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如何始终”认识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
作者: 赵诗雨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史,不仅拥有大党建业的莫大优势,也存在治国治党的独有难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党的建设方面提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面临的复杂环境、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责任使命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深刻把握。2023年1月,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如何始终”集中概括了我们党面临的独有难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清醒和坚定的战略自信。认识和破解“六个如何始终”大党独有难题,是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是深入学习和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在“六个如何始终”中理解大党独有难题为何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提出新命题,并作出关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六个如何始终”重要阐述,为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初心难题: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置于“六个如何始终”首位的难题。党的初心使命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苦奋斗历史的重要依据。这一命题的提出从初心使命立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也提醒全党不忘记我是谁、为了谁和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于“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论断,不仅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意识,也是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本质要求的坚持。在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得出“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2]的重要结论,并指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二)政治难题: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个如何始终”提出的第二个难题,是关乎党和国家兴衰的根本性难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为了提醒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的重要性。“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尤其不易。”[3]“两个确立”的提出,把党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放在了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从理论维度来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理论原则;从现实维度来看,“两个确立”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政治难题。
(三)本领难题: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六个如何始终”的第三个难题,提醒全党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就无法带领人民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曾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提升干部本领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因素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把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工作。提高干部,尤其是提高年轻干部的“八项本领”“七种能力”与四练(炼)是克服本领恐慌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更加繁重,各级干部肩负的责任也更为艰巨。只有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高素质水平的干部队伍,才能破解本领恐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能力支撑。
(四)精神难题: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如何始终”的第四个难题,事关我们党能否永葆革命精神,能否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斗争精神和拼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我们党之所以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5]但不能忽视的是,党内部分干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产生了一些因成绩而骄傲自满的情绪和消极懈怠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此类现象进行了画像:“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6]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不仅是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对干部在新“赶考”路上的心态要求,也是对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的具体要求。
(五)作风难题: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如何始终”的第五个难题,是对我们党能否突破“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要求。在过去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了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在于敢于自我革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党情的基础上,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是大党作风难题的突出表现,是违背党性和衍生其他问题的重要根源,必须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自我革命的深刻性、涉及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认清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呈现的新表现,以自我革命精神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六)纪律难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如何始终”的第六个难题,是我们党永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要保证。“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7]习近平总书记把影响政治生态的纪律问题集中概括为“七个有之”,并指出“七个有之”是不良政治生态的最大病根。它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保持一致,从本质上来看是政治隐患。
二、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
如何破解“六个如何始终”大党独有难题必须深刻挖掘背后的形成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更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目标、新任务,拉开伟大自我革命新篇章。
(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的忽视和理想信念缺失诱发初心难题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想信念缺失是诱发初心难题的内在依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党内一部分党员存在的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缺失等突出问题仍然是威胁坚持初心使命的重大难题。“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8]初心、信念问题往往是由理论的匮乏所致。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理论功底不牢靠,理想信念就难坚定,初心使命就难保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能走到今天是因为学习,走向未来也得依靠学习。只有真正解决好对科学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破解“六个如何始终”的初心难题。
(二)党的团结统一存在诸多挑战诱发政治难题
党的团结统一存在诸多的挑战是诱发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难题的关键。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大党拥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要避免类似“一些苏共党员甚至领导层成员成了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成了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大喇叭,苏共党内从思想混乱演变为组织混乱”[9]的危险出现。此外,党中央权威的落实存在容易发生走样的风险。在党中央进行重大决策落实和部署时,存在一部分弱化和曲解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问题,使得决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失真,特别是在执行中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使得党的领导难以发挥“最后一公里”的实效。
(三)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诱发本领难题
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是产生本领难题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拥有长期执政的丰富经验,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出现的党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本领恐慌、缺乏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的扩大对党员干部提升能力素质增加了难度。一是党员年龄梯度差距大,增加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党员的针对性教育难度。部分老党员有优良的政治素养,但在自我学习能力、先进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存在不足;而一些年轻党员虽具备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但由于没有经历过艰苦磨炼,容易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二是党员来源多元化,在一些企业单位、流动人口或基层组织中存在一部分“游离型党员”,这部分群体中可能存在思想不坚定,甚至被腐化的问题,增加了党员教育的整体性难度。三是部分地方党组织建设力不足,存在少数党员身兼数职,无力专心于提高自身本领。
(四)斗争意识淡化诱发精神难题
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的淡化是干事创业精神不振的重要原因。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在不断进行伟大斗争中取得的。但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处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一些党员出现精神懈怠和淡忘斗争意志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党员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以歇歇脚、喘口气,追求奢靡享乐的生活了,存在缺少对新时代斗争艰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党内部分党员经常性地陷入精神内耗,拼搏进取劲头不足,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五)党面临的“四种危机”和“四大考验”长期存在诱发作风难题
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执政环境来看,党面临的“四种危机”和“四大考验”是作风难题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们党仍然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内部危险。有的党员在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后,沉湎于以往的“老本”,艰苦奋斗的精神弱化,产生不思进取的心态;有的党员不能够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创新能力不足;有的党员存在“四风”回潮的倾向;有的党员利用网络时代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特征进行违法违纪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党仍然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如何坚持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等客观问题对全党保持优良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以共产党人的人民公仆本色避免方向性执政风险是如今面临的重大难点。在全球矛盾加剧、国际冲突中如何坚持党的纪律带来的挑战都是我们党面临的长期考验。
(六)党内政治生活虚化、政治原则动摇诱发纪律难题
党内政治生活虚化、政治原则动摇是影响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因素。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来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261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06.6万件,处分299.2万人;立案审查调查行贿人员4.8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3万人。”[10]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政治生态治理的决心,也反映了违纪问题形势严峻的客观事实。一方面,党员管理力度不足。疏于日常化管理和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个人主义特权思想严重。另一方面,党员之间“你好我好”的关系不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丢面子。”[11]
三、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