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并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
作者: 戴子薇 郭海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乡村振兴已经在战略层面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很多,但鲜有结合农村村户、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剖析的例子,且富有时代性的策略较少。
本文考虑到路边经济对产业融合发展可能具有的推动作用,创新性地选取古时茶马古道重要驿站之一,亦是如今的普洱茶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同心乡那柯里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那柯里作为云南省宁洱县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对象之一,结合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和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受游客青睐,让古老的茶马驿站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本研究充分考虑到那柯里这个小村寨的农民角色定位以及农业转型的机遇,在研究中融入了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剖析了那柯里村落的兼营模式,为中国有着相似资源的村落厘清了可借鉴的新时代经验。
一、田野调查:那柯里农商并重的特色之路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本调研团队于2023年4月底前往云南省宁洱县那柯里开展了田野调查。通过调研发现:那柯里在产业领域开辟出了一条“农商文旅结合”的特色之路,其依旧延续着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经济的底色,即兼营性,该特点为那柯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理论价值方面,此兼营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和理论补充;在实际价值方面,对有着相似资源的农村产业融合、农商并重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提供了可参考的实际案例。
作为路边村寨,那柯里自古便是商旅往来频繁之地。同时,由于自然禀赋的优势,那柯里也是茶叶的主产地。可以说,传统的茶叶贸易是那柯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以茶为生的模式渐被弃离,转而走向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即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道路转型。值得注意的是,那柯里的“以茶为生”的模式转型,仅是在产业形式领域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则是继续因循传统中国小农经济特点即兼营性。可以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一乡村经济的特点——农商并重。
据团队调研走访得知,发展旅游业,是那柯里经济的主要趋向。在村居访谈中,我们与那柯里村委会主任座谈,从交谈中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个人角度,依托旅游业增收都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那么是不是那柯里完全以旅游业为基础呢?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模式仍是遵循着传统的兼营模式。从调查的十户村民来看,从事的职业各有不同,其中完全依靠旅游业的几乎没有,大多采取兼营模式。调研结果显示,那柯里村的居民的收入渠道在近几年有着明显拓宽,说明那柯里的经济发展改变只是在产业领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但在结构上还是因循着传统的亦工亦商亦农的兼营模式。从这一点来说,那柯里实质上仍旧完全未能逃脱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模式,只是在细节部分有所改变,却未触及根基。
对于那柯里来说,旅游业创收驱动力有限,因此采取兼营模式是一种明智之举。换言之,拓宽收入渠道,改善收入结构是乡村振兴应当注意的方向。对于乡村而言,其本质在于乡土性,土地始终是乡村经济的根本,如何有效利用土地是乡村振兴必答之问。很显然,在这一方面,那柯里村的经验无疑是继续因循传统中国小农经济特点,保持兼营模式的本质,在形式上与现代融合,从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兼营模式:融合共进与接续传承
那柯里作为交通要道,是众多旅客歇脚之地,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也有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茶叶种植业给当地农户带来的效益远逊于旅游经济的收入,这或许是那柯里从传统产业走向兼营产业最为主要的动因。
(一)以“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耦合
当地的旅游业没有被开发之前,那柯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当地农作物以水稻、茶叶和玉米为主,兼有少量的食宿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那柯里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2007年6月3日,宁洱县的一次强震冲击了那柯里原有的产业形式。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于2008年11月到那柯里视察,并把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那柯里乡村文化节,此举进一步推动了那柯里村旅游产业的发展。2019年,那柯里年接待旅游人数79.70万人,同比增长22.31%,旅游收入3.82亿元,2020年疫情过后小镇开放以来,吸引中外游客7.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40万元。[2]十余年来,那柯里紧跟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国家大政方针,同时也得益于云南省和普洱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当地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那柯里的支柱产业。
此外,那柯里注重旅游业与特色农业的融合。例如当地草莓采摘、葡萄生态采摘基地的建成,使得农产品也成为了一种特色旅游商品,促进了当地群众创业致富积极性的提高。不少那柯里村民主业为旅游服务,但同时也经营自家茶园、果园,既能自给自足,也融合为旅游业的一部分。外地开发商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以茶马文化为主调,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扶持政策,于2019年陆续来到那柯里经商。当地最具特色的商户高老庄,将DIY产业与传统制茶技术结合,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极大地拓宽了普洱茶的销售渠道,带动了茶叶种植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2019年,那柯里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之一;2022年,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那柯里村落的周边既有农田,也有果园和茶山,一并成为了那柯里的乡村景观中的一部分,作为自然资源的“生态茶园”和“生态果园”,与那柯里传统的农耕文化一同充实了那柯里的旅游品牌。
