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之道: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作者: 刘作华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畜牧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探索“菜-猪”融合发展模式,引领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菜-猪”融合发展,就是资源化利用生产涪陵榨菜的青菜头尾菜生产饲料饲养涪陵黑猪,形成“黑猪绿色高效养殖-粪污无公害处理-有机肥料-青菜头有机种植-青菜头尾菜和榨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菜-猪”种养循环体系,实现中国酱腌菜代表涪陵榨菜与“华系猪”代表涪陵黑猪强强融合发展。推进“菜-猪”融合发展,对于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示范意义,对于发展壮大“华系猪”谱系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构建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农业品牌具有标志意义,对于助力重庆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支撑意义。
一、整合资源优势,推进“菜-猪”融合发展
(一)废污资源
榨菜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如榨菜茎叶、榨菜渣等废弃物,但这些废弃物可以通过处理和加工,转化为高蛋白、高纤维的饲料,用于涪陵黑猪的饲养。在我国常规饲料短缺、饲料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推进“菜-猪”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产业废弃物处置成本,还可以节粮降本、增效,避免“人畜争粮”,对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按照重庆市涪陵区目前年产青菜头176. 7万吨计,约有175万吨以上的尾叶、9万吨的青菜头菜皮、6000吨的含盐鲜榨菜皮可以资源化利用。同时,生猪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污,成为继工业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之后的第三大污染,严重影响生活环境和威胁人类健康。但这些废弃物却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通过堆肥或液态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利用猪粪种养循环就近、便捷处理养殖粪便,通过产生沼气解决农户生活清洁能源问题,既解决了传统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又满足了榨菜种植有机肥供给,生产出“高档肉、放心肥、绿色菜”,是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多赢之举。
(二)产业资源
当前,生猪产业面临来自土地、环保、资源和健康等方面的多重影响,人们对猪肉的消费观念和生态安全需求逐步增强,“绿色健康、原生态”成为饮食消费时尚。“洋三元”瘦肉型猪肉由于口感差,市场份额正逐渐被“华系猪”取代。国家级生态农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抓住机遇,致力于涪陵黑猪产业化、集群化发展。2009年,从涪陵区及周边区县选购盆周山地猪500头建立选育场,采取边选育边产业化的方式提高品种的繁殖和生产性能,目前已通过中试阶段,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配套系。现有盆周山地猪资源保种场3个,存栏盆周山地猪原种种猪666头;发展涪陵黑猪原种、祖代、父母代种猪1. 5万余头。同时,坚持“绿色生态、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原则,采取“猪、沼、粮、桑、菜、果”相结合的模式,实施生态饲养与家庭农场融合的养殖方式,整合涪陵黑猪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涪陵黑猪“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全产业链,努力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价值链的有效提升。现有生态饲料加工厂1个,年产生态饲料5万吨;A级生猪屠宰场1个,年屠宰生猪10万头;年加工销售肉食品约2000吨。在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设有涪陵黑猪专卖店及大型超市专柜200多个,2023年销售涪陵黑猪7万余头。
(三)品牌优势
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名酱腌菜之一,是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青菜头种植土壤退化和青菜头尾菜造成的面源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涪陵榨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目前,涪陵黑猪已成为西南地区的著名品牌,肉质已经进入川渝第一梯队。涪陵榨菜与涪陵黑猪强强融合、双轮驱动,可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四)科研优势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拥有“1+5+4”创新平台(“1”即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5”即生猪遗传育种与繁殖、生猪营养与饲料、生猪疫病防控、生猪养殖环境与工程、生猪大数据5大平台,“4”即创业孵化、千亿级国家生猪交易市场、金融特色服务体系、论坛会展4大创新创业及服务平台)。近年来,该中心聚焦生猪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等关键核心技术,承担科研项目219项,自主研发项目87项,取得标志性成果8项及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开发新产品7个,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5件,授权欧美日专利2件,颁布标准39个,获得省部级奖励13项。同时,依托渝东南农科院和涪陵榨菜集团研发中心以及其他科研院校和企业研发力量,可从青菜头品种、防腐保鲜和榨菜新产品开发、生产设备机械化智能化研发等全产业链进行科研攻关。
