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情怀,企业需要担当

作者: 郭权祺

教育需要情怀,企业需要担当0

新纪元,意指某种具有重大意义的崭新起始。

1996年,陈伟志在他的家乡温州以“新纪元”为名,创办了一所民办学校。谈起为何选用此词命名,陈伟志半开玩笑地说,当时不过是单纯地相中了它的“响亮”。就在这一年,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全面步入快车道,《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呼之欲出,民办教育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即将开启。“新纪元”学校的名字,既寄托了陈伟志对自己即将开始全新事业的高度期望,也蕴含着他对民办教育发展前景的美好憧憬。

时光悠悠而逝,一晃28年。其间,陈伟志在民办教育领域一路开拓。如今,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新纪元集团”)在上海、浙江、重庆、四川、山东、云南、贵州7省市,全额投资和管理37所高品质基础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其中有2所省级重点高中和2所省级示范性学校。校园总占地面积6000亩,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在校学生6.5万余名。

“新纪元”也随之一路成长与转变,逐步孕育出深厚而多元的内涵:民办教育的旗帜,众多家长心目中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贵州大山学子通往更高学府的快车票……

十八年的承诺与守望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此后的一段时期,民办教育走上正轨并快速发展。此时,已在民办教育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陈伟志抓住了这个机遇。

2004年,为了寻求更专业、先进的办学理念,陈伟志决定将总部移师上海,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院。当时,在上海教科院实验中学任校长一职的周远生被陈伟志邀请加入新纪元集团,担任教育板块的总裁,同时兼任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一干就是20年。

20年间,两人成为了事业上互相成就的搭档、互诉理想的挚友。对这位老朋友,周远生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弘毅坚韧、仁爱无疆”,后来这也演变为新纪元集团精神。当然,这是后话。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周远生看来,陈伟志早已将“教育强国”视为己任。

2006年前后,民革中央原智力支边扶贫办公室主任郑心楠结识了已在民办教育行业有所成就的陈伟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是一个踏踏实实干事业的人。”此时,民革中央正在探索拓展民革党员所办学校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开展合作办学、教育扶贫等项目,当时已经退休的郑心楠与纳雍的情未了,仍十分关心关注这项工作,为此,她向陈伟志介绍了许多民革在纳雍教育帮扶情况。于是,纳雍在陈伟志心中,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

2007年,民革中央在贵阳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陈伟志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地处黔西北,海拔1500多米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民革中央重点扶贫联系县。

会后不久,民革上海市委会组织新纪元集团赴纳雍县开展帮扶工作调研。当年纳雍县还没有通高速公路,从上海乘飞机到贵阳后,要坐六七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县城。从县城到乡镇农村,还要乘坐几个小时的汽车,而且都是崎岖的山路。

当时,陪同调研的民革纳雍县工委主委郭正权仍清晰地记得这一幕——

调研组一行在一所小学开展考察。当时正是午饭时间,陈伟志看到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斜靠在校门上,鞋子上有几个破洞,几个脚指头露在外面,就问:“小朋友,放学了,怎么不回去吃饭?”

“路远。”

“那午饭吃什么?”

“没得吃。”

事实上,这在当时的纳雍是件寻常事,但却让所有调研组成员心疼不已,尤其是陈伟志。此后一份“3-20”教育帮扶协议迅速签订:三年间,新纪元集团每年帮扶纳雍县2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年为纳雍免费培训20名教师,出资20万元成立基金奖励优秀师生。

“毕节地区落后,作为办教育的人,应该尽其所能去帮助改变这种状况。”陈伟志说。这一句“尽其所能”,让陈伟志和他的搭档们,吃了不少苦头。周远生犹记得2009年的一次调研。那时他们从贵阳出发前往纳雍,长时间的驾驶使得司机疲惫不堪,甚至打起了瞌睡,车辆一度险些冲下山崖,当时的情景至今想来仍让人心有余悸。

“当年那行人里好几位专家经此一遭,说什么都不肯再去纳雍。但是陈伟志还是乐此不疲地往那儿跑。”说到这里,周远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除客观条件艰苦外,做好教育帮扶,陈伟志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转变当地人的观念。教育帮扶重在引智,可许多当地人却不这样想。那时,周远生陪着陈伟志到纳雍各个学校去谈帮扶培训项目。本以为做善事,会获得一致的鲜花、掌声。但没想到的是,许多地方只期待他们投入资金,一些参与培训的老师还会觉得周末培训占用了休息时间。

抱怨声如同一桶冷水,但却丝毫没浇灭陈伟志的热情。为了转变这种观念,陈伟志选择到每个学校面对面谈。有一次,刚在贵阳下了飞机,陈伟志就晕倒在机场。周远生立即拨打了120,把他送到医院。可就在医院休息了一个晚上,陈伟志又火急火燎地拉着周远生赶往纳雍……

就这样,三年帮扶约定期过去了。此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三年。其间,陈伟志与郭正权成为了朋友。“我和伟志常常通电话交流,当然话题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帮扶纳雍的孩子们。”郭正权说,“重复做一件事,叫坚持。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做好的事,叫突破。在伟志身上,坚持和突破,他都做到了。”

同样被陈伟志的坚持所打动的还有郑心楠。退休多年的她始终跟陈伟志保持着联系。“其实,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每年他帮助的纳雍学生考出了成绩,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这绝不是炫耀‘功绩’,而是跟我分享他的喜悦,我也由衷地为他高兴,为他骄傲。”郑心楠说。

民革上海市委会社发部副部长莫剑炯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自2007年以来,新纪元集团捐赠超过5700万元,帮助734名纳雍困难学生免费接受高中教育,100%考取本科,99%进入重点大学,15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16年起,新纪元集团成立民革上海市委会“博爱·新纪元”专项助学基金,现已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免费就读。

