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 王立坦

科学社会主义由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是指导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与创新发展,是扎根中国沃土、反映人民愿望、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造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富有崭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重塑了世界文明版图的新格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这一理论的传承,有助于全面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这一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人类文明的建构与标注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对社会主义问题作出了科学阐释和系统论证,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其中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建构和标注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根本目的内含着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批判和解构

人类在脱离野蛮时代后进入了文明时代,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条件下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文明到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再到资本主义文明并最终到达社会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五种社会文明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从这一时间线上看,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建构的人类文明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文明必将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替代和扬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历史规律。在此指引下,马克思在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始终把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分析和批判作为一项核心议题,努力探寻一种资本逻辑瓦解之后的文明类型及其实现路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展现出马克思、恩格斯观照人类文明社会的具体路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观察、介入、批判、解构。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演进,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170余年的发展证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存在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文明所导致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生态灾难、社会的撕裂状态、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等带来了全面的人类危机。因此,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人类文明必将全面步入社会主义文明这一更高级的文明阶段。

(二)本质属性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有特征

生产力方面的不同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由此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截然不同。作为一切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又衍生出不同的价值理念。马克思指出:“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1]科学社会主义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由空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进行合理化完善、再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是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形态,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文明,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辅相成,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关心集体、社会、国家,追求公正、平等、互帮互助、友爱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准则,这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缺乏公平公正、侵略掠夺等弊端截然不同。尽管资本主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也曾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这种文明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中不乏反动性、虚伪性和腐朽性,同社会主义文明本质上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文明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等,建立在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上,其内涵只能由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机制来加以定义。

(三)实践层面彰显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改良主义运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通过改造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来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2]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寻找社会矛盾的根源,从而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始终秉承着为人类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的伟大尝试,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第一次打破了阶级不平等。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3]与几千年的封建私有制和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比,社会主义公有制铲除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生产真正成为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活动,使劳动者可以占有和使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从物质层面为全社会共享财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同时,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丰富的、多层次的,还应包括人的思想、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方面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和核心理念。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契合与传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植根中国蓬勃成长而结出的人类文明现代化丰硕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守正传承。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崭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的整体表现,在不同社会时代,它又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因此,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年不断,亘古不绝,在其深刻滋养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始终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锐意进取,始终致力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中得以孕育诞生、发展完善,最终塑造了一种崭新而成熟的社会文明形态,有力引领了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新进步、新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在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逻辑,实行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化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固有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其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以“人本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基础建立和变革的同时,逐步推动各领域改革,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展现出更高水平,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文明所导致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个人主义、虚无主义、阶层冲突、生态危机等问题。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

回望历史征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结合中国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文明,敢闯敢试探索而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高擎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旗,扎根于中华灿烂文明的深厚土壤,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独立自主,既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从百年奋斗征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辟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浴火重生、历史跨越。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必由之路。制度变迁是文明形态发展和变革最重要的原因,不同的道路会产生不同的文明形态。[6]正是由于找准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党带领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持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探索,奋力谱写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罕见奇迹,还蹚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逐步构建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总体形态,并最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扭转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局面,给世界上那些既渴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希望。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7]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价值指向上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当作发展的根本目标,紧扣人民需求谋发展,紧密依靠人民促发展,让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以政治文明为统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精神文明为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促进其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以社会文明为目的,强调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道德认同,构建道德规范体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积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五大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入探索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其中的重大课题。解答好这一课题,党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探索出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造就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凭借其科学的内容体系、强大的现实基础和明晰的时代特征,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统一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系统

文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历史的范畴,之所以能传播传承,就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塑造了理性的社会体系。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原则运用于中国实际,领导人民以创造性实践推动制度性开放和制度性变革,建构出具有中国话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统一体,科学系统,充满活力,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众所周知,马克思依据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剖析,发现了社会形态内部两个最重要层面,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我们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内涵是坚持“五大文明”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整体文明,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五个文明领域,从理论层面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更具时代感;恩格斯曾说过,“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8]就现代文明而言,有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便产生出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持续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功开创出贴合自身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文明进步不断提供现实基础,逐渐创造和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实践成果和存在样态;作为一个科学系统,人类文明新形态除了具有丰富内涵,同时又衍生出一系列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重大创新,以此为基础,我们又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制度思想和治理理念,构建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工作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努力使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制度更加健全、成熟、稳定,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形成制度,制度优化系统,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科学系统以及各系统间的协调使这一形态更显整体性、更具创新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