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市场运营
作者: 吕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于学术期刊发展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大趋势下,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成为影响学术期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已是论文发表量第二大国,但高质量学术资源外流严重,学术期刊载文质量有待提升。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国外四大出版集团的运营理念、创新模式,实行集团化市场化运营、构建综合化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各方合作,加快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市场化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国际化;市场化运营;国外出版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3-0080-10
我国是论文发表大国也是学术期刊大国,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及市场运营能力却远不如欧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际学术期刊向规模化、多样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学术期刊应积极迎接各种挑战,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繁荣全球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学术创新进步,构建服务于我国自身发展的学术体系,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使命。因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及其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应是我国目前学术期刊探索的重点。
一、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论文发表情况及学术期刊发展规模
使用web of science的SCI数据库,对2012-2020年间发表的包含一位及以上中国作者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近10年我国学者在SCI的发文量是稳步增长的,发文总数累计已超过340万篇,在各国中排名第二。2020年我国共发表57.13万篇SCI论文,略低于发表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一的美国。
2021年6月30日,科睿唯安基于2020年统计数据,发布了2021年度《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即JCR)。报告显示,2020年SCIE收录
了9 500种刊物、SSCI收录了3 510种刊物,在这些SCI及SSCI期刊中,新增16种中国期刊,包括15种SCIE期刊及1种SSCI期刊。根据历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统计数据,对比国际总SCI期刊数和中国大陆SCI期刊数在1999-2020年的数量表现,可以看出我国的SCI期刊量增长速度是较快的,增幅远远超过国际总SCI期刊量增幅(如图2、图3)。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发表卓越科技论文共计46.38万篇,其中包括21.60万篇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4.78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第一的是材料、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等10个领域,我国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在15种2020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顶尖期刊中发表了1 833篇学术论文和述评文章,数量上排世界第二。截至2021年9月的统计数据,中国共发表过4.29万篇高被引论文、1 515篇热点论文,占世界总数的24.8%和36.3%,排名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共有225种被SCI数据库收录、229种收录于Ei数据库、136种收录在Medline索引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认可度在不断增强[1]。
2021年5月27日,爱思唯尔公司公布了CiteScore2020,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据此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分析报告-基于Scopus数据的统计分析》。此报告显示,CiteScore2020共收录系列出版刊物25 990种,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泰勒–弗朗西斯、约翰威立为收录刊数排名前四的商业出版集团,共收录9 068种,占总刊数的34.9%(如表1所示)。根据出版单位注册地统计,收录期刊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地区为美国(6 228种)、英国(5 764种)、荷兰(2 194种)、德国(1 696种)、中国(853种,不含港澳台地区)、瑞士(851种)、西班牙(638种)、俄罗斯(566种)、意大利(515种)、法国(461种)。中国出版刊数位列第5,由四大商业集团出版的期刊份额是前10国家中相对较低的(如表2所示)。
报告指出,过去10年被Scopus收录的中国期刊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如图4所示),从2011CiteScore的508种增至2020CiteScore的853种,但在CiteScore2020收录的25 990种系列出版物中,中国期刊占比仅为3.3%,总收录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检索数据截至2021年9月22日,中国期刊载文量(494 920篇)与中国作者发文量(2 541 637篇)在全球发文(11 689 651篇)的占比差17.5%;Q1区中国期刊载文量(76 171篇)与中国作者发文量(1 072 784篇)在全球发文(4 477 153篇)的占比差22.3%,表明中国期刊从载文量的角度看还有较大缺口,并不能很好地展现我国科研实力,还需持续发展,扩大载文能力,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2]
(二)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局限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总量虽多,但其中不少期刊学科内容重合、办刊形式趋同,对我国期刊业的整体发展并无帮助;期刊收录论文覆盖多学科,但逻辑联系不足,并非国家所提倡的综合化研究;地方期刊各自为政,达不成规模效应,对发刊要求也没有统一标准。当然,还有不少期刊规模小,刊载论文质量差,社会效益、学术效益都不足,也就更谈不上经济效益了。加之在学术期刊的监管方面对期刊发展的激励机制还略有不足,一些期刊管理者缺乏经营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延续传统办刊模式,不愿跟随时代发展进行自我创新,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学术期刊行业本应是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市场,而当前该市场处于几家独大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化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不利影响。[3]