2021年1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上,民革上海市委会“博爱·新纪元”助学基金项目荣获“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

当时,时任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经济处处长魏国良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向陈伟志道喜,他也是陈伟志帮扶纳雍道路上的见证者和老朋友。“每当我听到新纪元集团助学项目喜讯,心中甚是感动,也使我对陈伟志更加敬佩。”在魏国良看来,18年来,陈伟志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地支持纳雍县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帮扶工作在改变一批批纳雍学子人生命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纳雍人对教育立县和人才兴县的认知。“陈伟志是心怀大爱、有教育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人。”魏国良说。

陈伟志所牵挂的,不仅仅是纳雍。2020年下半年,新纪元集团启动了“小手牵小手”教育精准帮扶项目,让旗下学校学生与新脱贫地区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结对,借此把上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输送到云南、贵州等地,以此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如今,项目募集善款已超527万元,受益学生超3000人次。

对受助的孩子,陈伟志没有什么要求,只有两点希望:完成学业之后,希望你们都能为社会做一年的公益服务,或者尽可能为自己的家乡多作一些贡献。

“是陈叔叔让我明白,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我也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要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将感恩转化为实际行动。”黄华是受助的734名纳雍困难学子之一,如今他已经就职于毕节市人社局,投身于家乡建设之中。上海财经大学的大一新生尚思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因为陈叔叔,我现在才能在上海看到更大的世界。我很幸运,成为被帮助的人之一。期待在未来,我也能帮助家乡的孩子们。”

命运的齿轮

在某个瞬间,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命运全然被改写——这一瞬间被人们称为“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其实,陈伟志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故事的开始,如陈伟志自己所说,他只是一个“商人”。

人们常说,温州人天生就会做生意,这一观点陈伟志认为有点夸大其词,但偏偏他又刚好印证了这一“刻板印象”。

陈伟志是温州平阳县鳌江镇人,父亲原是军人,转业到地方工作,母亲是教师出身。大学毕业以后,他像长辈们期待中那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一家国资企业工作,端起了“铁饭碗”。

可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快速发展着小商品经济。站在温州的街头巷尾,放眼一看,遍地都是作坊与工厂。在这样的浪潮中,“铁饭碗”反而没那么好端。当经商的同龄人风生水起之时,陈伟志所在的企业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1988年,想创业的念头一直盘旋在陈伟志的脑海之中。“别人能做得好,我们有什么不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拍即合,决定与陈伟志一起下海经商!

彼时,温州人精神被凝练为“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业、敢于创新”的“四敢”精神。这“四敢”也深深地激励着陈伟志。商业流通贸易专业毕业的他,本就很有经营头脑,投身商海以后,他成为一名从事副食品贸易的民营经济业者。自此十余年,他与万千温州同乡一样,靠着吃苦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走南闯北,卓有成就。

今年,陈伟志已满60岁。当年那段热血沸腾的创业时光,他觉得有些模糊,也有点遥远。但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他奔波于不同的城市时,旅途中火车的哐当哐当声、汽车的颠簸摇晃却总能清晰地浮现。

1995年,陈伟志已过而立之年。那一年,他有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他以为人生会顺着这条轨道,一路走下去。殊不知,命运的齿轮已悄然转动。

当年年底,陈伟志到广东湛江谈生意。空闲之余,朋友邀他参观当地一所民办学校。校园宁静,空气清新,椰林婆娑,惠风和畅,崭新的教学楼,充满活力的孩子们……漫步于这样的校园之间,陈伟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陈香红。

陈伟志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和校长,多年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和学生之上。他仍清晰地记得,母亲退休以后,走在街上常会遇到多年前在她所在学校的学生热情上前寒暄问候,而母亲也能一一叫得出他们的姓名,记得清所在班级和他们的班主任是谁。其实,她教过的学生,多得连她自己都数不清,“可她就是能记住,因为她对这些学生都倾注了感情”。

1994年前后,多年担任校长一职的母亲快到退居二线的年龄。陈伟志看得出来,母亲是不舍得离开教育一线岗位的,他深知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终日与师生为伴,将是最能让母亲快乐的事。

孝顺的陈伟志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自己办一所学校,让母亲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办学的想法得到了母亲和爱人程华玲的极力支持。他们共同决定要办一所高品质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就这样,陈伟志踏进了教育行业的大门。

天上从不掉馅饼

命运并不存在于一小时的决定中,而是建筑在长时间的努力、考验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基础上。

1996年,投资1200万元,在平阳这个小县城,盖一所占地面积30亩的民办学校。无论放到何时,这听起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事实上,连如今的陈伟志都无法理解当初作出这个决定的自己。“这应当就是所谓的‘心中无数胆子大’,如果当年我有现在对教育的清晰认知,肯定要重新考虑下这个决定。”陈伟志笑道。

办校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征地。当时,温州的公办学校大部分只有5亩地大小的校园,陈伟志却想批30亩地建一所民办学校。一时间,“是办学校还是炒地皮”的质疑声四起。好在陈伟志经商多年,最擅长的能力之一便是沟通。几经周折后,他终于打消了人们的质疑,土地得以如愿获批。

而下一个难题,接踵而来。

土地获批后,当地村民为了承揽学校建设工程,几番阻挠学校聘请的施工队进场开工。陈伟志清楚地记得,经过多方协调后,校舍1996年4月12日才开始施工的。距离9月1日开学,仅有4个多月的时间。“错过就要再等一年,没人等得起,学校必须建好。”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幸运的是,陈伟志办好这所学校的决心得到了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和认同,当时参与校园建设的各方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工作,保证了工程的如期推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