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妈祖信仰杂谈
作者: 吴承祖每年农历三月左右,台湾省台中市大甲镇澜宫都会举办妈祖绕境活动,在短短的9天8夜里,数以百万计的台湾民众沉浸其中,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将该项活动与麦加的朝圣、印度恒河的洗礼活动共同列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由此足见妈祖信仰在台湾地区之兴盛。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在明清之际由大陆先民渡海去台传入,数百年来,这个遍布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不仅护佑了一方生民,同时也见证着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
一、妈祖信仰的形成及传入台湾
“妈祖”又称“通天神女”“湄洲神女”“林氏女”“婆祖”“灵女”。所谓“妈祖”是一种昵称,以表示其与民众关系之密切,因为流传广泛而逐渐取代了其他称呼,官方对妈祖的正式称呼为“夫人”“妃”“天妃”“圣妃”“天上圣母”“天后”等。现存最早关于妈祖的文字记载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文人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中的叙述:“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其他一些宋代文献记载与此相差无几。由此可以知道,妈祖原来是湄洲岛上一位能预知祸福的巫女,死后又在水旱灾害、瘟疫、航海等方面屡屡显现神迹,因此,不晚于北宋元祐元年(元祐丙寅,1086)就有人为妈祖立庙祭祀,妈祖信仰于焉成形。至于现今流传的妈祖原名林默,巡检之女,生于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殁于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窥井得符”“湄屿飞升”等说法主要出自明清时期的《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并不见于宋代文献。
宋元时期,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世界各国客商云集在此。虽然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不足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大海,于是这些从事海外贸易之人只得求助于拥有海上神通的妈祖,在出海之时带上妈祖香火或者神像,祈求海上航行平安,妈祖信仰由此也被带到世界各地去。亦即说,妈祖信仰原先只是一种普通的民间信仰。后来,官方的一些航海活动也被认为受到了妈祖的庇佑,这方面较早的一件事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途中船遇风暴,危难时刻莆田水手祈祷妈祖。返国后,使者将逢凶化吉的神迹奏报朝廷,宋徽宗赐“顺济”庙额。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朝廷的承认。此后,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先后对妈祖敕封了45次,清代妈祖祭典还成为官方活动。
妈祖信仰传入台湾地区也同其传播至海外一样,是一些移民、客商为祈求海路平安而携带妈祖神像或香火传入。尤其是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隔着一条波涛汹涌的“黑水沟”,先民渡台号称“六死三留一回头”,因此,携带妈祖香火入台也就更加普遍。陈泽明在其所著《诸神的起源》一书中写道:“当大陆东南沿海移民渡海来台时,船上都供奉着一个海神的神像来保佑船只的平安,每当巨浪滔天时,全船人便一致向神祈祷,希望能转危为安。这个海神就是现在奉祀最多的妈祖了。”宋元时期就有大陆先民经常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但台湾地区现存有据可考的妈祖信仰遗迹是澎湖马公天妃宫。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间,董应举致书南居益云:“澎湖,港形如葫芦,上有天妃宫,此沈将军有容折韦麻郎处也。”韦麻郎率军入侵澎湖,事在万历年间(1573—1620),因此可以断定现今澎湖天妃宫的建造不晚于万历年间,现今该庙仍然存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碑”一方。台南开基天后祖庙内供奉一尊木雕妈祖神像,神像背上刻着“崇祯庚辰年湄洲雕造”的字样,崇祯庚辰年即崇祯十三年(1640),此为台湾本岛现存最早妈祖神像,开基天后祖庙则有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与永历年间(1647—1662)两种说法,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