二、明确目标任务,推进“菜-猪”融合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坚持“联动涪陵榨菜、走好生态之路、打造最美黑猪”发展思路,以涪陵黑猪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协同”为重点,系统构建涪陵黑猪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努力将涪陵黑猪产业培育成国内一流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涪陵黑猪成为“华系猪”发展的重要领跑者、重庆农牧业发展的新势能和感知中国味道的重庆新名片,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融合、种养循环新典范。
(二)推进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创新“菜-猪”融合发展的特色循环农业模式,打造保护性开发、开发性保护的标杆。二是产业升级,融合发展。聚焦打造涪陵黑猪百亿级产业集群,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国家平台+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创新基金+新型电商+定制营销”等形式,加快“菜-猪”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汇聚优质创新资源,做实属地化创新平台和飞地化创新机制,融通“菜-猪”创新链和产业链。四是服务赋能,共享发展。强化涪陵榨菜、涪陵黑猪两大品牌强强融合,更好发挥涪陵榨菜对涪陵黑猪的品牌赋能作用。推动设立涪陵黑猪产业发展基金,系统健全涪陵黑猪产业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涪陵黑猪百亿级产业集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战略定位
一是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涪陵黑猪特色创新高地。聚集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立足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以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站为终端服务端口,加大科技赋能、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力度,让涪陵黑猪成为“华系猪”的重要领跑者,让养殖户爱养、让消费者爱吃。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涪陵黑猪百亿产业高地。以市场化方式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主体,一手抓海林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一手抓乡村振兴家庭农场试点打造,立足属地资源优势,搭建产销联合体,扩大体量提升质量,推动涪陵猪产业集群加快提升至百亿级,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发挥品牌优势,打造“菜-猪”融合发展示范高地。拉长做强涪陵黑猪产业链条,加快“菜-猪”融合发展,更好形成“青菜头尾菜-饲料-涪陵黑猪养殖”新业态。对标涪陵榨菜,力争将涪陵黑猪创建为国家级品牌,将涪陵黑猪打造成与涪陵榨菜相媲美的中国新名片。
(四)发展目标
一是生态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既解决好青菜头尾菜和榨菜刻弃物的利用问题,又解决好生猪养殖粪污处理问题。二是经济目标。打通“科创+产业+资本”发展路径,强化“菜-猪”融通循环,打造涪陵黑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建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黑猪之乡。预计到2026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实现150亿元。建成涪陵黑猪养殖专业村250个,年出栏商品猪150万头;高效利用青菜头尾菜70万吨,年生产生物饲料150万吨;年精深加工食品1. 5万吨;带动就业20000人,亩均实现收益14000元。三是社会目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等合作共赢模式,以 “八统一”服务方式(统一移动猪舍规划、供苗 、供料、疫苗防疫、养殖技术标准、培训、保价回收、销售),从生猪养殖、粪污消纳、育肥猪销售、土地流转、品牌增值各个环节让养殖户分享养殖收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推进重点任务,推进“菜-猪”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菜-猪”融合发展模式,强化种养循环与创新源头端、加工生产端、市场销售端一体化发展。重点健全涪陵黑猪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强化“三链协同”发展。
(一)健全“菜-猪”融合的涪陵黑猪产业链
