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老兵不被遗忘
作者: 刘玉
最近12年,我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寻访那些遗落在民间的抗战老兵,用笔头和镜头记录他们亲历的抗战往事。这些耄耋老者,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但他们的命运,却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这一个个悲壮的故事汇集成《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烽火青山》,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而刚完成的《丈夫许国》,也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19位黄埔军人的口述,还原了一批抗战时期的年轻人义无反顾以身许国,投身抗日战争的人生转折和境遇。《丈夫许国》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着墨不多,而是通过战争对普通人带来的影响这一侧面的叙述,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下人性与命运的裂变。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老兵的生存状态、体察老兵的细微心理变化,让阅读者能够触摸到老兵的气息,透过厚重的时光迷雾真切地感受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关系。
我做的事情,就是不让这些抗战老兵被遗忘。
12年寻访80多位老兵
走上寻访抗战老兵之路,是缘分使然。2010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关怀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经常上山下乡,寻访抗战老兵。
老兵们回忆起抗战经历,有的神情淡定,有的慷慨激昂,有些人甚至泪流满面,嚎啕大哭……那样的会面总是触动人心,每次回来我都在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70多年前,他们为守护中华民族生存的权利与尊严,付出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7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年届百岁,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坎坷,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于是,将老兵的抗战故事记录下来的想法在我心头萌发。之后每次去,我都带上相机、DV和录音笔、笔记本。12年来,我几乎走遍了桂林各县区的大小村寨,甚至还赴四川、北京、贵州、湖南等地追寻老兵的足迹。
“日本鬼打完衡阳,企图一路经过桂林、南宁直接进到越南,想打通撤退的交通线。1944年6月、7月的时候,桂林城防吃紧,我们部队奉命马上调到桂林,先是驻防榕湖路榕湖小学一带,两个月以后转到桂林七星岩一带。在那一带用2个月构筑工事。11月初,根据上级的通报,日本鬼兵力大约是五六个师团八九万人,分由灵川、高尚田、海洋坪三路向桂林进逼。”
这是广西全州老兵黄海潮口述的桂林保卫战。他是七星岩八百壮士中最后的幸存者。12年的坚持寻访,我已采访到80多位抗战老兵。除了黄海潮,还有在缅甸为远征军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开过车的武彪、从怒江边死人堆中逃出的余国清、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战地政工队15岁女兵许良能等。这些从老兵们口中说出的细节,部分还原了桂林保卫战、桂柳会战、昆仑关战役、台儿庄战役、老河口大撤退以及远征军赴印缅作战等抗日战争史实。
2016年1月16日,是桂林籍老兵侯伟功百岁生日,寿宴在贵阳市某酒店举行,场面很隆重。93岁的贵州籍远征军抗战老兵汪再祥、贵州省黄埔同学会代表、侯伟功亲友、各地志愿者代表共100多人出席。带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我与妻子专程从桂林奔赴贵阳拜寿,带去家乡人的问候和敬意。侯老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桂柳会战等著名战役亲历者,于1957年到贵阳投奔亲戚,靠打零工为生,在异乡流落近六十载,一生坎坷多厄。侯老坐在轮椅上,听力极差,但精神很好。90岁那年,他因白内障双目失明。听说我们来自桂林,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朗声告诉亲人:“刘同志是第一个因为我的老兵身份而来看我的家乡人。” 我说这次来还有个目的,想听您讲讲抗战的故事。老兵闻言,立刻双手抓紧轮椅的扶手,身子使劲往前挪了挪,挺直了腰杆,沉思少顷,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那双大手,五根手指始终弯曲着,像鹰爪,几乎没什么血色,因为太瘦而青筋暴起,每说到动情处,便狠力抓向空中……
记忆碎片还原的历史
