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结合”中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内涵

作者: 谭凯鸣 苏爽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的价值基准;把“三大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人民政协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在“第二个结合”中,培育了以“爱国、团结、民主、理性、包容、为民”等精神为基本要素的政协协商文化。人民政协以其独特的实践形式和理论价值,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人民政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政协章程总纲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新时代新征程,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追根溯源,梳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与人民政协的渊源,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政协之间的关联,对于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共同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美华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的价值基准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始终贯穿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基本原理的红线,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基准主要来源于“三大理论”。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人民政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强调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3],指明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主要包括:1.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2.无产阶级必须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国家内无产阶级自身的团结和统一;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国际联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4.无产阶级政党在同其他阶级和政党联合行动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即指无产阶级要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策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4]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上强调:“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选出的全国委员会,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士的伟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在全国人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我们必须巩固这种团结,巩固我们的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5]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政协由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发展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6]。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统一战线工作作出新部署,制定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为统战工作提供保障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就人民政协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又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与人民政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革命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联合其他民主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联合各革命党派共同奋斗。早在1921年7月中共一大第六次会议讨论对其他政党的态度问题上,就有代表坚决主张:“同其他政党联合行动,并不违背我们党的原则,我们应当团结所有人,竭尽全力与共同的敌人作斗争。”[7]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在大后方联合中间党派共同开展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争取建立联合政府的民主运动。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要继续团结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阶级、阶层,实行长期合作。[10]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人民政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明确提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等都作了规范。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11]。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把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工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用党内法规形式固定下来。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特点和优势。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要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出机制性安排。要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12]这些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优势,对发挥好人民政协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人民政协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揭露资产阶级民主局限性和虚伪性的基础上,对民主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主要观点是:1.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其次才在派生的意义上使用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等含义。2.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具体体现在国家性质(国体)、国家形式(政体)和国家运行三个层面,其中国体反映了民主阶级统治的本质,政体反映了民主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制度,国家运行则反映了国家政权活动的规则与程序。3.民主作为一种观念具有普遍性,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具体的、特殊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次,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列宁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13]最后,国体决定政体,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并为其服务。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政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以临时宪法[14]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架构、经济基础、法律原则、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并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强调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