那柯里是古时运输的重要通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与之兴起的马帮和茶叶一起成为其两大文化符号。在旅游开发中,当地长为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得到了修复,同时建成了陈列馆、支砌景观路、自然石挡墙,并且根据当地地理特征建造了河道景观、穿寨而过的茶马古道,以及“水车拉风箱”、洗马台、“古道流溪”等十余个景点,同时完善了旅游厕所、绿化等基础设施。[3]那柯里最大的旅游特色便是本身的真实感,是一种具有实在内核的村寨特点,自旅游开发以来,那柯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据统计,那柯里的旅游年收入近年来均破亿元。以种植业为根,旅游业为辅,加之文化底蕴的熏陶,这种多产业融合的模式帮助那柯里的经济在短短几年间飞速发展,获得了“云南三十佳最具魅力村寨”“中国最美休闲村(历史古村)”“全国文明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一系列称号。[4]
(二)以“道路要塞的优势”拓宽延伸乡村产业链
从那柯里村寨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个“因路而生、因路而变、因路而兴”的村寨。途经这里的公路有历史上的茶马古道、1953年开通的昆洛公路、1995年运行的磨思公路、2008年修建完成的昆曼国际高速公路。[5]道路联系起那柯里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作为茶马古道沿线上的重要节点,普洱茶产业依赖于那柯里茶马驿站而走向四面八方,南抵缅甸、老挝和越南等东南亚各国。2008年以来,经由昆曼国际高速公路的带动,那柯里旅游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那柯里与周边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吸引许多中外游客驻足。
那柯里周边因为地理位置的相对特殊性,交通极其便利。宁洱县“一轴三环一廊一带”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一轴”就是那柯里,那柯里村寨距宁洱县城有20公里,离普洱市区仅有25公里,是游客来到茶马古道不可忽略的旅游站点。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那柯里串联起周边村寨的经济,投资环境较为优越,近些年来引来了许多省内外的创业者。由于那柯里位于同心乡,种植花卉100多亩,在春夏季,同心乡花卉种植基地亦游人爆满,周边的鲜切花种植项目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突破口,通过采摘游、鲜花售卖创收,不少村民通过花卉种植基地实现稳步就业。同心乡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辐射区,还打造了周边村庄附属的生态葡萄产业园。花卉种植基地、葡萄园等,除了吸引外省游客,也充实了县区周边群众的日常休闲娱乐。除了采摘、认养等模式,生态葡萄园还计划转型做葡萄酒加工,打造葡萄酒品牌,该举措能够进一步延伸该地区的产业链,成为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近来一项助推数字乡村战略、提升村寨智慧化程度的“那柯里——澜泥坝智慧景区”工程落地实施,促进了当地的商户积极上线“云品荟”平台,对特色商品进行宣传销售。总的来看,那柯里有序推动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拓宽了产业链,促进了线上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以“建筑+饮食+歌谣+节日”为载体传承乡村文化
那柯里有哈尼、彝、傣等多个民族,其中茶马古道遗址、百年历史的“荣发马店”,以及全国性的绝版木刻“双创”实践基地,都是对民族茶文化、马帮文化以及多种民族风情的传承。那柯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挖掘了茶马古道文化里涵盖的思想底蕴、道德规范和人文情怀,并且不断弘扬其团结诚信、不屈不挠的马帮精神,其乡村文化物质载体得到了修复和发展,村落风貌、古道、桥和马店等一批文化体验项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保护。
那柯里的建筑多突出“茶叶”“马帮”的文化意象,如“高老庄”“风雨桥”及周边的“马掌铺”“马跳崖”等景点。“高老庄”是那柯里“崇德向善”的代表,目前“高老庄”传承普洱茶手工制作技艺,为游客传播普洱茶文化,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普洱茶文化体验中心。除了建筑,那柯里当地特色的饮食和歌谣也是文化载体之一,歌谣以《马帮情歌》和《赶马小情歌》为代表,《马帮情歌》还被称为“云南省第二首《小河淌水》”,凸显着马帮文化中“除苦得乐”的精髓。针对“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M·伍兹认为:无论是何种文化,其在历史、未来的发展之际,都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迁的过程之中的。[6]在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在经济、文化层面存在的不足,为那柯里茶文化、马帮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智慧,同时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的力量。
此外,那柯里的“茶马古道乡村文化旅游节”也是传承其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节上推出的茶马古道竞走活动、饮食上推出的传统马帮簸箕宴等,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让本地村民、外来游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村民对那柯里的历史文化的认同程度会影响村民对自身群体身份的定位,村民对“茶马文化继承人”的身份意识在文化重构中逐步树立。[7]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在这些现存的驿站文化、传统马帮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普洱茶文化,以及茶马古道文化等文化仪式的熏陶中能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意义重构与转型驱动
那柯里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为推动乡村产业耦合、提高农民积极性带来了重要契机。正是凭借特色农业、旅游业和交通业的传承与融合,那柯里在“传统种植业”到“兼营产业”的转型中探索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财之道”。这种基于内生优势而探索出的发展方式,就体现了“农商并重”的兼营模式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意义重构的重要作用。
(一)重视农村经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催生发展活力
在调研期间,针对村落里不同的农户进行访谈我们发现,那柯里村作为传统的农耕社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前它的经济支柱一直是种植业,并辅之以畜牧业和农业,可见在乡村振兴中不能忽视农村经济的顽强生命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如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何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三农”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对我国未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出了挑战。
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不仅取决于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更依赖于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此,党和政府提出要全面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这个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农业投入的优先顺序认识不清;对发展现代农业认识不够全面;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视不够等等。催生农村发展活力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在新时代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