然而,寻访之路却比想象的艰难得多。抗日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老兵大多回乡扎根,很多人散落在深山远村,不为人知。我根据线索一个一个地找,每找到一个都要高兴好几天。
桂北的深山里住着一位抗战老兵。我去采访他那天正遇到村里修路,汽车开到半路进不去了。我们一行四人只好提着采访器材和慰问品,徒步进村,好不容易才找到老兵家。老兵蒋昌淮曾经参加过昆仑关战役,第一次见他时他已93岁。老人双眼几近失明,耳朵也不灵光,而且老人那一口土话让交流变得异常吃力,最终在老人侄子的“翻译”下才完成了采访。
为了采访蒋昌淮,我前后五次去他家。蒋老的听力不行,记忆也不太好,每次都只能回忆起一些片段。每次去他家,要坐在他身边跟他聊上好一阵,希望能在他那些凌乱的记忆碎片里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老兵们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甚至错误的,需要反复核实,查阅资料,用查到的线索重新问老人,再核实。如此一来,往往要三番五次上门探访老兵。采访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次,去了老兵家里6次。除了做笔记,我采访时还要拍摄视频、录音,回家后反复听,有时一段录音反复听一个晚上,得到的有效信息可能就一丁点。
大多时候采访是不顺利的。比如到了老人家,老人却卧病在床,没办法接受采访。有时刚好碰到老人心情不好,不愿多讲话。而我随时都准备好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有次去养老院接老兵周松桥参加黄埔军校校庆活动,老人在车上突然谈起了抗战故事,尽管都是听过多次的“老故事”,我还是赶紧掏出手机录音。也就是那次,老人给了我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揭开了一个困扰我多时的迷惑。现在,我的手机里面已存满了老兵谈话的录音。只要老兵一开口讲话,我就会凑近去听,习惯性地把老兵的话录下来,生怕错过重要线索。
唯有跟时间赛跑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说过:“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与探访之路上遇到的困难相比,让我感到无助的,正是老兵们的日渐凋零。
有次去采访抗战老兵蒋义清,因为市里突然有急事,完成上午的采访后,只得告别老兵,准备赶回家。离开时,患有眼疾(后在志愿者努力下,做了治疗),行动不便的老兵颤颤巍巍,借助菜园的围栏,一直把我送到大路边。他一个人站在那儿,远远望着我们,摇着手,嘴里不停念叨着:“你们这么关心我,哪要得哦”。他的眼角,有泪光闪动。我回头,正好看见这一幕。看着他那不再挺拔的身影,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就这么走了。他已经98岁,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听他讲故事。于是,果断转身又返回村里,坐下来听蒋义清继续讲故事。只是,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再次打开记忆的闸门,老人的思维混乱了,记忆模糊,一句话也不能讲了。可他上午精神还很好,跟我讲了那么多细节。
有了这次经历,我感到,人其实就如一台机器,过度运转,就会过度消耗精气,尤其耄耋老者,更是如此。
更加残酷的是,有些老兵见了一次或许就是永别。
短短几年间,我接触过的老兵中,已有几十位相继离世,其中有几位是在采访后一个月内离世,更多的老兵则是刚刚被找到,还没来得及采访就走了。
每次去采访老兵,我都尽可能多问一个问题,因为每一次看望也许都是最后一次。想不起是谁说的话,“老兵的时间,是以天计算的。”
十年来,行程数万公里,我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向家人和朋友借钱踏上寻访之路。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档,我却不敢轻易打开,那是一份死亡名单。老兵等不起,我必须在他们健在的时候抢救更多的资料。
还有更多散落民间不为我们所知的老兵,在渐次凋零。老兵寂寥的背影,将连同他们的故事一起被埋入黄土。这让我不安。我害怕寻访的脚步赶不上老兵凋零的速度,唯有跟时间赛跑。
这是我的责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还有两重身份:画家和山庄主。但是最近这些年,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寻访老兵和创作上,甚至连早年苦心经营起来的山庄也无暇顾及。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说,开始做这件事可能只是出于兴趣,而在接触了那么多老兵之后,我觉得这已经是我的责任,必须把它做好。
这里我讲一个向老兵赠书的故事。
梁辉及其夫人符琼光是一对老兵伉俪,两人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2015年,符琼光获得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而梁辉没能等到这一天,老太太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梁辉的抗战事迹,“因为他是真正的抗战老兵!”
