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协人对黄河的执着关注
作者: 马珺在我年幼时,常听家里大人们谈论一个熟悉的名字——马占山。那时的我不懂,为何长辈常提起这个名字,又为何每每谈论时都要洒下热泪。随着年龄增长,我了解了曾祖父的一生,也逐渐懂得了长辈们的深情。我敬佩曾祖父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誓死不悔的爱国情怀,理解他未能亲自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的由衷遗憾,领悟他在弥留之际对晚辈的殷殷嘱托。1950年曾祖父病逝,他在遗嘱中这样嘱咐家人:“我亲眼看见中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之领导下,全国人民获得解放,新民主主义已顺利实现,人人安居乐业。我生平中之新型国家,已建设起来。我虽与世长离,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我嘱尔等务须遵照我的遗嘱,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诚心诚意去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到底,实事求是做事为人,不可稍懈。”
时光荏苒,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河南一所高校工作。2005年,我加入了民革组织,成为一名民革党员。2018年,我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时代全国政协的广阔舞台上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于小家而言,我努力实现了长辈的嘱托,成为家里的第四代政协人;于大家而言,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精神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政协人身上传承与创新。新的平台赋予了我履职尽责的新使命、新担当、新责任。从前三代政协人的身上,我继承了“大道至简,贵在坚持”的品格。作为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只要是人民最需要的、对国家发展大局最有利的,就一定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在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问题上,我就是如此执着坚持的。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她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更赋予了我们灵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黄河好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会更好。总书记的讲话让我觉得一直以来关于黄河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是值得的,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住豫全国政协委员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毅力。
确定好选题只是形成好提案的第一步。接下来必须调研做得实、问题摸得透,用数据事实剖析症结纠偏补弊,这样才能形成立意高、情况明、分析透、建议实的高质量提案。这几年,我始终坚持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地开展调研。带领学生们开展沿黄河社会实践活动,赴沿黄各省市县,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与工人、农民、学生、教师、专家学者等交流,与水利部门、环保部门、黄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座谈。制作调查问卷,扎实调研,深入研究,同时在线上线下进行广泛研讨。
经年的调研和积累使我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2018年,我第一次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提案。建议沿黄九省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成立议事机构,实现资源融通融合,将沿黄地区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空间布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沿水景观等一体规划布局,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黄河流域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一盘棋。
2019年和2020年,我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连续两次从“黄河流域立法问题与对策”角度提出提案。现有涉水法律规范难以从根本上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的高标准要求,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体现黄河流域现实需求的专项法律。不仅解决黄河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还能够以黄河水资源为抓手解决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不平衡等问题。可喜的是,2020年提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专报采用。这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激励我继续坚持“一追到底”的劲头,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发挥作用,履职尽责。
2021年,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我第四次从“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提出提案。强调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从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等不同角度的“黄河故事”叙事中解析黄河文化内涵,打造彰显黄河精神的文化品牌,传递具有中国价值理念的黄河文化,提高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一提案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有关建议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采纳。
2022年,我第五次从“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立法机制”的角度提出提案。黄河流域九省由于各自的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立法机制等差异,造成九省在环境立法中存在诸多冲突,对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形成制度规范层面的制约,亟待加强九省在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水资源分配利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协同立法,为保障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提供法律支撑。
牢记初心,履职为民,是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作为民革党员,正是得益于这个制度,使我能够在政协的舞台上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大有作为,能够建诤言、献良策、做实事,把人民的意愿和群众的期盼由一个个建议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履职,用每一条意见建议、每一项协商成果践行为民情怀,持之以恒,永不懈怠。
(马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责编 魏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