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耀新华
作者: 蔡斐 李鑫斓2023年10月21日,“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暨第一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成功举办。这是学界首次将红岩精神、《新华日报》这两个重大科学命题并题研讨,具有开创性意义。
此次会议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重庆史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观察》编辑部、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课程组承办。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大学、延安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新闻活动、党报优良作风传承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共同追溯《新华日报》的历史印记,传承红岩精神,赓续红色基因。
一、弘扬红岩精神,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统治区复杂艰险的政治环境,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红岩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丽萍说。重庆的虎头岩(重庆时期《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旧址)、曾家岩(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特园)一起被合称为“红色三岩”。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红色三岩”发挥着维护国共合作、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民众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历史使命,如同迷雾中的明灯,屹立于战时陪都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赵骏表示:“红岩精神是英雄之城重庆的红色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重庆这座英雄城市,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革命先辈崇高的思想境界,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为了进一步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断丰富重庆红色旅游内涵,扩大重庆红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会长雷莹表示,目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正在努力打造“红色三岩”,实施红岩工程,弘扬红岩精神。今后,希望与各方一道在红岩精神传承、《新华日报》研究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领域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共同为新时代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严功军指出,红岩精神的内涵仍处于不断地阐释和解读中,未来还需要围绕收集新闻史料去做印证,做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媒介记忆对红岩精神的建构和记忆呈现出“变与不变”“一元到多元”的流变特征。这既为弘扬红岩精神,使红岩精神在新时代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精神铸魂、实践指导作用创造了优良条件,也使红岩精神的内在本质与特色内涵在新时代得到认可,不被淡化、不被消解,成为新闻传播学者从事媒介研究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重返《新华日报》史,继承党报优良精神
“《新华日报》是一座值得深入发掘、深研细读的红岩精神宝库。”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表示。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新华日报人不惧险境、善处逆境的政治勇气,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政治情怀,也同样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内涵。
1938年10月25日,《新华日报》移渝发刊,并在社论《本报移渝发刊》中写道,“今后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继续为巩固国内团结而努力,务使我们民族团结得比铁更坚,比钢更固,比任何铜墙铁壁更牢不可破。”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极其艰难险恶的情况下,《新华日报》发挥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爱国民主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壮大革命阵营的重要作用。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被评价为我国无产阶级办报事业臻于成熟的标志,在近现代报刊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丽萍在致辞中简明扼要地梳理了《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移渝,又回到南京的历史,强调了“《新华日报》报史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以来,学界对《新华日报》的研究呈井喷状态。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思扬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研究情况,发现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是从历史学角度收集与梳理《新华日报》史料,第二是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新华日报》的新闻传播实践,第三是从政治学方面研究《新华日报》的政治思想。
首先,在报史研究路径中,重庆图书馆研究咨询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唐伯友围绕《新华日报》的发展史、工作关系史,阐述了《新华日报》研究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三组关系。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教授通过史料挖掘,介绍了胡乔木指导重庆新华日报社学习《解放日报》改版经验的原因、契机和具体改进方式。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聂远征回望了《新华日报》在武汉筹办、发行和宣传的整体概况。他指出,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在鼓舞民众的抗日情绪,在记录实事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对后续的新闻发展也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抗战新闻传播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陈康指出,抗战时期国统区群众的《新华日报》阅读史是一部党的意志与读者阅读互动的历史,是一部党领导群众的抗战史,是一部群众向党靠拢的政治史。《传媒观察》主编助理颜云霞指出学界在《新华日报》史料挖掘和理论探讨方面作出了不少研究,但总体而言,《新华日报》报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对报史与党史、革命史之间的互动也缺乏深入的关照。而此次论坛将《新华日报》与红岩精神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视角,新华精神与红岩精神之间存在相通性,有待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研究。
