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谱写民革新篇章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 谷振春75年前,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今天重温光辉历史,弘扬优良传统,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夯实新时代多党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高水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了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的讲话和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的发言,深受教育、备受鼓舞,今天又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让我对“五一口号”有了更为全面和生动的认识。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转守为攻、指挥并夺取“三大战役”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圣地,也是新型政党制度孕育的圣地。下面我结合近期学习中查阅的两组数字谈点体会和感受:
第一组数字: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正规部队人数达到430万人,作战装备以美械、苏械、日械武器为主,飞机900余架,各类舰艇上百艘,陆海空三军兵种齐全。同时期的解放军部队人数约为127万人,仅有传统陆军兵种,兵力规模不到国民党军的三分之一,且武器装备也不如国民党军。再从时间上看,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发布之时,距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打响(1948年9月12日),还有4个多月的时间,民革先辈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准确把握历史趋势,联名致电毛泽东主席,公开响应“五一口号”,并发表了《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
从上述数字中,一方面,彰显了共产党伟大和毛泽东主席英明,既注重战略布局,更注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民革前辈们在历史重大时刻抉择的政治远见与魄力,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和认可。
第二组数字: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有177万人投诚、起义,而鲜为人知的是其中126.9万是民革前辈们以各种方式促成的。另外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解放军牺牲26万人。假设177万人不起义投诚,解放军损失将难以估量,对北平等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将难以想象、不可挽回,对老百姓生命财产和正常生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建立新中国的时间至少是滞后的。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这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作出了这样的历史贡献,加之率先响应“五一口号”,才铸就了民革的历史地位。这更使得我们对民革先辈们敬意倍增、敬重有加,也为自己能成为民革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这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的精神要义和郑建邦主席讲话精神,在传承赓续中把“讲政治、重团结、干实事、守规矩”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主题教育“学思想、强根基、重履职、建新功”的总要求落到实处,为民革在新时代谱写新篇章贡献绵薄之力。
(谷振春,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黑龙江省委会主委/责编 魏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