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守正创新及其时代意义
作者: 王文静 牛俊美[收稿日期]2023-06-26
[作者简介]
王文静(199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会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牛俊美(1981),女,山西高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一系列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应对国内环境的需要,也是应对目标多元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应对波谲云诡的世界局势的需要。从守正创新角度看,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内涵包括守教育任务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新,守教育规律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新,守传统教育方式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新等三个方面。这种守正创新有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活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领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5-0043-07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以守正创新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这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观点科学地阐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之守正创新的内涵,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之守正创新的现实依据、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这种守正创新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之守正创新的现实依据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教育改革以及与此关联的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了守正创新的发展。从源头看,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之守正创新的现实依据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对波澜壮阔的国内环境的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和“势”,不可盲目乐观、忽视问题。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现实成就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更证明了我们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力,中华民族正处于发展前景极好的有利时机。在经历过各种风险挑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愈发显现,同时,从严治党理念提升了党的建设质量,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也随之变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思想道德产品及服务的需要难以得到平衡、充分的满足。在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必定会长期存在各类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的需要。
(二)应对目标多元的教育改革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已经从“立柱架梁”阶段向“内部装修”阶段迈进。我们需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对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进行系统的优化,努力形成充满活力、更加高效、更加包容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重点培育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单向灌输式教育与互动启发式教育的结合。单向灌输式教育能够在教学中将思想形态的中心内容的复杂理念转化成较为日常的内容,从而达到快速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但是,过度的灌输容易导致受教育者被迫学习,脱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进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互动启发式教育则具有双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使教学双方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理论传授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意识,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为创新提供素材。
(三)应对波谲云诡的世界局势的需要
目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所面对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却在不断加剧,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不断增多的时代。中国正在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原先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正在朝着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创新契机。其一,在新型国际关系当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声音,在国际交流沟通这一非传统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大方向。其二,全球化发展为人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供了参照,中外之间的对比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主流思想的先进性。但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其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着人民对当今世界发展与中国改革之间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就青少年群体而言,成熟稳定的三观尚未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容易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生动摇。其二,民粹主义、极端右翼主义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加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新征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国际,更要瞄向未来。
二、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之守正创新的主要内容
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重要讲话。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方面下功夫[4];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统一”总结思政课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方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批示、高校考察、给青年回信等场合,数十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作出新判断,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
(一)守教育任务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新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两个巩固”和“立德树人”,“正确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历史方位和铸魂逻辑”[5]。一是以“两个巩固”为科学指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正,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原则。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位,让思想政治教育跳出部分领域、特定部门、专业性工作的局限而成为我们全面强化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等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撑。二是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培育时代新人。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毛泽东、邓小平都曾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立德”主要强调通过思想引导来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观念。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拥护社会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其次,要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理想信念外化于行;最后,要引导受教育者严于律己、自我约束,以达到“慎独”。“树人”则强调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然,“立德树人”并不是“立德”和“树人”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以道德发展作为人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人类德性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的今天,引领思想、加强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紧迫任务。
(二)守教育规律之正,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新
社会在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随之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以现代化的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教育。是否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衡量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中,我们说的理想信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理想信念。”[6]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四个自信”。要引导受教育者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从而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7],又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目标联系起来,更加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人人都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就能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也就能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选择力,为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引。三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牵,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