2016年6月13日,一大早,志愿者飘姐去看望住院的抗战老兵符琼光,奶奶请飘姐问我《烽火青山》上有她的夫君梁辉不。飘姐告诉我,符奶奶想看看书,看看老伴,飘姐还说,符奶奶病情极不乐观。我请飘姐转告符奶奶,《烽火青山》上有他们二老的故事,书很快就要寄到桂林。最近常有老兵过问书的事,但图书出版实非个人意愿所能把控。故而每每接到类似问询,我便感内心十二分的惶恐。我从手机中找出一张年前去拜访符老的照片,恍若再次跟随老人的述说,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七十年前的峥嵘岁月。
6月19日,我在深圳参加人民日报出版社为我的新书《烽火青山》举行的发布会。图书终于出版了,闻着油墨清香,我感触良多。到了深圳,我拿到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回桂林,告诉我的朋友飘姐,告诉她我不能再等到出差回去再去送书了,我要直接把书寄给她,请她代我给病榻上的符奶奶送去。
6月21日20时,桂林市人民医院,符琼光老兵病榻前,志愿者飘姐发了一条朋友圈:
下午收到作家、志愿者刘玉特意从深圳寄来的书,然后跟另一位志愿者及时送到养老院。符琼光奶奶是目前桂林健在的3位女兵之一 ,以前去拜访她时她总是和蔼可亲,笑容满面,跟我们聊起她跟丈夫梁辉老兵的爱情故事,说起怎样在篮球场相识,十七八岁就跟丈夫结缘,然后怎样跟着丈夫东奔西走,聊起亲人、邻居怎样陪他打麻将……她总会开心得哈哈大笑。如今她气若游丝,此刻已说不出话,但是跟她交流时会睁眼、点头……老兵在风中,志愿者们在路上……
时间最是无情物。6月27日,符琼光追随爱人而去,享年93岁。
抗日战争史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民族伤痛和集体记忆,它给中华民族和人民带来的历史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无疑是伟大而值得铭记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老兵都是一部活历史。我在《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后记中写到:“寻访健在的老兵,记录下他们的峥嵘岁月和当下的生活,是希望那段过往,不至于随着老兵的离去而被湮没。也想借这些记忆的碎片,见证一段尘封的历史。借此,向那些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勇者致敬。愿这些回忆,能促使我们反思从前与现在。”
出版人沈伟东说,翻开这本书,让读者走近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这些生命个体与我们的国家命运、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位老兵的生命经历,也记录着国家波澜起伏的命运密码。
当我在各种讲座、读书会上听到年轻读者充满正能量的留言,当在微博、抖音上看到自己的数万粉丝表达对革命主题作品的喜爱,表达要向先辈们致敬和学习时,我也跟着他们热血沸腾起来,感觉这些年的苦没有白受。多年非虚构写作的习惯使然,我更关注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总能发现耀眼光芒,牵引你去书写,去创作,也激励自己,审视自己,提高修养,丰满羽翼,勇于担当;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与历史的真实性有机融合,引领读者重回历史现场,呈现昂扬向上、感人肺腑的文学力量。
《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烽火青山》《征服老山界》《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已相继出版,这些革命题材作品,都与中华民族的抗争相关,都在挖掘着中华民族和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透过这些作品,读者既可以感受中华民族抗战史的深沉,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间抗战史,更可以感受到那种回到历史中去追求真实的艺术再现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与魅力。因此,这些作品深受读者好评,引起了包括大学、学术机构、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值得想要了解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发展史的广大民众好好品味的。《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等作品受邀参加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还被写进“2021年中国口述历史观察报告”、“2021年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热点综述”。
如今,《丈夫许国》一书即将出版,我没有停下寻访的脚步,反而,我的步伐更快了。我希望有一天能将拍摄的老兵口述视频素材,剪辑成纪录片。
(责编 魏国良)
刘玉,民革党员,广西桂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征服老山界》《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烽火青山》等,作品曾入选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人民日报》推荐的“40本最适合周末阅读的书”、华文好书榜、百道好书榜、光明好书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