二、台湾地区妈祖宫庙见证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
妈祖信仰传入台湾地区之后,官方想借助妈祖信仰来安定民众,民众也因妈祖的各种灵验事迹而对其愈加崇奉,妈祖信仰因之遍布各地、渗入各个领域,台湾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移民、械斗、商业、战争等都可以看到妈祖信仰的痕迹。一些宫庙还成为两岸关系史的重要历史见证,兹举三例如下:
1.郑成功收复台湾
鹿耳门天后宫。相传郑成功率军进入台湾之时曾向妈祖焚香祷告(此事江日升所著《台湾外记》有相关记载,但郑成功系向天祷告而非向妈祖祷告),成功击退了荷兰人。事后为了感恩妈祖,郑成功即在登陆地北汕尾屿搭建妈祖庙,并将随军的妈祖神像奉请驻镇,当时称作“妈祖宫”。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百官捐俸扩建为天后宫。
安平开台天后宫。据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之后,将随船而来的三尊妈祖神像暂厝于热兰遮城内的荷兰教堂之中,故冠以“开台”之名(此说与上述鹿耳门天后宫来历相互矛盾,本文不予考证)。郑成功去世后,永历二十二年(康熙七年,1668)其子郑经将荷兰教堂改建为妈祖庙。
此外,台南土城正统鹿耳门圣母庙据说也为郑成功来台之时所建。
2.施琅统一台湾
台南大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是台湾地区第一座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官建、官祀妈祖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军统一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在府邸中自尽。施琅入台后以妈祖护军有功,将宁靖王府扩充改建为天妃宫。又有一说宁靖王自杀前遗嘱以府邸为佛寺,此说待考。施琅此举倒有一点压胜法的意味,以妈祖庙来克制明朝的龙气与朱术桂的怨气,此说聊备一格。后因妈祖受封为“天后”,天妃宫也改称“大天后宫”,又因为清廷对妈祖春秋谕祭,大天后宫又称“祀典天后宫”。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起兵反清,据传曾占领大天后宫作为王宫,因此民间也称大天后宫为“皇帝殿”。
鹿港天后宫。施琅率军入台之时,其副将蓝理从莆田湄洲天后宫恭请湄洲开基妈祖(二妈)圣像随身护军渡海,准备班师回朝之时,施琅族侄施启秉等因感念妈祖神灵显赫,乃恳求留圣像于此,并建庙供奉,这是台湾地区争议较少的“开台湄洲妈祖”。湄洲妈祖神像脸部本应是粉红色,但此宫内妈祖神像由于香火旺盛,妈祖神像脸部已被香火熏黑,成了“黑脸妈祖”,足见香火之旺盛。
3.朱一贵事件与林爽文事件
台中万春宫。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发生朱一贵事件,总兵蓝廷珍奉命率军赴台。为此,蓝廷珍亲赴湄洲天后宫,恭请妈祖正身(三妈),随船保佑平安。来台后,蓝廷珍先将妈祖神像供奉于台南大天后宫。朱一贵事件平息,与蓝廷珍一同来台的蓝氏族人留在台湾开垦,并将妈祖神像迎回建庙奉祀,定名为“蓝兴宫”。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发生林爽文事件,蓝兴宫遭到战火波及,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改称“万春宫”。嘉庆年间(1796—1821),地方士绅集资再次重修,本具私庙性质的“蓝兴宫”,变成众人捐资修建的“万春宫”。
鹿港新祖宫。林爽文事件发生之后,福康安奉旨率军入台,途中遭遇台风,林爽文向妈祖祈求平安,妈祖显圣相助,使得军队顺利在鹿港登陆。事件平定之后,福康安因此奏请乾隆皇帝以公帑在鹿港海墘另建一天后宫,俗称“新祖宫”,现今之鹿港天后宫则称之为“旧祖宫”。因此庙为官建,庙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神像都穿有官服。