国际出版商拥有自身长期发展所积累的权威性以及被全球认可的学术评价体系,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也比较注重国外的SCI等数据库的收录,使不少学者以学术成果能发表在海外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上为荣,导致我国拥有丰厚价值的学术资源大量的流向国外,让国内学者难以及时了解本国的科研发展动向,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间接影响了我国期刊收录论文的质量。[4]为论文能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我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方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可能造成间接为期刊所有国的发展所服务的现象,在限制了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国学术评价标准也让国内期刊更注重量性指标,而忽略读者市场需求导向,削弱了期刊本身的学术交流功能。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要提高出版内容质量和传播水平,打造具备较强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统筹推进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打造专业的数字化出版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学术期刊论文体系建设;打造世界范围的论文引文数据库,提升开放办刊水平、深化与国际同行沟通协作,加强运营的国际化程度,扩大海外用户数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5]
学术期刊是传播本国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本国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应尽快与我国国际领先的科研水平相匹配,借鉴外国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对期刊内容、出版形式、运营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学术资源,更好融入国际学术期刊市场,突破西方国家对国际学术资源的垄断,留住国内学术资源,实现我国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期刊业高质量的繁荣发展。
二、国外四大出版集团的运营模式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在资本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不断向集团化、产业化发展。通过不断兼并并购,形成了庞大的出版集团。目前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多被出版集团所控制,一些国际顶级期刊出版集团甚至会拥有上千种学术期刊。这些出版集团以营利性出版为主,主要依靠市场运营发展,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其占据了国际学术期刊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因此,研究国外出版集团的运营理念、创新模式,对于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商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施普林格·自然——提供全流程服务
施普林格·自然以科研人员为中心,致力于为整个科研界提供服务,帮助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查阅他人的研究成果,向机构订阅者提供数据服务,为各协会提供出版支持,以及在科研重点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其产品包括涵盖各学科的3 000多本期刊、海量图书资源及巨大的电子图书库,并涉及多领域的6个数据库,以及Springer Link、nature portfolio、Bio Med Central、Scientific American等4个行业领先平台。在服务方面,2016年提出NRJ投稿实验项目,以期为作者带来更快捷的投稿体验,缩短论文提交时长;2017年推出投稿期刊推荐及论文转投服务;根据科研人员兴趣推荐科研论文,帮助学者及时掌握所在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出SciGraph(LOD)平台,整合科研项目、学术会议等信息,为使用者了解本集团的相关信息带来更大便利;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学者更加高效地撰写、发表论文,培养潜力作者。在开放获取方面,对部分期刊不要求作者转让著作权,允许他们自行决定是否将文章以开放的获取方式出版,相应的处理费用由专门的开放获取基金或机构捐赠提供。
(二)爱思唯尔——致力高效信息服务
爱思唯尔作为信息和分析领域的领导者,将先进技术与信息相结合以服务于研究人员,帮助科研人员掌握相关领域信息流,为从概念引领、开展研究到结果分析的全过程提供信息数据分析支持。其拥有2 700多种数字化期刊和43 000多本电子书,在2021年发表了超过60万篇评议文章,旗下世界最大的同行评议科学医学研究平台有超过1 900万篇的文章内容。在服务方面,推出R&D Solutions,利用SciVal、Pure等工具综合分析数据信息,为包括生物医学、地质科学、工业化学、疾病药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开发跨学科平台为科研提供支持,Scopus数据库让用户可以从5 000多家出版商的数据中查找内容,Science Direct让用户得以访问爱思唯尔及其合作者的书籍期刊,通过Mendeley管理文献成果加强与其他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最近收购的SSRN社区网站还为学者提供预先发布研究成果的机会。在图书期刊销售方面,设计了诸如科技书籍享受30%折扣、印刷版和电子书捆绑套餐五折优惠等策略。但爱思唯尔因其高运营利润率(2018年为37%)多来自由公共资助的研究和巨额的版权费而并没有为其产品增加多少价值,近年来受到许多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批评和抵制。
(三)泰勒-弗朗西斯——注重客户需求服务
泰勒-弗朗西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内容平台,将读者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客户能及时获取相关研究信息。泰勒弗朗西斯在线(Taylor&Francis Online)提供超过2 700种学术期刊的内容并在首页推送学科趋势性研究;泰勒弗朗西斯电子书(Taylor&Francis eBooks)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工程、医学、人文社科电子书收藏者之一,允许读者按主题、日期过滤搜索结果,以书籍或章节级别搜索内容;2020年收购的开放式出版平台F1000为合作者提供了出版服务,还可以选择通过线上出版平台直接出版。但其某些做法也引起了争议,2022年该集团为其生物医学期刊提供加速出版服务,科学家交7 000美元就可以在评审过程中快于同行,在三周内即可发布论文。
(四)约翰威立——布局学术提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