中图分类号]G641;B8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05-09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家风”与“思想道德建设”相关联,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作为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家风是一大批为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革命者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红色家风源自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坚定信仰和追求,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承上启下的作用贯通着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龙江红色家风内容丰富,既蕴含着政治性和历史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发挥龙江红色家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厘清龙江红色家风的历史底蕴和育人价值、定义和类型、精神和特质以及孕育和生成,突显龙江红色家风德育层面的典型特征,使龙江红色家风在育人场域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新格局,是一项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命题,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具有显著的价值耦合性。

一、龙江红色家风经典事例的精神特质

龙江红色家风作为龙江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人民创造的地方优秀文化图谱,是龙江革命文化精神的深刻表达。龙江红色家风主要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龙江革命先辈的典型家风精神文化载体中。龙江红色家风的载体包括红色家规、家训、家书、家教故事、诗句、楹联、道德口碑等,承载着革命理论、红色精神和红色行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

(一)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家国情怀

《礼记·大学》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理念在龙江红色家风中得到延续、传承和彰显,演化为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936年8月,在反满抗日斗争中被捕的赵一曼,于从容赴死之际给7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这份百余字的遗书既有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也有舐犊情深、不忍割舍的慈母大爱。赵一曼不仅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儿子,还用朴实的语言给儿子留下最后的嘱托和期盼。这封情真意切、信念坚定的红色家书是峥嵘岁月最真实的写照,凝聚着龙江革命者优良的家风和传统,是哈尔滨的城市记忆,是黑龙江人民丰厚的精神财富。赵一曼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誓言,彰显了自己“誓志为人不为家”的坚定信仰。中华民族舍家为国的优良传统被前赴后继的龙江革命者发扬光大。

“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作为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李兆麟(曾化名张寿篯)戎马驰骋于白山黑水,率领抗日健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李兆麟之女张卓亚说,李兆麟将军心怀人民,为了国家而舍家弃子,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精神影响了她一生[3]。

抗日名将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受党委派,从1929年起在东北各地从事工人运动、抗日斗争等革命工作,曾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他先后5次被捕,屡受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他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时,年仅35岁。因为当年在长白山区被日伪军围堵的杨靖宇曾经用树皮充饥,所以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儿媳方秀云从杨靖宇牺牲地带回一块桦树皮,经常用这块“传家宝”教育后代。马家人以杨靖宇将军为骄傲,传承他的宝贵精神,形成了“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家风家训。马家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方秀云还获得了“郑州市十大母亲”的荣誉,良好家风在马家代代相传。

王济堂是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13岁加入革命队伍,带给他最大影响的是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伯父。王济堂说:“无论受到怎样的威逼利诱,伯父都坚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就是我的家风”,“打江山要靠红色家风,守江山更要传承好红色家风”。[4]退役后,王济堂一直在公安战线工作,他的儿子、孙子也都在公安战线工作,女儿成为东北抗联精神宣讲员。

吴奇是“东北老航校”三期学员、滑翔机班学员,抗美援朝首批赴朝作战的“十勇士”之一,后在空战中勇英牺牲。“东北老航校”辗转办学中驻扎过的牡丹江市是吴奇烈士飞行事业的摇篮。如今,坐落在牡丹江市温春镇的人民航空摇篮博物馆建立了吴奇烈士红色家风馆。吴奇在1950年上海空中保卫战期间和1951年抗美援朝中写给祖母和妈妈的六封家书,生动地体现了他忠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为国舍家的无私大爱。

龙江红色家风所彰显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朱瑞将军、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等爱国志士的一封封满怀深情的红色家书中。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充分体现出他们对革命的理想、对亲人的愧疚和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而以身许国、矢志不移的无畏精神。

(二)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

作为望奎子弟的林枫,东北建政时期受党中央、毛主席派遣,于1945年9月率中央干部团奔赴东北,后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黑土地、大森林留下了工作的足迹,在东北民主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和创办机械化农场、兴修水利、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等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林枫“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和家人强调最多的就是实事求是”;他的革命历程让女儿林耿耿“在本职工作中对实事求是原则有了自己的认知,并把实事求是融入思想和行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林枫的家风,也是林家后人为人品行的标准”。[5]