以上所述,或为史实,或为传说,或为二者夹杂,不管如何,这些妈祖庙背后的故事在台湾民众当中早已耳熟能详。进入这些宫庙、听到这些故事,就不禁令人想起两岸之间在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血肉联系。
三、台湾地区妈祖称呼分类
清廷统一台湾后,大陆先民开始批量移居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先民的定居而植根于台湾大地。据台湾地区内政部门在本世纪初的统计,台、澎、金、马地区共有919座妈祖宫庙。这为数众多的妈祖宫庙所供奉的妈祖按照神像的不同“籍贯”、面貌外形、开基神像排序等而有各种不同称呼方式。
以妈祖神像“籍贯”来称呼:来自莆田湄洲者,称之为“湄洲妈”,来自兴化者,称之为“兴化妈”;漳州来的妈祖称为“漳州妈”;泉州来的妈祖称为“泉州妈”或“温陵妈”(泉州别称“温陵”);来自同安的妈祖称为“同安妈”或“银同妈”(同安别称“银同”);来自龙溪的妈祖称为“龙溪妈”。
以面貌外形来称呼:妈祖神像脸部为粉红色则称为“粉面妈祖”,白色则称为“白面妈祖”,红色则称为“红面妈祖”。香火旺盛的妈祖宫庙,长久的烟熏雾绕,把妈祖的脸部熏成黑色,这类妈祖称为“黑面妈祖”。又有宫庙往妈祖神像脸上贴金箔,此类妈祖称为“金面妈祖”。这种分类称呼方式,与上述以“籍贯”称呼妈祖有着一定重复之处。一般而言,“湄洲妈”多为“粉面妈祖”,“温陵妈”有金面与红面,“银同妈”多为“黑面妈祖”,但“银同妈”的黑面并非烟熏之故,而是本来如此。传说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妈祖显圣对付倭寇后,脸面变黑不退,从此所有“银同妈”神像脸部都是黑色。
以开基神像排序来区分,据传湄洲天后宫共有六尊开基妈祖神像,分别称之为大妈、二妈、三妈、四妈、五妈、六妈。各个宫庙依据本宫庙开基神像的来源而自称大妈、二妈、三妈、四妈、五妈、六妈等。也有称“湄洲妈”为“大妈”;“温陵妈”为“二妈”;“银同妈”为“三妈”者。同一宫庙若有数尊妈祖神像,也将这些妈祖神像分别称之为大妈、二妈、三妈、四妈、五妈、六妈。
另外有些小尊妈祖神像随着先民渡海去台,因此类神像大多安放在船头(以求妈祖抵御海上狂风大浪),故称之为“船头妈”“船仔妈”。有些妈祖神像的发饰以真发装饰,这类妈祖称为“梳头妈”。还有以妈祖宫庙所在地来称呼的,如大甲镇澜宫妈祖称为“大甲妈”,新港奉天宫妈祖称为“新港妈”。对妈祖称呼类别如此之多,也正说明了妈祖信仰在台湾地区之兴盛。
四、台湾地区与妈祖有关的俗语
妈祖信仰在台湾地区之兴盛还可以由日常流行的各类有关妈祖的俗语、谚语中看出。
“大妈镇殿,二妈吃便,三妈爱人扛,四妈阉尻川,五妈五会。”这是形容大甲镇澜宫五尊妈祖神像的不同职能。大妈是全庙造型最大的一尊,长年镇守庙中,不可外出,所以是“镇殿”妈祖。信徒一般将焦点落在大妈身上,二妈仅享受人间烟火,不须负什么责任,所以只要“吃便”,即“吃现成”之意。三妈为副炉妈,平时在副炉主家中,或应大甲邻近五十三庄信徒邀请回家祭拜,三月还要到南部绕境进香,到处游历,所以“爱人扛”。四妈为正炉妈,专门治病,神座下方常年被信徒挖取木屑,当药引治病,故称“阉尻川”。五妈常被请出去参加信徒活动,故称五妈会。这句谚语还被歌手吕明银变成歌词演唱。其他说法如“大妈镇殿,二妈吃便,三妈闲仙仙,四妈、五妈、六妈、七妈、八妈出去甲人相战”,没有“九妈”,因为“九”与“狗”同音,对妈祖不敬。这种说法比第一种说法多了一种“甲人相战”的职能,即降妖伏魔。也有“大妈镇殿,二妈吃便,三妈相战”的说法,“三妈”即上述“银同妈”。
“大道公风,妈祖婆雨。”大道公即保生大帝,传说两人原本已经订亲,然而某日妈祖突然看到羊羔产子的痛苦之状,由此心生畏惧,于是对这桩婚事反悔。保生大帝十分生气,赌气说要在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神像出巡那天下一场雨,淋去妈祖脸上的胭脂水粉,让她出丑。这个消息被顺风耳听到后禀告了妈祖,妈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神像出巡那天,刮起了大风,将保生大帝的道帽、道袍吹掉。保生大帝当然也不甘示弱的发起反击,在妈祖诞辰那一天下起滂沱大雨,让妈祖“花容失色”。神仙斗气,凡人遭殃,因此,每年农历三月总是不时地刮风下雨。妈祖与保生大帝斗法的这个典故,也成为台湾民众指代风雨的代名词。其他说法如“妈祖多雨,真人多风”“真人飓多风,妈祖飓多雨”“大道公甲妈祖婆斗法,风雨齐到”也都是一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