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作者: 张绍荣

文化关乎国本,文明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归纳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这不仅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本真与独特所作出的重大结论,而且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伟大。立足百年变局、放眼战略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赓续中华文明、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最显著的标志是突出的连续性

文明的连续意味着文明延绵不绝、从未中断。将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突出特性,是基于中华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的最显著区别。人类文明灿若星河数千年,唯有中华文明饱经风雨沧桑,虽王朝数次更迭,但始终未脱离汉民族、汉文化这个大主体,即使非汉民族当权,最终不同民族文化源流都融入了汉文化这个大熔炉,从而成就了当今世界唯一文明主体和文化传统没有断线的原生文明。

判断中华文明连续性最突出的标识就是文字记载使用和文化习俗的延续传承。已有研究表明,大约 5100年前的良渚、南佐等若干都邑性聚落和区域性原生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正式形成。从殷商甲骨文到金文,从秦篆到汉隶、魏碑,五千年前的中国文字体系、造字方法已经成熟,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演化,中华文字延续传承至今、使用不曾中断。除成体系的文字外,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优良习俗、纲常伦理也印证着文明的延续性,持续绵延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比如,中华民族一直尊崇的仁、义、礼、智、信,以民为本、以和为贵等思想观念;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和所形成的节日习俗;还有融入中华儿女血脉的家国团圆、华夏一统等大一统理念等,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理念共鸣,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相传、血脉赓续。

(一)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根基在于中华文明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

毛泽东指出,“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2]。历史是真实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证明,没有主体性的文明是缺乏持久生命力的,缺乏旺盛生命力的文明是很难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因生产方式稳定性,从而有力保障了中华文明延绵欣荣的连续性,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奔腾向前的外在因素。而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才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内在基因。这种内在基因具体展现为文明的自我发展能力、回应挑战能力和开创新局能力。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并非亘古不变,而是不断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并非一帆风顺、线性发展,而是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的交织回响,既有引领世界、独领风骚的高潮期,又有近代以来外来冲击、民族危亡的低谷期。中华文明正是在跌宕起伏中,依靠自身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有效回应挑战、勇于破旧立新,最终成就了人类文明延续的奇迹。

(二)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有力诠释中华民族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历史无法割裂。只有从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特质来感知中国特色、把握中国精神,才可能更好理解现今的中国是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未来的中国应向何处去、应怎样向何处去。受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曾遭遇深重危机,中华民族甚至面临被开除球籍的极度危险,但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契合中结合、在结合中成就,才成功开辟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让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重焕生机。新时代,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就是要传承中华文明、汲取营养智慧,坚持走好延续中国特色、秉持中国精神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

二、中华文明绵延兴盛的最根本动能是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滋养了富有创造精神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华民族也依靠勤劳智慧不断创新发展着悠久的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既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也是其持续绵延兴盛的动能所在。

(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实证着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

世界上很多早期的原创物质文明成果都出自中华民族。比如最早的炊煮陶容器制作,水稻、黍、粟的栽种,猪等家畜驯化饲养,榫卯木结构、夯土建筑技术、琢玉工艺技术、养蚕丝织技术、瓷器制作技术、中医药以及名扬全球的“四大发明”,等等。同时,很多发明都领先于世界,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工艺、丝绸等中华物质文明创新性成就,铸铁脱碳技术、炒钢、灌钢等工艺技术,均早于欧洲上千年。这些伟大创新不仅带来生产力大发展,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大进步,影响了世界发展进程。

(二)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力证着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

农耕文明让先民们居有定所,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从而创造了同样影响世界的精神文明成果,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从老子到孔子、庄子、孟子,再到墨子、孙子、韩非子;从儒家到道家、墨家,再到名家、法家、兵家;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从格萨尔王到玛纳斯,再到江格尔,中华先民的卓越才华和文明成果引领世界。从十进位计数法到《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从扁鹊、华佗到张仲景、孙思邈,从天文历法、八卦相数到整体思维、天人合一。可以讲,中华先民们用智慧培育创造了独具魅力、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并不断影响提升中华文明的质量成色。