其次,在对《新华日报》的新闻传播实践研究中,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颜春龙分析了全面抗战初期《新华日报》的统战宣传策略,对比了《向导》和《新华日报》在统战宣传中的异同。他指出,二者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不同,在统战宣传实践的不同阶段各有特色。人民出版社编辑詹夺对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所载蒙藏回等少数民族抗战相关报道展开研究。她认为这些报道有力地增进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国家认同,维护了抗战时期民族团结、统一抗战的大局。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洪富忠从《新华日报》如何吸引读者关注,《新华日报》报道内容的针对性与现实性,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成功实践的说服力和引领性等方面,层层递进地阐释了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共党报党刊如何引领大后方的舆论话语权。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吴婧瑀研究了《新华日报》中的苏联抗战音乐文化报道。她指出,苏联的成功革命经验和先进音乐文化在《新华日报》中得到了较好的宣传,这些报道与广播、书籍等传播形式互补,为苏联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徐金分析了1936年至1939年中共及南方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展现了中共从被动向国际社会“答疑解惑”到积极主动开展国际宣传和国际舆论参与工作的发展过程。
最后,在对《新华日报》的政治思想研究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韩立新对武汉会战期间《新华日报》的新闻动员展开研究,他指出,在武汉会战期间,王明借助新闻的形式,以正确的意识形态,将错误政治主张贯彻在《新华日报》宣传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肖肖通过研究《新华日报》中的工人诉苦动员报道,认为《新华日报》通过诉苦动员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诉苦不仅指向了工人阶级反抗苦难生活的行动实践,还指向了对一种崭新的生活和社会的追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研究馆员王晓园系统梳理了《新华日报》中的有关周恩来的宣传报道,她指出,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分阶段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主张。周恩来充分利用报纸的功能,发挥舆论优势,形成较为系统的舆论思想和实践,同时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把党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王军峰以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上的木刻为研究对象,认为作为视觉性革命媒介的木刻起到了思想传播与抗战动员的作用。
三、传承历史使命,以史为鉴观照现实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坚持党性原则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强调,为宣传思想战线提升工作水平、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确立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报作为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始终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忠实见证了党和人民双向奔赴、党和人民事业生生不息的伟大历程。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正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重要原则的见证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说。赵允芳主编指出,《新华日报》首次提出了“党性就是人民性”的说法,被认为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身处复杂舆论斗争前沿阵地的《新华日报》,成为党的这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和发展的沃土。当前,新华报人从实践和理论等多个维度,深入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根本原则的源与流,更好地发挥新时代“新华方面军”的重要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新闻舆论同频共振,使主流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重视学习历史、认真总结历史、善于运用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回顾《新华日报》报史,总结经验,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进而映照现实,指导新闻实践。《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执行主编侯金亮从《新华日报》面向青年开展理论宣传工作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结合《思想周刊》“理响青年”的宣传实践,认为党报应当回应青年真正关切,为青年提供正确的指引,重视读者呼声。重庆职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汪浩指出,《新华日报》的时代性特征在于准确把握时代之势,勇担时代之责,准确回答时代之问,凝聚时代之魂和建构时代之言。《新华日报》的经验启示党报党刊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变革,顺应时代要求,担负时代之责,适应时代话语体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以推进红色新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结合山东大学和《大众日报》的实践经验,他指出,要注重构建红色新闻文化的学术体系、传播体系、育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断推进红色新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郭淼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为例,探讨媒介视角下党报的中介化功能。郭淼教授指出,基于媒介性实现的连接、交换、融通与重构,可以成为党报建强自有阵地,提升对“三元”舆论场的领导权、话语权的赋能之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丁英顺通过梳理《新华日报》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发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明确指出了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详尽论述了在调查研究中应该遵循和秉承的思维、态度、作风和方法,为启发新时代党员干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有效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有力借鉴。
四、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关键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在这一时间节点之上,新闻传播学科在应对媒介环境转变、舆论舆情治理、国家形象建构等问题上,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与方法。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教授指出,当前处于多主体、多层次、多模态、多平台、立体化、数字化传播时期,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智能化、移动化、网络化的传播矩阵传播不断推动着红岩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这为弘扬红岩精神,使红岩精神在新时代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精神铸魂、实践指导作用创造了优良条件。但是,传播环境的快速转变,也使“如何使红岩精神的内在本质与特色内涵真正得到认可,不被淡化,不被消解”成为新闻传播学者未来从事媒介研究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