第一,建设涪陵黑猪“榨菜基”饲料体系。由海林公司联合有青菜头资源的龙头食品企业、有中药渣资源的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在种养基地配套构建以青菜头尾菜、榨菜废弃物为主的生物饲料体系,制备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产品。运用菌酶协同生物饲料新技术,开发利用发酵饲料生产技术和产品应用技术,依托青菜头规模化农场和榨菜加工龙头企业,构建田间青贮青菜叶饲料、晒场青菜皮生物纤维饲料和青菜皮生物浓缩饲料的生产体系。充分利用青菜头尾菜生物饲料系列产品,研制涪陵黑猪专用饲料配方,配套用于家庭农场涪陵黑猪的养殖,服务赋能有榨菜印记的涪陵黑猪优质肉品体系建设。
第二,建设涪陵黑猪养殖体系。一是营养体系。研究制定涪陵黑猪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猪的营养需要量体系,开展专业的营养体系研究,指导养殖生产体系的饲料配制和饲喂。同时,加强通过营养推动涪陵黑猪养殖增效减排的研究,服务涪陵黑猪低碳养殖及“菜-猪”融合发展。二是养殖安全体系。建设涪陵黑猪家庭农场生物安全体系和防疫体系,指导、培训和示范家庭农场、移动猪舍、中小规模育肥猪场的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积极转化应用“新饲料添加剂腺苷七肽”及非洲猪瘟新型材料消杀剂、液态饲喂系统等先进产品,常态化提升疫病防控能力;辅以涪陵黑猪无抗养殖和生物防疫等配套服务项目,提高生猪成活率和生产效率。配套完成涪陵黑猪养殖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颁发和应用。三是种养循环示范体系。建设5000个“菜-猪”种养循环家庭农场,推行“移动猪舍”+“种养还原”模式。在家庭农场体系建设过程中,配套完成涪陵黑猪家庭农场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发布、应用。四是移动猪舍智慧养殖设施供应体系。建设智能型养殖设备装备制造基地1个,年生产移动式装备猪舍2000套以上,满足移动式猪舍5000个、液态饲喂系统500套、移动式软体沼气袋5000个、沼液输送管道及燃气灶5000套的生产和装配产能。五是生物有机肥体系。在相关乡镇建设10个有机肥生产基地,服务5000个涪陵黑猪家庭农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配套安装有机肥软体储存袋5000个,服务50万亩种植基地用生物有机肥供应;配套完成“菜-猪”有机肥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六是生猪福利体系。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1个涪陵黑猪福利养殖示范项目。
第三,建设涪陵黑猪加工体系。抢抓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涪陵黑猪肉制品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化、政策集成化、要素集聚化、功能集合化,着力培育涪陵黑猪高端食品品牌。一是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在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基础上,引入新技术,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升级,增加肉制品的形态种类和消费场景,满足新生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升肉类预制菜肴工业化加工技术,突破新型靶向减菌、风味发育与保持、数字冷链仓储物流、新型多功能包装、工程化加工装备等关键技术,实现风味保持、营养方便、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目标。二是提高涪陵黑猪肉制品标准化水平。提升各品类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设计,建成多形态品类可共用的大类柔性生产线,搭建可灵活调配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体系。建设分级分类产品标准和识别标志,推动种猪选择、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等环节标准化。以集聚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满足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高品质需求。建立从“公司+农户”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厂屠宰加工全过程批量与个体加工追溯体系,提高涪陵黑猪供应链可追溯能力。三是开发“好吃、有趣、健康”的肉类新产品。扩展肉类休闲零食、主食领域,突破传统零食界限,加工丰富多元的涪陵黑猪肉制品口味。紧跟潮流,打造网红风味。同时,融合创新,定义新中式风味。挖掘传统美食潜力,发扬地方特色风味。四是培育涪陵黑猪细胞培养肉等高科技制品。结合前沿的分子料理和3D打印技术,融入现代营养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创新,以优质的涪陵黑猪为主要原料制作出具有米饭、面条等传统主食形态的食品,为增肌、减脂、儿童辅食、慢病管理等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营养餐食。将具有健康特性的因子、微量元素、营养强化剂,通过适当载体添加到涪陵黑猪肉制品中,保持其功能特性不被加工过程影响,研制功能性风味的肉制品。依托遗传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根据个体营养需求,靶向设计并精准制造新型个性化营养肉制品,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从精细分级分割—精深高附加值加工—共产物多元利用等方面系统推进技术突破,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