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
作者: 鲍跃华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必然要求。民主是团结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团结的有效保证。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深化了对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社会主义民主质量,彰显我国人民民主优势,对于激荡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书写美好未来的豪情和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价值。
一、人民民主是实现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广泛、真实和管用的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也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民主政治领域的新形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对人类共同价值和民主精神的坚守和发展,也是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发展模式的借鉴和超越。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创造了以普选制、多党竞争、权力制衡等为标志的自由民主体制,并凭借其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逐渐形成先发优势和话语霸权。但西方自由民主体制仍带有显著阶级性,与其说是维护人民平等权利的有效形式,不如说是金钱和资本裹挟的“有钱人游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莱克的《系统:谁操纵它,我们如何修复它》认为,过去40多年,美国的政治系统被极少一部分人操控。政治献金几乎是“合法的贿赂”,让富人拥有了更强大的政治影响力。2018年中期选举中,巨额政治献金占到了竞选资金的40%以上,这些巨额资金主要来自占美国总人口0.01%的富豪。政党竞争演变为两党内斗、政治极化,以致治理失能、街头骚乱此起彼伏、社会动荡的乱象丛生,民众失望情绪蔓延,挫败感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它不仅丢失了民主的基本价值和本质属性,更是使真正的政治生活成为大多数人民的民主陷阱。
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特定团体、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其发展目标就是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确保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充分实现民主权利,通过完善民主制度体系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通过丰富民主实践形式保证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属性的忠实履行和生动实践,真正回归了民主的本原,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姿态团结奋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共识民主的实践是实现团结奋斗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对民主共同价值的普遍追求,内含着人类对团结合作的本质要求和生活特质。人类社会性的本质意味着人们交往与合作的必然性以及集体生活的必需性。从民主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民主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方式。面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务,既需要保证每个人意见和要求的平等表达,又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通过某种规则达成集体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各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不同,民主在不同国家呈现不同的实践形式和发展路径。西方民主体制试图在保证权利平等和制度程序完善基础上寻求共识,找到人们的团结合作条件。但无论是政党选举还是议会政治都常常难以形成多数人的共识,民主遵循的全体一致或多数决定规则总是在形式花样翻新中被替换,成为“少数人统治”。美国政治学家台布里斯研究指出,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与其说是民主体制,不如说是一个由少数精英组成的“多头玩家”体制。这些少数玩家从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出发操控国家机器,制定规章制度,随意行使“否决权”,不惜破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只是民主游戏的“看客”和“群众演员”,民主的共识原则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很难有所体现。过度关注民主规则和形式的实践,却完全背离了民主共识原则,使得西方民主往往演变成了各方的纷争不断和社会撕裂。
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使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扎根于中国土壤、探寻共识民主原则新形式的长期实践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遵循共识民主的精髓,致力于找寻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尊重最大多数人的意愿和诉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旨归,将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融入民主实践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和渠道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从而广泛凝聚起全社会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和民主实践,使民主真正成为反映、倾听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要求和意愿的平台,成为能够容纳、融合和凝聚人民群众各方面意见、建议和智慧的机制,激励和动员人民群众为共同事业团结奋斗。
2022年4月15日,中共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各渠道同步启动。这是继两年前中共中央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后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一个月里,活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和参与,建言累计超过854.2万条,参与人数和建言数量都再创新高。这既是互联网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展示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更是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更好地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汇聚共识的有益探索,是遵循共识民主原则的典型实践,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民主参与是实现团结奋斗的关键所在
民主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需要公民的亲自“出场”和“在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不是被迫卷入而是自愿作为。积极介入政治过程意味着通过行使权利而在一种互动情境中作出关于公共事务的集体决策。公民的主动作为和全面参与,不仅是民主实现的重要形式,也是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实际表现,更是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团结奋斗的可靠保证。
人民的全过程参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特征。首先,通过全方位的制度安排满足人民全过程的参与需求。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范化、程序化,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始终坚持的方向。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我国创造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比较定型和成熟的制度架构,形成了一整套扎根本国土壤、适合国情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其次,通过全链条的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全过程参与愿望的实现。为了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设置了完整的参与实践,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相互贯通,形成彼此连接的全链条运作机制,确保国家的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泛、全面的参与机会。最后,通过全领域的参与权利提升人民全过程参与的成效。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覆盖的参与领域来保证人民全面性权利的实现,将民主参与领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将民主层级扩展到国家权力上上下下的各个层级,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都纳入民主的视野,进而让民主的绩效在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为全体人民构建了全天候、全方位、全周期的参与条件,人民群众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呵护,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形成了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正如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中国研究组成员内斯托·雷斯蒂沃认为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执行能力让我惊叹,大到国家立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小到物业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人民都能切实参与其中”,“在我看来,只有将民主与人民的生活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调动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鲍跃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二级调研员,南京师范大学统一战线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责编 张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