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埔精神 促进祖国统一
作者: 郑建邦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就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最主要的是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00年前,在大革命的策源地、红色的珠江之滨,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一批又一批革命军人从这里走出,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两次东征中崭露头角,在北伐战争中奋勇争先,在抗日战场上前赴后继,在解放战争中拥抱光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黄埔同学及亲属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助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写了名垂青史的华章。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广大黄埔师生孜孜以求、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美好夙愿。
回顾辉煌历史,展望光明前景,结合研讨会主题,我谈三点认识。
第一,回望百年,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晶,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铸就了“爱国、革命”的核心基因。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致力振兴中华,但始终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痛定思痛,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毅然决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创建了黄埔军校。
国共两党对办好黄埔军校都极为重视,精诚合作,倾注心血。孙中山先生亲自兼任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共中央不仅协助做好招生工作,还派出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萧楚女、熊雄等骨干精英到军校任职,他们殚精竭虑、勇于任事,迅速推动军校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年轻的共产党员,如著名的“黄埔三杰”中的蒋先云、陈赓,在北伐中英勇牺牲的曹渊、金佛庄等都成为学生中坚,共产党员身份的师生在建校初期占有较大比重,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那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代,国共两党的黄埔革命军人以民族大义为重,为救亡图存浴血奋战、并肩携手,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荣辱、民族兴衰和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用无畏的牺牲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成为革命成果的鲜明标识,红色传统的有力传承,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第二,初心不改,在黄埔精神的激励下,黄埔军校师生为中国近现代史书写了不朽篇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黄埔军校门口的这副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高举爱国旗帜,培养具有革命理想和牺牲精神的军事政治人才的初心使命;“亲爱精诚”的校训,更是饱含了孙中山先生企盼通过黄埔军校师生为纽带,团结国共两党共同革命的真挚情感和深切期望。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黄埔师生以黄埔的荣誉为荣誉、以黄埔的命运为命运,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义无反顾、身先士卒,跃马扬刀、奋勇杀敌,把大革命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师生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甚至刀兵相见、骨肉相残,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惨痛回忆。抗日战争中,面对外敌入侵,他们再次携手并肩,以血肉之躯,书写了“爱国、革命”的壮丽篇章,甚至走出国门、扬威异域,挽救了民族危亡,赢得了民族尊严。他们视死如归的事迹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令人起敬、受人景仰。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中的爱国黄埔师生纷纷走到人民阵营,与解放军中的黄埔师生携手并肩,积极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建立新中国的时代洪流。新中国成立后,两岸黄埔同学和亲属多方奔走、四处呼号,为增进两岸互信、深化两岸交流、制止“台独”图谋发挥了独特作用,彰显了家国情怀。
第三,着眼未来,我们要缅怀黄埔先辈,弘扬黄埔精神,助力国家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优秀儿女。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就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革命精神。黄埔精神体现出的忠贞、勇敢、坚毅、顽强的品格,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海内外、岛内外中华儿女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强调:“革命事业就是要爱国,就是要救国救民,我要求诸君,从今天起,共同来担负这种责任。”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是黄埔师生心中永恒的灯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气概的体现。黄埔百年,是砥砺奋进的百年,是英雄辈出的百年,也是爱国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百年。我的祖父郑洞国在逝世前,无比遗憾地对我说:“我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是可惜没能看到祖国统一。什么时候国家统一了,国民革命才算彻底成功了。”这是老一辈黄埔军人的共同心声!作为黄埔后人,我在此郑重、真诚地呼吁:海内外、岛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的黄埔师生和后代朋友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利用好这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政治优势,以宽阔的政治胸襟和高度的历史自觉,不断深化两岸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积极宣传黄埔历史,不断挖掘黄埔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包括黄埔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让黄埔精神永远传颂、代代相传,凝聚起反“独”促统的磅礴力量,激发出海内外、岛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蓬勃热情,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共同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美好未来。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经过百年奋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不仅实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而且创造了许多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设想的伟大成就。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今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最主要的是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天下黄埔是一家”,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长期以来,作为孙中山先生和黄埔精神的继承者、研究者、传播者,各位同仁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谋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上发挥了独特作用,作出了积极努力。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铭记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传承黄埔军校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黄埔精神,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共同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使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郑建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本文为作者在2024年6月6日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编辑:秦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