(三)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政治文明佐证着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

在结构体制上,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奠定了统一延续、防范分裂的国家体制,极具深远政治意义。在权力运行上,自秦汉开始的皇权之下设官分职、分层分类统理各级事务,分立行政与监察、完善谏官系统为权力运行提供了保障制约。在人事选拔上,逐步确立了皇权至上、任人唯贤、注重民意、考核遴选的选用体系。 在法律上,逐步形成了德主刑辅、层级分明、体系完整的律令体系。在军事上,逐步形成了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国家分裂、抵抗外来侵略的统一指挥体系。在思想意识上,逐步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兼容并蓄、有为与无为相融合的思想体系。这些都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系统集成创新,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了变革动力。

(四)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奋斗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

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有力支撑和成就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先进与伟大。新时代新征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持续创新赋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创新动能。

三、中华文明赓续血脉的最伟大内核是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的连续是具有突出统一性的连续。追求一统、向内凝聚是贯穿中华文明的不变旋律,互鉴交融、多元一体是融通中华文明的不变特质。突出统一性既是中华文明保持连续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交融连续的结果。

(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表现在长期的文化大一体上

虽然古西亚文明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文化整合,可因人群、语言、宇宙观差异并未真正成为一体;古埃及文明虽然文化上高度一体,但最终中断消亡。只有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具有突出统一性的文明。在一万年的中国文化史上,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有80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文化中国正式形成于6000年前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秦王朝更是开启了多民族一体化进程。秦汉以后的几次民族大融合进一步促成了文化认同,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互鉴交融,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文化基础。几千年来,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不但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铸就了牢不可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表现在国土政治的大一统上

中华文明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政治王权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朝,秦汉实行的中央集权郡县制进一步加固发展了国家的大一统。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代的羁縻州府、元朝的宣政院、清朝的理藩院,使多民族政治统一、国土统一的根基不断强化,让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升华。纵览五千多年文明史,即使王朝不同,当权民族不同,但皆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的神圣责任与使命。近代中国遭受外敌入侵,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最终都能在衰败凋零中浴火重生,靠的就是已经融入各民族基因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突出统一性。

(三)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滋养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强烈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的精神内核,体现为鲜明的大一统思想。这是中华文脉繁衍发展根魂所系,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石所在,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统一、国土完整始终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决定了国家稳定、人民幸福、文明延续的信念追求,决定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志在一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历史特性中汲取智慧,深刻把握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脉,深刻认识到追求统一是发展主流、走向统一是最终结局,以坚强统一的永恒追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迈向复兴的磅礴伟力。

四、中华文明交融演化的最宽广胸怀是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还源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碰撞交融,不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丰富发展,呈现突出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也是中华文化的创新前提,贯穿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全过程。

(一)中华文明的形成延续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

具有一万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成就了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连续文明。距今8000多年前的贾湖文化表明淮河上游、河南东南部吸收了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吸收了淮河流域稻作技术;距今4300年的中原地区积极吸收南方的稻作、北方的木质棺椁和陶制酒器、长江中下游的玉文化等,这些都客观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包容性。同时,源自西亚和欧亚的绵羊、山羊、黄牛、小麦、马车等先后传入中国,融入并丰富了中国的世俗生活,五谷齐备、六畜共养的景象让中华先民生存能力显著增强。正是中华文明的内外包容性,带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成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为中华文明持久欣荣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中华文明的兴盛伟大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

自先秦以来,中华文明都传承有序、与时俱进、广纳众采,不仅促成了国家治理体系,也完善了国家制度文明,更集聚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永恒价值。大约距今3000年前,包容接受西亚地区铁器和玻璃器制作技术,为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冶铁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源于本土的道教与外来的印传佛教长期并存、相融并生,也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从西亚等地区引进水果、蔬菜、香料更是不计其数。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西学东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融通中外的包容品格,这与追求真理殊途同归。突出的包容性让中华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文明多支一体、稳定兴旺的秘诀之一。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明更是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兼收并蓄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新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为构建包容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包容性,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文明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文明互鉴,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中华文明融贯古今的最明确主张是突出的和平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