在风雨如磐的烽火岁月,陈雷、李敏这对革命伉俪曾并肩战斗在黑龙江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继续为国家兴旺、民族富强殚精竭虑。在李敏故居,上百块由陈雷创作的石刻作品遍布整个院落,彰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从2002年起,李敏多次向全国政协及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由8年改为14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2017年,“十四年抗战”正式写入教科书,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历程纳入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体系之中。这位老党员、抗联老战士的执着坚守,促成了党对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义勇军以及东北三省其他所有抗日力量的这份最完美交代。李敏的孙女说,这就是他们家的家风家教,“没有写在墙上的几个大字,没有朗朗上口的家规家训。有的只是渐渐懂得,渐渐铭记,渐渐融入。从懵懂,到理解,到传承”,“言传身教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铭记不屈的东北抗联精神”。[6]

第一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被陈云同志调侃为“没有手表的省主席”的陈大凡,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人民铁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抗战胜利后,东北急需干部,陈大凡在阔别黑龙江12年之后,回到当年战斗过的黑土地开展工作。其子陈虎回忆道:当年家中每个月的收入约为400元,听着不少,但要照顾老家的一些亲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结余;母亲总是会找一些空白纸板,每个月的开支都会详细地在上面作记录。陈大凡一家日子过得紧巴,陈虎三姐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衣着朴素,不争吃喝,孝敬父母。陈虎眼中的父亲是个很正派的人,一辈子耿直。陈虎说:“虽然他很少在语言上直接教导我们,但他的行为却一直在给我们做榜样”,“要知道,当时没收汉奸的财产无数,父亲是一分都不染指的”。[7]

在绥芬河出生的革命烈士赵兴东1936年开始从事抗日地下工作,26岁在牡丹江铁岭河监狱壮烈牺牲。他的过早离世使生活的重担压给母亲赵许氏和妻子张秀云,她们以韧劲和包容面对生活的磨难,用自己的言行激励后辈做好人、行好事、知感恩,在赵氏家族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家风。这种植根于内心的善良培养出赵家人“不惹事、不闹事、会办事”、宽容大度、以和为贵的秉性。赵家后代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党员多。赵兴东五个子女中有四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儿孙们以先辈为榜样,在各自岗位上踏实奉献,成人成才,分获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省级劳动模范标兵等各种荣誉。二是穿军装的多。赵家三代有8人参军入伍,其中5人荣获个人三等功以上奖励。在良好家风熏陶下,赵兴东两个担任领导职务孙子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沾不义之财。[8]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治家传统

“铁人”王进喜1960年来到大庆时,家里10口人仅靠他一人的工资,生活很困难。他动员全家勤俭节约渡难关,并提出“工作要高标准,生活要低水平”的持家原则。他从自身做起,省吃俭用,吃最简单的饭菜,穿最便宜的衣服,还要省下钱来资助队里的困难职工。“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沾”,这是“铁人”给自己和家人立下的家规。王进喜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廉洁自律,公私分明;对自己的孩子爱得深,要求严,要求他们从小爱劳动,爱学习。王进喜自己决心当好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石油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一辈子,同时也用特有的方式教育子女热爱大油田,从小立志当个好的石油工人。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马永顺成为红旗下的第一代林业工人。共和国初期百废待兴,黑龙江林区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马永顺把对祖国炽烈的爱倾注到工作中,他常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就要多为国家分忧、出力,为国家的建设多生产木材。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他带领同事通过多次改革创新,实现了成本的节省和安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建设需要木材,他便做伐木模范;国家建设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他便做育林英雄。周恩来总理1959年对他提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期许后,马永顺1960年就开启了植树造林工作。特别是,从1982年退休到1999年底,马永顺坚持17年造林不止,带领家人义务植树5万多棵。他始终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奋斗在共和国的林业建设中,他身上充分体现出爱国、创业、创新、奉献的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