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作者: 梁秋 胡万庆[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博弈中制度优势愈加明显,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逐渐开始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方向。不仅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深刻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现实历史进程问题。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并非只有一种,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方式不只西方一条道路,“社会主义失败论”和“历史终结论”都是不成立的。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3-0005-09
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创新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领域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体系与内容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继承、发展并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遗产;在实践逻辑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迈上了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证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人类社会历史仍然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的阶段,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变内生力量为引领力量,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重构世界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重要使命。
一、在理论和实践逻辑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全面异化进行分析后,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隐藏在剩余价值背后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通过唯物史观的创立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阐释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确立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和崇高理想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从理论上升到了实践。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人民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历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成立后,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国家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自此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带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化的社会浪潮。然而,苏联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以失败告终。与苏东社会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吸取苏东经验教训之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有别于苏东建设模式的,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首先是运用政治权力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社会制度,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系统化、权威化”,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式的解释模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冷战的铁幕拉开。冷战世界格局的形成,使苏联和东欧各国关系陷入了异常紧张的困境,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外力挤压,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压缩。苏联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强行推广到东欧各国。按照斯大林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东欧各国与苏联在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等各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1]。苏联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东欧各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断,并且引发了苏联和东欧各国间激烈的冲突,使得原本就存在着矛盾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并且严重损害了苏联包括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形象,这为后来东欧各国背离共产主义埋下了隐患。另外,冷战思维使得苏联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和隔绝的局面,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苏联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锁,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联合起来,几乎切断了苏联在外交上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苏联非但没有突破这种封锁的意图,反而加强了对外的封闭;其二,外部封锁与内部封闭切断了苏东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把自身隔绝到了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之外,这就使得苏东国家根本无法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成果,严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苏东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拒斥市场,否认市场价格,把市场看作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本无法与世界市场接轨,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加剧了苏东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隐患,造成了恶性循环,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埋下了隐患,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的生产大幅度下滑,严重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失业等社会问题频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俄罗斯本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下降,社会分化与混乱现象严重,人口锐减,社会治安混乱,国家职能严重退化,理想信念、伦理观念混乱,等等。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其经历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
从世界历史视野下反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首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它只是苏东国家试图超越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并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资本主义的胜利。其次,尽管当前世界格局开始多元化,但是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更“不可能通过走向自由资本主义实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解而融入现代世界进程”[2]。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立足于自身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改变世界历史的方向。最后,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3]。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4]21,在科学系统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并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更为那些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十字路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历史前提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完全没有联系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中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时候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5]33,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它一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条件之上,即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6]575基础之上,在社会形态上,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
后来,马克思晚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等著作中通过对俄国的土地制度、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指出,以俄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所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农村公社以及亚细亚生产方式尽管导致了东方国家的专制与落后,但却为东方国家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即东方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6]575,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很显然,这里马克思对于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和论证并不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是基于东方国家独有的社会历史基础。
总结以上分析,马克思提供的两条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分别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基础之上或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前一种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后一种社会主义是处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一序列上”[7]的社会主义。然而,不管哪一种社会主义都不是对资本主义简单的否定,而是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结果。但是在传统的对于社会主义的阐释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而对于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就秉承了第一种解释模式,尤其是冷战铁幕的拉开,更是把自身隔离于世界历史之外,隔离于资本主义建立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之外,直接影响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世界历史进程。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按照第二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在实践上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不能走苏联的老路,而应该走中国自己道路的问题。早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既要深刻认识“苏联模式”的弊端,又要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苏联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都进行了科学分析,这些科学分析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步和开端,开创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第二,正确认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当今世界,“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8],即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时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处在同一序列上的时代,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必须要明确应拒斥资本主义什么?利用资本主义什么?具体说来,就是要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要借助和利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成果。
我国在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2008年欧洲金融危机以来,相比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等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愈发明显,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党的执政能力和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有力地回击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和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印证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西方道路一条,更证明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在与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较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向,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出现了局部复兴的局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
二、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领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一)资本主义矛盾危机的加剧以及应对的无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考察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历史形成中的基础作用,系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不同形态的更替,呈现出了进步的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确立之前,人类属于农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只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生产方式是封闭的、保守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人类的社会的交往进一步扩大,人类社会历史从此进入了世界历史阶段,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国家从此走向了一体化、整体化的进程。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工业革命消除了封建社会封闭保守的经济形式,机器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9]194,并且由于变革生产关系催生的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405。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不会只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人类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