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文化主体性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否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保持自省、自主、自为等特性,表现在面对古今中外文化关系时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难以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展壮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加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两个结合”,而“第二个结合”有力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2024年第2期《团结》“本期话题”栏目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深刻理解“两个结合”、从中国式现代化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特质的结合机理等角度,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中华民族世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必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团结》编辑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